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叶建刚  胡益兴 《山西地震》2001,(4):34-35,39
历次大地震前,地下水异常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正确判断地下水宏观异常到底是地震前兆异常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异常,这对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的人员来说十分重要。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怎样分析地下水宏观异常的问题,提出了在分析判断地下水宏观异常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菏泽5.9级地震震中区地下水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11月7日05时,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这是自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后,在震中附近再次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地震前、后,在震中附近出现了一些地下水异常现象,由于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降雨少和不抽水灌溉的初冬季节。地下水动态比较稳定。此外,该处地势平坦,含水层结构相似(均以粉砂、细粉砂为主的局部承压水),水位埋深都为4—5米,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单一,因此提供了深入分析对比的条件,这次地震所反映的地下水异常比较丰富、可信,其特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策勒县交界处发生了7.4级地震;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处发生了6.6级地震。通过统计计算对比分析两次震后获得的宏观异常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强震发生前,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宏观异常现象;(2)震区烈度越高,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越多;(3)在各类宏观异常现象中,动物类异常所占比例最大,接下来依次是地声、地光类异常、地下水异常和其他不常见异常现象;(4)在震前宏观异常现象中,地下水异常出现最早,地声、地光异常出现最晚,而动物类异常出现时间则居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6年8月12日18时45分在我省盐源县发生5.4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虽然不高,但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却很明显、普遍。据震后调查资料分析,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不仅种类繁多(地下水、各类动物、人感、局部天象等),而且还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地震时空丛集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的可预测性,应用分形理论并根据标准数盒子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历史地震和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地震活动能量的分维值并研究了其多重分形谱的几何结构.初步结果显示出大地震发生前,广义维值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分形谱f(α)结构有右偏现象.在低于上述时空层次的唐山地区,孕震系统也有类似特征出现.这些异常现象揭示出孕震动力系统的物理机理和激变前的某些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的研究,最近几年在国内外越来越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唐山7.8级大地震前,京津地区一些观测点观测到了较明显的电磁异常现象,如气象雷达收到了异常指状回波、微波电路的传播发生异常、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受到干扰等。  相似文献   

8.
一、地下水与地电大地震发生前,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影响电阻率和土地电发生异常,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二、三天,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发生大幅度的升降异常  相似文献   

9.
5.1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灾害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不仅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感,也使众多科研人员对地震和地震预测观测研究产生了农厚的兴趣.由于大气电场与震前动物异常和地光间可能存在联系,以及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现象,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社会人士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用观测大气电场变化的方法探索地震短临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0.
近2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前都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在海城、松潘等地震的临震预报中,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显示了一定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唐山大震后的考察中,由幸存者的叙述,搜集到了大量的动物异常现象,据震后调查,唐山大震前出现行为异常现象的动物近70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4种,鱼类12种,爬行类4种,鸟类15种,哺乳动物23种.异常现象较明显、数量较多的有30余种,共2202起异常现象.大牲畜、猪、羊、狗、猫、鸡、鱼、鼠、黄鼬等动物的异常现象较普遍,约占总异常起数的90%这些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主要出现在震前两天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我们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每日上报到中国地震分析预报网的宏观异常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时空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可知,震前,2008年2月初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前,距汶川1500km的范围内发现宏观异常现象有20起,其中,生物异常9起,地下流体异常11起.  相似文献   

12.
鲁西地区地下水,气异常现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主要由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释放出气体的异常运移所引起,与构造应力活动无关,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故不是地震前的短临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前 言自从日本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1975年提出“部分修改第3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建议以来,地下水、地球化学方法正式纳入地震预报计划已历时20多年。这也是对地震的认识一成不变地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日本的历史。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虽然曾检测出许多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但并没有明显增加对其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提出地震(预报)研究中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目标。地下水和地球化学观测,研究中的最大弱点是在理论方面。由于缺乏联系地震发生机制与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的理论,所以怎么也跳不出现象论的框框…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地震之前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内对岩石标本和人造样品加压时观测氡和钍射气量、水电导率以及氢气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破裂之前这些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地震前的某些水化学异常现象是近似的。显然,还有许多因素可引起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为研究其变化机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及现场观测。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前体应变临震异常现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间全球发生的80次MS≥7级地震前,二张营台和天堂河台Sacks体应变临震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针对复杂震例提出了异常识别的前提条件。统计结果显示,体应变观测对震中距为8000km范围内的MS≥7级地震映震和前兆异常反映较好。同时,对异常现象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划分了三种异常类型:即固体潮畸变型、突变型和慢地震型,并对各种类型作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力学性质。结果发现,体应变异常信息对未来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震与地下水的变化有关系吗?我们知道,地下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都充满着水和气,在岩石发生变形或破裂的过程中,岩石中的水和气必然随着发生变化.地震前发生的一系列地下水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的升降,井水的翻花冒泡、变混、变色、变味,干枯多年的井(泉)突然涌水或原有一定涌水量的井(泉)突然干枯等;还有的需要用仪器进行观测,观测中可发现地下水的水质成分、气体成分、同位素成分及地下水位、水温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利用地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内外已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结合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监测网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的经验及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与运行中得到的科学认识,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中的布网区及其范围、观测井间距确定、观测井位置选择、观测含水层选择与观测井深度和结构设计等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9.0级大地震前长波辐射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颖  张艳梅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620-2624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日本Mw9.0地震前长波辐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8月在大范围的西太平洋海域,出现一个自北向南逐渐增强的季节性高温条带,该条带从日本海沟中北段开始,一直向南延伸到伊豆—小笠原海沟.同时日本海沟的地壳垂直运动自2010年8月份开始出现季节性运动消失的异常现象.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是否表明地球物理场在大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异常?地震发生前半年时间出现的热异常条带是否与此次地震有关?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发生5.3级地震,这是自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以后,山东地区发生的唯一的一次5级以上地震。本文对这一地震进行了总结,对该震的震源机制、余震序列、地震烈度和发震构造作了介绍。研究了这次地震前山东地区出现的各种前兆异常现象及其特征。最后,对地震发生前的预报情况和地震后的对策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