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总局/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OAA/NCEP)发布的最新版WAV-EWATCHⅢ(version3.14)海浪模式对0801号台风"浣熊"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台风浪的发展过程和台风影响下的海面有效波高、风浪场及涌浪场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面有效波高的分布和演变受台风系统强度和移动的影响;台风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浪主要为风浪;涌浪场的分布与风浪场的分布几乎相反,涌浪场基本分布在远离台风中心的外围海域;涌浪场波高比风浪场波高要小。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环境气压的影响下,引进环境半径参量对藤田公式改进并将其应用到9711号台风研究预报中.结果表明:①改进的藤田公式能够基本解决藤田公式计算的外围气压和气压梯度偏小这一问题,合理地给出整个台风域内气压和气压梯度力的分布.②改进的藤田公式由于引入了环境半径的影响,使得计算的风向内偏角减小而风速增大;特别是它能使台风外围...  相似文献   

3.
从天气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9615号台风的移动路径,与大型气压场的关系,从中找出台风移动路径的一般规律。同时运用风压值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经验公式,计算了9615号台风的最大风速,对提高预报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9615号台风特征分析及最大风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澄梅 《广西气象》1997,18(2):46-47
从天气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9615号台风的移动路径,与大型气压场的关系,从中找出台风移动路径的一般规律。同时运用风压值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经验公式,计算了9615号台风的最大风速对提高预报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增强显示红外云图资料,主要考虑台风增强云系温度等级、云系范围、螺旋结构、台风眼情况、台风西南方卷入云带等,结合台风所对应位置组成经验公式,作出华南台风的降水量级预报。在采用伪彩色数字化云图时,除了考虑上述台风云系数字化数值外,还结合台风移向移速,有无其他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等,组成计算公式,所作出华南台风降水量预报与实况相近。关于强降水落区,则用物理量计算分布的极值区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热带气旋(TC)登陆时中心最大风速会发生明显衰减,研究此时的风压关系对风暴潮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数据资料,对1949—2016年风压关系序列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登陆风压关系公式拟合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970s后风压关系发生变异;新公式在计算登陆风速时要优于原公式,尤其是大风速情况下;相同气压下台风在近岸时风速明显小于大洋中,且登陆时风速越大衰减越剧烈。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估算可能最大暴雨而统计了台风大暴雨时期若干天气尺度的物理因子,提出以逐步回归分析作为数学工具,建立台风暴雨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出各种F水平下的回归方程,分析后选用信度α=0.05,相应F=4.0时暴雨公式,并研究了公式中诸因子可能的严重组合,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淮河流域上游、中游扣下游平原三个区域的可能最大暴雨量。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掌握台风的大风半径对海上作业船只采取防台措施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的台风预报服务中,因海上记录比较缺,要估计台风大风范围(如6级和8级大风半径)是十分困难的。本文采用海平面上水平涡度方程推导台风域内风速与距离的关系式,结合梯度风、旋转风公式计算南海海域台风大风半径的大小,在实际预报工作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对于自由大气的大尺度运动,其水平运动方程可写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淮流域一带12埸台风暴雨天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探空资料统计发现以下二点重要事实:1.大气柱的相对水汽释放量是相当稳定的;2.暴雨中心附近上空的700毫巴暖平流与用绝热法计算的上升速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在以上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作为江淮流域估算台风可能最大暴雨的公式,即700毫巴暖平流与水汽联合放大公式。这个估算公式虽然是经验性的,但具有天气学及其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个内陆台风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新给出的公式计算了1981年第8号台风各个时段的湿有效能量(MAE)及其三个分量。结果发现:台风系统是一个高能体,温带气旋阶段系统的MAE比热带台风阶段的MAE大。MAE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它的正压分量和斜压分量变化引起;在系统降水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能量特征。台风暴雨的形成主要靠消耗MAE的斜压分量和对流层下层的层结分量能量。  相似文献   

11.
登陆台风的可公度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公度性表示自然界事物之间的一种秩序。可公度性即概周期性,是周期性的一种扩展。为了对浙江登陆台风的发生年份进行预测,采用三元可公度式进行排列计算,可以得到其后几年内的可公度式,并根据可公度式频数的峰值进行判断。利用可公度性的原理和方法,对登陆台风的长期变化过程进行了预测分析,其结果是比较好的,这对沿海地区的防台减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它能够揭示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刘勇  吴必文  王东勇 《气象》2006,32(7):18-24
台风路径可视为二维平面上的一段曲线,根据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的相似离度可以判断其数值相似和形态相似的程度。由于直接应用台风基本资料进行相似离度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需要研究利用相似离度原理判断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相似程度的计算方法。按照设计的算法处理台风基本资料,可以确定两条台风路径曲线上的对应控制点,得到两条曲线对应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距离偏差的方向,最终只需在一个方向计算相似离度就能直接分析两条曲线的相似性。对相似台风进行检索的实例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能够从台风基本资料库中检索出与当前台风路径最相似的台风个例。  相似文献   

13.
台风路径实时数值预报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建立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引入了模型台风。模型台风是利用获得的场面参数构成的,然后再叠加到客观分析场上作为台风路径预报的初始场。引入模型台风后,无论是台风中心位置还是其流场、质量场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且预报效果有一定提高。利用模型台风对1992年Eli(9205号)和Janis(9210号)台风进行了实时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这二个台风的移动趋势基本上能预报出来,预报的台风路径与实况进行了对比,并与气候持续预报作了比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相同强度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无基本气流的假定下,应用无辐数正压模式研究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台风A位于观风B以西,两台风相距60km,且具有相同的强度。在台风A(台风B)的非对称流场中,由台风A(台风B)的线性β效应产生的非对称涡旋的方位相位与由台风B(台风A)形成的非对称涡旋方位相位相反(相同)。因此,台风A(台风B)的大尺度非对称涡旋较弱(较强)。小尺度涡旋逆时针旋转导致台风A逆时将打转。稳定的偏南非对称气流使台风  相似文献   

15.
熵的演化与暴雨形成和落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任承  符长锋  吴万素 《气象》1995,21(3):11-16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大气中“湿滴”的具体计算公式和“相对湿滴”的概念,推导了便于在大气中实际应用的总熵流表达式。结合湖北省两次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初步分析归纳了熵的演化与强对流暴雨和落区的关系;熵的演化与台风低压引发的暴雨和落区的关系,指出了两种暴雨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台风低压的移动规律得到了某些有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东近海海上一座100 m高气象塔上设置的三维超声测风仪获取的强台风“黑格比”过程实测数据,分析研究海上风电机组在强台风影响下极端载荷参数的变化特征,通过仪器直接测量的参数与IEC 61400-1规范(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推荐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研究该规范推荐的风电机组极端载荷参数计算方法在台风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 强台风“黑格比”在近海海面上产生的极端操作阵风风速和极端风向变幅的过程变化均呈“M”型双峰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台风眼壁强风区;(2) 由仪器直接测量的极端操作阵风风速和极端风向变幅值与根据IEC公式计算结果差别明显;(3) 台风强风影响产生的极端操作阵风和极端风向变幅参数均出现超越IEC给出的三种标准类型风电机组的设计上限标准;并且IEC公式计算值比仪器直接测量值显著偏大;(4) 在风电机组处于满发、切出和停机生存等工况下,IEC公式计算和仪器直接测量的极端操作阵风基本一致,但IEC公式对极端风向变幅的计算值要比仪器直接测量值大。与IEC的风电机组设计标准相比,仪器直接测量的极端操作阵风在时间周期1~3.5 s和7~10 s区间超出标准,但极端风向变幅一般不会突破IEC的风电机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双台风效应"、冷空气活动和海陆下垫面对台风"达维"移动路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在登陆时第1次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500 hPa副高东撤并由带状调整为块状分布,台风"苏拉"对"达维"吸附作用加强,且台风避开冷SST区趋向暖SST区行进;(2)鲁中山区的地形对台风第2次转向起到重要的阻挡作用,副高588线西伸明显,而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增加了台风的东移分量,西风环流上短波槽的发展南下使台风向西移动的分量减弱消失,双台风强度的减弱和距离的增加使台风的吸附作用迅速减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台风第2次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