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区余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和计算分析,探讨了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区余流的特生,分析得出,该海区余流主要受潮波系统,季节风及入海径流的影响,这3种因素在渤海湾黄河口海区均可独立产生各自的余流场,该海区的余流场依海区的位置和季节的不同由上述3种余流流场叠加而成,叠加后的余流场将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survey in April 2002 to March 2003 indicate that the range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copper, lead, zinc and cadmium in the study waters are 1.01 - 6.86, 0. 10 - 0.39,3.17 - 9.12 and 0.011 - 0. 049 μg/dm^3 , respectively. Similar to zinc, the behavior of dissolved copper was essentially conservative, but high scatter has been observed for high salinity sampl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or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by bacteria. Dissolved lead may have active behavior with an addition at high salinity. Overall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cadmium increase with salinity. The mean values of these dissolved metals calculated for the surface wat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the middle and bottom ones. External inputs of dissolved heavy metals to the surface waters were the likely explanation for these higher values. The maximum seasonal average values of dissolved copper and zinc were found in summer, reflecting higher amounts of riverine input in this season. In contrast, the maximum seasonal average values of dissolved lead and copper were found in winter and the lowest ones in summer, respectively, which might be asso- ci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scavenging.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dissolved metals found fo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fall in the range observed for the other estuaries but are noticeab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uncontaminated rivers, except for cadmium.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fo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is clear that the Changjiang estuarine waters has been contaminated with copper, lead, zinc and cadmium during China' s industrialization, but concentrations of them have decreased in the last few years.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底质重金属污染的Pb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多接收同位素质谱仪(HR-MC-ICP-MS)等技术,对黄河入海口湿地区3个典型区(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和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保护区、采油区和黄河河道三个子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依次降低,受粒度控制明显,且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处于较清洁水平。Pb同位素数据表明,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表层沉积物样品207 Pb/206 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39,2.090)与已发表文献的中国黄土207Pb/206Pb和208 Pb/206 Pb比值(0.841,2.083)接近,表明黄河湿地保护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Pb的主要来源为黄河自然源(黄土)。采油区及河道样品207 Pb/206 Pb,208 Pb/206 Pb比值(0.848,2.100;0.849,2.105)均高于湿地保护区样品,介于黄河悬浮体(0.865,2.131)及中国黄土之间,表明采油区和河道表层沉积中的Pb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和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5.
入海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带,陆源生态敏感因素入海将极大地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状况。因此,入海生态敏感因素监测是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生态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我国入海河口生态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从入海河口生态状况对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入海河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建设情况和应用方向,探讨了建设入海河口生态预警监测站的生态意义和系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利用SWOT基本的原理综合分析了海口市发展游艇经济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通过构建内部环境(IFE)矩阵和外部环境EFE矩阵,定量分析海口市发展游艇经济面临的背景现状,然后再通过四要素交叉分析确定海口市游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最后提出发展游艇经济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9.
以海口湾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资料进行可见光遥感测深方法研究。采用NDWI、MNDWI、EWI、NWI指数的阈值分割法进行水陆分离,结果表明NDWI指数更适合海口湾。选取与水深相关性比较好的反射率因子TM2、TM3、TM1/TM2、TM1/TM3,采用目前常见的可见光遥感测深方法,建立了线性、对数、幂指数、指数测深模型,与实测水深的比较结果表明TM1/TM3的指数测深模型在0-10 m水深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67 m,在实际应用中有参考价值。此外,建立了TM2、TM3、TM1/TM2、TM1/TM3的二次多项式测深模型以及对数二次多项式测深模型,建立了它们的二元和四元线性、对数测深模型,还建立了它们的分段函数测深模型,与实测水深的比较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测深模型优于线性测深模型,对数二次多项式测深模型优于对数测深模型,分段函数测深模型优于非分段函数测深模型。  相似文献   

10.
海口湾的溶解氧及海水水质指标限制值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春华 《海洋学报》2006,28(2):146-150
海水溶解氧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相当重要,与生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含量变化是反映生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污染监测的重要指标.海口湾是海南省的重点海域,1989年以来,陈春华等对海口湾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6],本论文就海口湾的溶解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发现了溶解氧水质标准限制值存在的问题.每年在该湾布设10余个站点进行污染监测,有必要对海口湾近7年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海口湾海域重金属自净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陈春华 《海洋学报》1997,19(6):77-83
本文用水动力交换和海水化学自净作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湾海域的自净能力。指出海口湾涨潮海水的交换率为32.6%,落潮海水交换率为5.4%,一个潮周期铜、铅、锌和镉的物理自净能力分别1.04t、7.64t、15.22t和0.78t.静态海水对铜的自净能力为1.15t.海水交换周期为10d,计算得到海口湾海域铜的自净能力为42t/a.  相似文献   

12.
思源 《海洋世界》2013,(12):12-17
苏东坡那一碗清补凉……古人认为,海南是天的尽头,于是在海边那一块石头上刻下了四个字:天涯海角。当年海南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是被弃置官员流放的首选之地。最有名的要数宋朝的苏东坡。因此,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3,(12):32-35
海南东港寨红树林千姿百态,风光旖旎。从海岸上举目远望,广袤无垠的绿海中显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枝繁叶茂,高低有致,色彩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11,(3):55-55
2011年3月2日,中国最先进的海监船"中国海监50"正式下水,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亲临武汉见证。他表示,新船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中国海监能力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刘赐贵表示,海洋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有很多成就、创新和亮点。"十二五"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黄金时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  相似文献   

15.
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发育演变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动力特征与发育历史,重点研究了其近年来的演变状况及机制,计算的波浪作用下浅滩的侵蚀与实际地形变化相关不好,表明泥沙来源减少、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与浅滩上的人为活动是造成浅滩高程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口湾的台风及其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海口湾受台风影响全年以7~10月为盛行时期,尤以8~10月最盛.我们于1996年台风季节前、后在海口湾海域布设了10个监测站,进行了pH,DO,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监测,分析了它们在台风前后的变化,结合台风暴流的数值计算,初步探讨了因台风引起水质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大浪和风暴流掀起海底沉降物或促使底层高营养盐的水体与表层强烈地混合,尤其是风暴流在湾顶辐聚,强烈的流速悬浮湾顶主要由生活污水排污口附近海域受污染的沉积物,一些污染物溶解于水体,伴随着台风而来的暴雨也将陆源污染物通过南渡江搬运到海口湾,使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含量台风后高于台风前.台风大浪和风暴流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使外海高DO的海水与湾内海水进行充分的交换,又使空气中的氧充分溶解于水体,使DO在该次台风后反而比台风前高,风暴流的水交换作用也使pH值在该次台风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海口湾海水重金属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对海口湾溶解态铜、铅、锌、镉进行了测定.铜的变化范围为:0.47~1.16μg/dm3,平均值为0.78μg/dm3;铅的变化范围为:0.94~2.36μg/dm3,平均值为1.36μg/dm3;锌的变化范围为:1.28~4.83μg/dm3,平均值为3.14μg/dm3;镉的变化范围为:0.005~0.072μg/dm3,平均值为0.030μg/dm3,Cu、Zn的溶解态含量在龙昆路生活污水排污沟口、秀英工业排污沟口及海甸溪口的测站相对较高,Pb、Cd溶解态含量较低,湾内各站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它们的溶解态含量垂直变化趋势为:Cu、Pb、Zn底层大于表层,而Cd表层大于底层.对Cu、Pb、Zn、Cd的颗粒态含量也进行了测定,指出海口湾海水中的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净化起一定作用.对铜的溶解态中的强络合态和不稳态铜也进行了研究,强络合态占总溶解态的比例均在85%以上,对生物起毒性作用有关的不稳态铜含量很低,均小于5nmol/dm3,表明目前海口湾海水中的重金属铜不会对生物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51-2008年海口降水量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相关环流特征指数资料,北太平洋海温及相关NINO区海温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海口秋汛期(9-10月)旱涝的气候特征及其与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和相关特征指数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口秋汛期(9-10月)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时间,一分秒分割,一个民族的时间,以世纪分割,一种文明的时间,以千年分割。自从人类告别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历史就是这样,被无数的手系在绳结上,刻在龟甲上,写在书本里。  相似文献   

20.
陈春华 《海洋学报》1997,19(5):69-75
本文对用半微分极谱阳极溶出技术与预平衡络合滴定的方法测定海水表现络合容量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数据处理改进的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对表观络合容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Cu、Pb、Cd表现络合容量的测定,分析确定铜作为测定表观络合容量时络合滴定参考金属的合理性。海口湾海域海水的表现铜络合容量变化范围为166.4~320.0nmol/dm3,平均值为240.9nmol/dm3,最高值出现在生活污水排污口,其他各站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条件形成常数变化范围为3.46×10 ̄7~4.76×10 ̄8,平均值为1.7×10 ̄8.根据铜离子与海水中的有机络合剂的1:1络合模型及生物致毒游离态铜离子浓度的限制值,估算了海口湾海域海水对铜的自净容量,指出海口湾海水陆源排入铜浓度达7.43μg/dm3,仍对生物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