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气象》2022,(1):3-6
选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81—2020年共4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使用等级分析法、累积频次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发射中心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能见度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1981—2020年呈现“W”形“一峰两谷”的变化趋势;春、夏季能见度低于秋、冬季,稳定性春、夏季较秋、冬季差;能见度白天低于夜间。(2)能见度的变化与气象要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均对能见度有贡献,各季节影响能见度的气象要素各有差异。(3)天气现象中雾霾、沙尘、降雨、降雪、雨夹雪均对发射中心能见度有影响,其中影响频次最高的为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的两种前向散射能见度仪(CJY-1C和FD12)2009年6月14日-8月5日的探测数据和人工目测数据对各种天气下的能见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D12和CJY-1C型能见度仪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能见度较低时,FD12型能见度数据与平均值偏离程度最小,测量更加稳定.FD12型能见度仪数据更接近于目测能见度数据.对于两种能见度仪,两者在扬沙天气的相关性最好,浮尘天气下的相关性较好,沙尘暴天气次之,典型晴天下的相关性最小,可在监测浮尘和扬沙天气时互相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的两种前向散射能见度仪(CJY-1C和FD12)2009年6月14日—8月5日的探测数据和人工目测数据对各种天气下的能见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D12和CJY-1C型能见度仪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能见度较低时,FD12型能见度数据与平均值偏离程度最小,测量更加稳定。FD12型能见度仪数据更接近于目测能见度数据。对于两种能见度仪,两者在扬沙天气的相关性最好,浮尘天气下的相关性较好,沙尘暴天气次之,典型晴天下的相关性最小,可在监测浮尘和扬沙天气时互相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高速公路沿线低能见度预报预警能力,本文利用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沿线10个交通气象观测站逐时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分析公路沿线低能见度分布特征,探究低能见度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是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沿线低能见度天气高发月份,而2月低能见度天气最少;一日中00:00—10:00(北京时,下同)低能见度出现次数最多,其中0~50 m的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05:00—06:00;低能见度持续时间较短,多在2 h以内,最长持续17 h。兴平到常兴段、陈仓段低能见度天气较多,是日常交通气象服务需要重点关注的路段。低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发现,0~5℃的气温、90%以上的相对湿度、1.0 m·s-1以下的风速且处于东北风至东风条件下低能见度出现次数最多。夏季和冬季低能见度多与降水天气有关,低能见度通常出现在降水过程中或过程后,这种低能见度天气均在天气系统影响时出现,较辐射降温引起的低能见度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各季节低能见度形成时的相对湿度不尽相同,冬、夏、秋季低能见度天气的相对湿度较高,而春季低能见度天气的相对湿度较...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上海机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时段的探空资料、大气污染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影响低能见度的天气因子和大气污染浓度,结果表明:低能见度在12月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1月、11月,6-9月出现最少;05:00-08:00出现频率最高,维持时间在1-5 h内的累积频率达到84.4%.降水、雾、霾等是造成低能见度的天气因子.低能见度日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冬季大气边界层稳定比例较高、多层逆温频繁发生、混合层高度低,是上海地区低能见度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鄂西电线积冰微物理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贾然  牛生杰  李蕊 《气象科学》2010,30(4):481-486
对2009年2月25日—3月4日湖北恩施雷达站的一次电线积冰过程,使用自动气象站、能见度仪、雾滴谱仪、雨滴谱仪等实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多种气象要素的演变,发现积冰期比无积冰期平均气温低5.6℃。对积冰期间3种天气状况下雾滴谱和降水粒子谱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天和雨天的雾滴谱为单峰型,雨夹雪天为双峰型;雨天和雨夹雪天的降水粒子谱都为单峰型;雾滴平均数密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雨天(223.5 cm-3)、雨夹雪天(181.3 cm-3)、雾天(138.7 cm-3);雨天雨滴平均数密度为335.6 cm-3;雨夹雪天降水粒子平均数密度为1 502.1 cm-3。另外,实测数据表明积冰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是:雨夹雪天、雨天、雾天。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普查1995~2000年桃仙机场地面和高空实况资料 ,从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入手 ,分析并得出了雨夹雪结冰天气的特点 ,归纳出天气系统类型 ,提出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锡林浩特地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能见度10km)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大气能见度微观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近年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主要污染物是PM10,气溶胶散射是最主要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微观因子(对能见度衰减贡献比例为75.19%),水汽对大气能见度影响非常明显(对能见度衰减贡献比例为21.5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桃仙机场仅有的两次雷雨转雨夹雪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此类天气的形势特点,并初步得出此类天气预报的着眼点,为秋季飞行提供可靠的预报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佘星源  聂颖  刘红年 《气象科学》2022,42(5):661-667
基于2014—2019年基于南京禄口机场能见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机场低能见度天气,发现低能见度天气大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1月04—07时(北京时)。通过分析雨强—能见度数据发现降水强度和能见度呈幂函数关系,建立了降水时段基于降水强度的能见度拟合模型。通过K-means聚类中心分析,发现无降水时能见度和风速以及温度的关系为正相关,和相对湿度以及修正海压的关系为负相关。最后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低能见度天气等级判断模型,对比发现随机森林在准确度和计算效率方面较其他模型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桃仙机场雨夹雪结冰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查1995~2000年桃仙机场地面和高空实况资料,从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入手,分析并得出了雨夹雪结冰天气的特点,归纳出天气系统类型,提出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秋冬季天津低能见度天气下气溶胶污染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青  蔡子颖  韩素芹  曲平 《气象》2012,38(9):1096-1102
为研究天津城区秋、冬季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气溶胶污染特征,采用2009年10—12月的大气能见度及相关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并结合一次典型雾霾事件分析PM10和PM2.5质量浓度演化过程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能见度天气占秋、冬季观测时长的一半以上,其中以霾天气为主;典型低能见度过程分析显示,霾日近地层内PM2.5分布均匀,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污染特征;雾日气溶胶质量浓度先升高后下降,系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与导致可溶性组份溶出的湿清除协同作用,低层PM2.5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较高层,其垂直分布差异与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和逆温层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北疆春季降水相态转换判识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13-15日北疆出现了大范围雨转雪天气和强降雪过程,给当地工农牧业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这次过程,利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其发生发展过程,并得到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雨雪相态转换和降水强度的预报指标。结果显示:(1)此次天气过程是在中亚低涡两次生成、发展和减弱过程中出现的。(2)中低层温度变化是预报北疆春季降水相态转换的关键因子和指标,中层温度可区分雪和雨夹雪,T_(500)-25℃、T_(700)-12℃可判定为雨夹雪转雪;低层温度可区分雨和雨夹雪,T_(850)-2℃和T_(925)2℃时雨转雨夹雪,T_(850)-4.5℃用来判别雨夹雪转雪。(3)春季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天山山区的降水中水汽凝结起主要作用,中低层水汽冷凝结是影响降水强度的重要因子,水汽条件越好、冷空气越强、凝结厚度越厚、持续时间越长,则降水强度越强,水汽冷凝结强度决定了降水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临沂市低劣能见度天气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沂市35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沂市低劣能见度天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劣能见度(V≤4.0km)出现频率随年代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年变化规律与雾、轻雾的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烟、霾、扬沙、浮尘等干质天气现象对低劣能见度天气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华南春季一次锋面大雾的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低能见度天气是影响飞行正常的主要天气。春季华南地区由锋面引起的大雾(能见度<1000m)是造成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白云机场1999年3月24和25日两天的锋面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华南锋面大雾大气边界层的一些特征。1 锋面大雾的产生和天气形势1.1 锋?..  相似文献   

17.
数字摄像能见度仪(Digital Photographic Visibility System,DPVS)仿照人工目测能见度的原理测量大气能见度。本文应用2017年3—8月北京地区DPVS、前向散射仪(PWD22)、大气透射仪(LT31)三种观测仪器在降雨天气和雾霾天气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能见度观测数据与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降水粒子等要素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在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三种仪器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DPVS在中雨天气、大雨天气、暴雨天气和中度雾霾天气中,观测数据离散性更小,稳定性更好。但DPVS在白天和夜间的交替过渡期观测值不够稳定,这也是今后算法优化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南京禄口机场2011 2016年分钟级地面观测数据对禄口机场低能见度现象进行分析,统计低能见度天气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他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关系,归纳低能见度天气下各气象要素的阈值,建立低能见度天气的预警指标。结果发现,禄口机场发生低于2 000 m能见度现象时,逐月平均相对湿度均超过90%,表明禄口机场低能见度主要是由雾造成的。禄口机场能见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次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双峰双谷结构,4月及7、8月为两个峰值,6月及12月和次年1月为两个谷值。这种特征的形成与近地层大气的温度、湿度、层结有密切关系。能见度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凌晨至早晨能见度最低,午后能见度达到最高,秋季能见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冬季低能见度可能出现的时间分布范围广。通过分析发现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不呈现某种线性关系。分析不同等级低能见度天气对应的气温、温度露点差、水平风速范围,发现气温在不同月份有较大差异,温度露点差及水平风速的范围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桃仙机场雷雨转雨夹雪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彤  田丰 《广西气象》2006,27(4):34-36
通过对桃仙机场仅有的两次雷雨转雨夹雪天气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此类天气的形势特点,并初步得出此类天气预报的着眼点,为秋季飞行提供可靠的预报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张立  王玉龙  王媛 《山东气象》2022,42(2):54-63
针对东营市2016—2017 年出现的27 个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利用 MP -3000A 型地基微波辐射计二级数据,计算过程影响期间逐10 min 的逆温层温差、逆温层厚度和低层相对湿度等物理量。 结合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变化情况,按照雾和霾、雾、降水三类天气对 27 次过程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湿度量对低能见度天气的指示意义和参考指标。结果表明:(1)雾和霾共同影响导致的低能见度天气出现在冬半年,PM2. 5浓度越大通常对应的能见度越低;逆温层温差和逆温层厚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39 和-0. 45,逆温层温差增大指示能见度降低,逆温层厚度减小指示能见度升高。低层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时,能见度受雾影响通常小于 2 km;低层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能见度受霾影响仍然维持在5 km 以下。(2)雾影响导致的低能见度天气多出现在冬半年,与 PM2. 5浓度无关;逆温层温差和逆温层厚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4和-0. 45。在逆温层生成和破坏阶段,逆温层温差变化幅度大,对能见度的指示性更强,而逆温层厚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多维持在 300 ~ 400 m 之间。低层相对湿度 90%以上时能见度通常小于5 km,当低层湿层消失后能见度升高至 5 km 以上。(3)降水影响导致的低能见度天气出现在夏季,多伴随短时强降水出现,强降水时段逆温层温差达到8 ℃ 以上,逆温层厚度为 500 m;强降水结束后,逆温消失,能见度转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