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健  周侃 《地理学报》2024,(2):299-320
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是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纽带。揭示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的空间分异机制、构筑经济高效的生活垃圾逆向物流体系,对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村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实证对象,构建1499个村镇居民点的多源异构数据集,多尺度刻画垃圾治理效能地域非均衡性,应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解析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提出逆向物流模式空间优化方案。结果显示:海东市生活垃圾呈“局部集聚、总体分散”分布,垃圾治理效能滞后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由湟水谷地中心向周边农区村镇、牧民定居点呈水平递减;农牧交错带地理环境高寒性与村镇聚落分散性,是阻碍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根本原因;常住人口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较差的村镇居民点是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薄弱区域;充足的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和年轻化干部群体,有利于落实村分散物流模式管理要求;海东市村镇居民点垃圾处理设施空间可达性偏低,应以城镇集中式、乡镇传导式、农牧分散式3类路径为遵循,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物流并举的调适策略进行逆向物流模式全局优化。建议以物流成本最小化、垃圾治理零胁迫为...  相似文献   

2.
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教育设施供给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可达性与空间优化方法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从供需关系出发,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改进的p-中位模型,探讨城市新区教育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与空间优化,提出优化迫切度概念,分析得到教育设施优化区位和规模。结果表明:坪山区各层级教育设施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优化迫切度结果能够为设施配置的重点区域及优先次序提供依据;优化后各层级教育设施分布比较均衡,与人口分布较为契合;优化结果反映出相关规划标准存在不适用性,应注重规划标准差异化的研究。将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和区位优化相结合,能为深圳市坪山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竞争型公共设施区位决策——概念、选址原则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宋正娜 《地理科学》2016,36(10):1485-1494
竞争型公共设施竞争性、公益性并存,其区位决策相对更加复杂。首先提出了“竞争型公共设施”的概念,指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是其选址的基本原则,并概括出具体选址要求:遵循供需双方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式、限制至邻近设施的最大出行成本、追求总出行成本最小化、约束设施规模门槛、与低层级设施在出行成本上相区分等。其次构建了基于概率分配规则的重力P中值模型,通过纳入设施规模因子实现区位和规模同步求解,并对邻近设施最大出行成本和设施最小规模进行约束,以实现空间公平-效率、服务质量公平与规模效率等多重目标。最后经过实证检验,优化后的设施布局更为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网络Voronoi图对中心设施影响范围的空间划分和多目标微粒群的智能搜索提出了一种空间选址的技术方法。城市功能设施的选址往往受到交通网络的影响,而且涉及多个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利用最短路径分析构建的网络Voronoi图来模拟设施的辐射影响范围,并根据其他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使用经过粒子记忆体和遗传交叉机制改进的多目标微粒群算法智能地搜索设施的空间布局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在交通网络和多个约束条件影响下的有限个功能设施的较优布局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魏店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村庄详细调查数据库,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乡村“基础生活圈”和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表明:① 魏店镇农村居民点受自然禀赋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景观分异明显;② 10和20 min生活圈内覆盖的居民点面积和数量差异较大,相对集聚状态下的居民点更容易获得公共服务设施;③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程度较好,以中、高度适宜为主,二者斑块数量达到1742个,占到所有居民点总数的85.18%;④ 运用空间错位分析的二维组合矩阵将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和布局适宜性评价相叠加,重构为集聚提升型、引导发展型和搬迁扶持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利用定量模型和GIS方法,从空间布局、服务范围以及航空客流分布等方面来研究中国的机场体系及其服务水平。中国机场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和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各机场的服务水平空间表现不一致,整体服务格局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协调。航空客流趋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空间联系和拓展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具有一定的轴-辐式网络特征。整个机场体系表现为以“京沪穗”为核心的“鼎形”空间系统,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以维持。研究表明,中国机场体系的结构与全国或区域城市体系结构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随着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发展,未来机场体系的建设既要注意平衡机场区域布局,又需重视优化网络与等级体系,从而合理引导航空网络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数据中心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本底要求、人才需求、电力需求等方面与传统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故布局原则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数据中心宏观空间布局的四大原则,需求导向、成本导向、运营环境和安全导向。进一步分析并总结其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布局模式。结论显示:(1)中国数据中心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2)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数字产业、人力成本和科教资源等对中国数据中心宏观布局始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数据中心不断建设,区位条件、用地成本和布局政策对其宏观布局影响逐渐显现。(3)中国数据中心呈现出3种布局模式:需求导向型、成本导向型、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早期数据中心布局以需求导向型为主,并逐渐向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演变。研究结论可为数据中心的科学选址及优化布局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评价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多条件、多规则约束的特点。为实现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提出云模型改进的PSO优化算法,以最小总迁移距离、最大聚集度、最大适宜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运用云不确定性推理和云的数字特征对PSO算法中的修补规则进行转换,按照修补规则确定每个粒子的优化方向的中心方位,从而增加该中心方位对每个居民点单元的牵引力作用强度,进而改进其速度变化方向,实现农村居民点集约化过程中的定量空间布局优化。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SO算法较标准PSO算法更能获取合理、可行、科学的空间优化布局结果,而且运行效率有明显提高,能为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烨  高悦尔  沈晶晶 《热带地理》2023,(7):1234-1246
为研究大运量交通站点精细化管理问题,构建复杂网络,分析站点分级。通过构建Space-L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并基于站点客流提取节点强度、加权介数中心性、加权接近中心性以及加权PageRank4项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站点分级。以厦门快速公交(BRT)-轨道双模式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复杂网络视角分析站点网络特征和层级关系。结果表明:1)在复杂网络模型下,网络站点可分为核心枢纽型、局部联系型、网络中转型、强网络传导型、弱网络传导型和网络尽端型6类。2)各类换乘站点呈现不同特点,单模式换乘站具有调节网络客流的能力,双模式换乘站具有吸引网络客流的能力,单-双模式结合的换乘站具有辐射网络客流的能力。3)在BRT-轨道交通网络的单模式站点中,岛内的BRT站点发挥效果优于轨道站点。文章提出的站点分级指标和方法能很好地揭示站点网络特性,有助于提高城市BRT-轨道网络系统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村镇土地利用快速非农化,其中以东莞、中山、佛山3市最为典型。论文以3市为案例,探讨2010年来珠三角村镇建成区空间型态。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广东省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09—2015年间3市的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通过斑块密度、空间离散度、空间均匀度、平均斑块面积、分形维数、景观破碎度、缓冲区分析、Moran's I指数这8个指标,分析建设用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其次,分析工业用地与非工业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与交通道路的空间分布关系,比较并总结3市的村镇建成区空间类型。最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空间类型的产业发展因素。研究发现,东莞村镇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破碎均匀分布型,佛山呈现团状离散型,中山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度碎化分散型;3市的产业发展能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形成不同的建成区空间型态。未来,基于产业经济作为村镇建成区空间特征变化的主因,珠三角可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村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区位—分配模型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最适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P中值模型以效率作为导向,采用“邻近分配”规则,不考虑设施容量(规模),难以适应城市综合医院供需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下适度均衡、居民随机概率式选择和区位与规模同步求解的布局要求。本文尝试以P中值模型为基础框架,在对P中值模型来源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供需双方(居民—综合医院)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P中值模型。新模型通过纳入“邻近就医”最大出行成本因子,确保居民至少邻近1所综合医院(保障空间公平);通过追求总加权出行成本最小化,确保设施空间配置效率;通过纳入设施容量规模因子实现设施区位和规模同时求解;通过纳入最小规模因子,保障设施规模效率和服务质量公平。进一步通过无锡市区综合医院空间配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采用新模型优化后,综合医院空间配置更加公平、居民邻近就医更加便捷,且能够实现与社区卫生设施协同布局,使整个医疗设施体系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本文构建的新重力P中值模型(模型的变量参数可作适当调整)可用于竞争型公共设施区位决策,为相关设施布局调整或者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谢波  肖扬谋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956-1968
机动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道路网络作为影响区域交通流与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对区域交通事故的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道路布局形式与几何拓扑特征2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对交通事故的作用机理,并通过梳理道路网络与交通出行行为的关系分析其对交通事故的潜在影响。研究指出,格网型、平行曲线型、回路尽端型等道路网络布局形式以及中心性、连通性等道路网络拓扑指标,对交通事故的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和空间尺度效应;合理的交叉口密度、路网密度、街区密度等道路网络几何特征对于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道路网络的结构、功能等特征,在控制居住自选择效应的基础上,从交通出行行为视角深入分析复杂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作用机制与非线性影响,同时考虑道路网络特征与建成环境的潜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哈大城市带网络结构韧性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结构韧性是城市空间组织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向,是社会经济稳定性与恢复力的结构保障。论文借鉴复杂网络指标,构建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演化评价模型,以哈大城市带为例,对比分析多重城市网络结构韧性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多重城市网络层级性与匹配性存在分异,在层级性上,交通和金融网络趋于扁平,信息和创新网络趋于立体;在匹配性上,交通和创新网络分别表现为同配性与异配性且特征强化,金融和信息网络为异配性但特征削弱。② 网络结构韧性类型相对稳定,交通运输网络为“同配—核心边缘网络”,金融、信息与创新网络为“韧性网络”;韧性演化综合水平表现为创新合作网络>信息关联网络>0>金融联系网络>交通运输网络。③ 可以从整体结构、片区差异和要素流动三方面优化网络结构韧性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将2018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的微观数据和城市生活设施相关的POI数据相结合,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和通勤流向特征,并分析居民个体属性及其对公共服务空间偏好与通勤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为6. 64 km,平均通勤时间为29. 25 min,通勤流向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为辅,跨区通勤具有临近原则和经济指向性;居民个体属性和居住地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通勤距离影响显著,大部分居民会为了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便利的生活环境而承担更长的通勤距离。基于此,从合理推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震方  陈娱  黄睿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21,41(6):998-1008
依据江苏省2011年、2014年和2017年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大数据,选择客车通行数据,通过构建O-D流网络和县域联系网络,揭示了客流空间格局和网络组团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客流的空间分布呈现以市辖区收费站、省界收费站及跨江大桥收费站为高值区域的特征,整体上苏南和苏北差异显著;O-D流网络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组团结构表现为沿高速公路线路分布的特征;县域联系网络节点的位序-规模呈现首位分布态势,网络可以划分为8个组团,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团结构特征明显。基于联网收费大数据从流动性视角挖掘公路交通的客流特征与空间结构,可为动态化、精细化和定量化分析交通网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工具,为有效揭示公路客流的时空规律、优化公路交通与相关设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及其复杂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全球化、信息化与快速城市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体系,多区位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正处于日益复杂的空间嬗变过程.基于2010年企业名录的总部—分支机构型关联数据,研究构建了330×330的地级以上城市网络连接关系,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来探索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以“北京—上海—广深—成都”为核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不同等级的网络流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②中国城市网络正处于一个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③中国城市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④中国城市的二值点度网络为明显的异配性连接特征,而加权强度网络连接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富人圈”的现象;⑤中国城市网络的层级性并不明显,城市网络的点度和强度的关系呈非线性增加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比法和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概念内涵、识别与优化研究现状。目前,"三生"空间识别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概念探讨不足,"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完善,"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空间冲突诊断和问题分析较为薄弱,"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形成"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质""量"观,借鉴国际空间规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三生’空间形成机理与概念界定、定量识别、演化机制挖掘、冲突诊断与问题分析、优化调控与模拟"为主线,系统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重视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的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邓毛颖  蒋万芳 《热带地理》2008,28(2):150-154
公交优先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相埘于传统的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而言,投资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的快速公交系统是短时间内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最佳选择之一.文中以广州市为例,在分析公交系统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BRT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广州市BRT线路远期、近期布局构想,站点设置和现状道路断面改造方案,以及多条BRT线路共用BRT走廊的"灵活式"运行模式,为各城市寻求适合自身要求的BRT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秦晓楠  程钰 《地理科学》2019,39(1):156-163
采用 DPSIR概念模型作为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的基本形态,引入网络 DEA模型测度系统运行效率,从“投入-产出”的研究视角探究旅游生态安全系统内部作用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 DEA模型的结构及权重加以限制,构建具有节点权重约束的网络 DEA评价模型,对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实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将生态安全系统分为自然运行阶段、管理反馈阶段2阶段进行效率评价,加权综合得出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以此为依据将样本城市划分为按系统效率的评价结果将其分划为绿色发展型、稳步发展型、高效发展型、双向提升型和管理能力缺失型,针对各类型旅游城生态安全系统特点提出改善其生态安全系统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刻画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合肥市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中分散”的特征,其中网络信息类呈广泛分散分布,科技研发类与高等院校的分布具有强关联性,专门服务业倾向布局在市中心地段。(2)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受到市场潜力、创新集聚环境和周边建成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便利、政策支持、靠近瞪羚企业、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休闲餐饮设施和办公设施均会促进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集聚。(3)不同行业类型的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分布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网络信息类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较高,科技研发类分布与高等院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专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