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本文认真总结与反思了汶川地震灾后抗震救灾实践的若干经验,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发生M S6.4地震,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各类建(构)筑物、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本次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评估出本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为15.26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经费约需20.78亿元,并且分析了本次地震震害特点。这为今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大地震后,因交通、通讯中断等多种原因,无法及时确定地震灾区受灾范围与震害程度,给党和政府指挥抗震救灾带来了困难,为此,成都市在实施灾后重建项目时,建立了以地震烈度速报为目标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快速获取灾区的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等重要信息,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调查材料,试图探讨灾时人际亲合强化的表现、形成原因及春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作用,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7):24-26
多难兴邦,砥砺担当。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中,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人才、技术、装备和成果优势,举全系统之力,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迅速开展应急排查与评估,掌握灾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工作重点,避免了灾后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为组织实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支撑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造成95人死亡,2 414人受伤;农村民房、生命线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震害调查给出了地震烈度图,揭示了房屋破坏特点;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采用大范围均匀抽样调查、单项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确定了不同评估区各结构类型房屋破坏比等参数,合理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建议,为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M_S7.0级地震,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Ⅱ级响应。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分析了漳扎镇房屋结构类型: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占比、破坏比、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建议在灾后恢复重建时注重民族特色、设计要求、材料选择及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始于"九五"期间,最初是从震害预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在"十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国家层面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层面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在"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建设了一套地震应急救援系统。我国台湾地区也建设了台湾地震灾  相似文献   

9.
唐山来信     
唐山、丰南强烈地震发生后,我局立即派出人员,携带地震仪器,昼夜兼程,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参加战斗。这些同志与兄弟单位一起抗震救灾,克服了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现将他们从抗震救灾第一线寄来的充满战斗豪情的来信,选登两封。以便我们了解坚持在唐山抗震救灾前线的同志们学习战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地质与地貌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光学遥感影像识别特点。从遥感成像的光学原理深入解析了汶川地震断层陡坎在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形成与识别特征,明确了成像时刻和断坎产状对影像阴影的形成和断层陡坎识别能力的约束。结合影像成像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应用分析,客观地认识了现有遥感影像在同震地表变形应用中的局限性,可为今后的应急航空遥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强地震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新  孙加林  张晖 《地震》2010,30(1):90-97
本文对四川地区1923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强地震经历了4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活动, 中强地震具有16年的准周期活动特征, 平静期持续5年左右, 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开始, 研究区将进入第5个活动周期, 其可能的持续时间为2024年前后。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 5.0~5.9级、 6.0~6.9级、 7.0~8.0级三个档次的地震事件的平静间隔均达到统计时段的历史之最, 三个档次地震的平静均被汶川8.0级地震直接打破, 中强地震超长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显著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 km,短轴约20 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 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论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及趋势估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表明,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保险补偿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激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来支撑和促进再保险体系的发展。为此,提出这样的研究设想,从汶川地震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经验,整合保险及相关行业的技术优势,从管理制度、技术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我国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期得出新的建议或改善措施。(1)制度层面:对比国外和我国在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巨灾再保险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结合政治制度的差别,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2)技术层面:以地震风险为突破口,兼顾洪水、干旱、台风风险,探讨如何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灾风险分析模型及数据库。(3)管理层面:分析巨灾保险在巨灾条件下失灵的深层次原因,论证再保险体系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薛丁 《四川地震》2011,(4):21-2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特大地震(本文震级均为MS),该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特大地震,它发生在青藏、华南一级活动地块区边界交汇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本文结合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阐述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7级强震格局,探讨了该特大地震前可能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分析后认为,从1999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并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月。地震活动的增强主要以最大地震的震级为3、4级的小震群活动的方式表现。2006年至2008年3月间,有两个小震群出现在汶川8.0大震震中附近。小震群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随时间接近汶川8.0级大震发生,小震群的震源机制趋向一致,这些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密集小破裂逐渐成定向有规律地排列,有利于裂隙的进一步扩展贯通,形成大破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 2008年汶川8.0级和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给出了震前震中附近地区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之间较好的相关关系。 结果对深入认识地球自转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川青块体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发生的龙门山断裂本身历史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其周边的鲜水河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上强震多发;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3级以上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或平静异常现象不明显,地震活动参数值均在正常变化区间内;4级以上地震异常平静,形成了地震空区;2007年底到2008年初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台站的0.1级以上小震月频度增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