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莅香洼金矿发育有与金矿关系密切的地球化学异常,Au及相关元素的平均含量从安山岩→蚀变安山岩→蚀变岩→矿化蚀变岩呈几何级数递增。沿F985构造蚀变带走向,Pb、Ag与Au的组合异常通常与金的矿体晕分布一致,而As、Sb组合则更多反映了矿体前缘晕的组合特点,沿倾向,Au及相关元素自浅而深具有分段富集特征,并在1023m标高和976m标高构成二个浓集中心。其理想的元素轴向分带序列为:前缘晕As、Sb—Ba,矿体晕Au、Ag、Pb、Zn、Cu、Mo,矿尾晕(Cu、Mo)-(Co、Ni、Bi)。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莅香洼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建立了萑香洼金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2.
紫金山铜金矿床为典型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文章以矿山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通过岩相学、矿相学、岩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紫金山铜金矿中的赋矿围岩以及金属矿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蚀变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借助SPSS系统研究了Cu-Au元素变量与控矿微量元素变量的聚类关系,建立了Cu-Au元素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回归方程,验证与解释了紫金山Cu-Au高硫化型矿床的成矿作用是由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引起的。另外,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紫金山的成矿过程主要有中温Cu-Au矿化、低温Pb-Zn矿化以及少量高温W-Sn矿化三种矿化类型,其中W-Sn矿化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赋矿围岩形成阶段,而Pb-Zn、Cu-Au矿化为主矿化成矿阶段、形成于燕山晚期,且与富潜火山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曲家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之焦家金矿带的中段,矿床赋存标高为-726~-1 334 m。为研究黄铁矿的演化及其对金成矿过程的指示,运用LA-ICP-MS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点群分析对黄铁矿进行了分类。发现黄铁矿中Co、Ni、As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像形式赋存,而Au、Ag、Cu、Zn、Pb、Bi等元素主要以纳米级、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黄铁矿主要分为5种类型:富Co型Py1,富Ni型Py2,富Au、As型Py3,富Au、Ag、Pb、Bi型Py4及“干净”型Py5。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和中生代岩浆岩,少量来源于地幔,成矿热液可能属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不同类型黄铁矿反映成矿热液由富Co、Ni经富As、Au向富Pb、Bi、Au、Ag演化。Py1和Py2形成后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强烈破碎,裂隙表面对热液中金络合物增强的吸附作用促使金在裂隙中沉淀,对金的富集成矿可能起重要作用。Co、Ni含量较低,同时Au、Ag、As、Pb、Bi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另外,黄铁矿中C...  相似文献   

4.
广西金山金银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广西金山金银矿区现场地质调查和构造编图,系统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主控矿断裂开展地球化学找矿研究。矿区兼有产于主控矿断裂带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和侧羽状张裂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两种类型,不同的构造环境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可互为找矿标志;矿体受构造界面控制,控矿断裂成矿期不均一张开导致矿化分段富集;成矿期的构造活动表现为主断裂上盘向南西斜滑,相应地矿体向南西侧伏、倾斜延深明显大于延长;矿体中部厚、两侧薄,11号勘探线为矿化富集中心。随热液蚀变的增强,Ag、Au、Cu、Pb和Zn含量逐渐增高。因子分析表明,矿区主成矿元素组合为Ag、Au、Cu、Pb和Zn,可作为找矿的指示元素。元素分布型式、元素组合分析和分形分维统计显示,本区Ag、Au成矿具多阶段性。矿区构造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Au-Hg-As-Bi-Sn-Sb→W-Co-Cr-Ti-Ni-Ag-V-Mn→Cu-Zn-Pb-Mo,显示该矿床为一浅剥蚀矿床。在综合分析成矿构造、岩浆活动、蚀变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带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矿区深部和外围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其中矿区深部找矿重点在11线南西侧。  相似文献   

5.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占胶东已探明金矿资源量的90%以上。大尹格庄金矿床位于胶西北招平断裂带中段,是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发育有大规模的绢英岩化蚀变带(宽20~200m)和钾化/红化蚀变带(宽50~300m),蚀变岩型金矿体主要发育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绢英岩化蚀变带中。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基础上,查清了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针对大尹格庄金矿床Ⅱ号矿体系统采集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初步探讨了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和金沉淀机制。通过本研究得出:大尹格庄金矿床内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要矿化形式。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期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钾化/红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钾化/红化蚀变为成矿前蚀变,在此过程中有少量热液钾长石的形成。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Fe、Cu、Pb和Rb元素带入,Si、Al、Na、Ca、Ba、Sr、Cr等元素带出。同时流体-围岩通过交代反应使金从围岩中释放出来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成矿流体。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为成矿期蚀变,蚀变过程中与矿化有关的Fe、Cu、Pb元素表现为迁入状态,流体运移过程中,热液中的HS~-等组分损失,导致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同时金大量聚集沉淀,此时完成了金由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6.
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酸性蚀变岩帽是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演化的产物,形成于酸性高氧化性流体的化学条件下;在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中广泛发育,是该类矿床的显著识别特征。通过对酸性蚀变岩帽的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能较好阐明浅成低温成矿热液系统的特征、性质、发生和发展演化及成矿作用过程。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集区之一,盆地内广泛发育以明矾石为特征蚀变矿物的酸性蚀变岩帽,面积超过30km~2,指示盆地内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存在。目前为止,前期工作主要针对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和明矾石资源储量进行,该酸性蚀变岩帽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尚未开展。本次工作通过对酸性蚀变岩帽系统的野外采样、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短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技术(PNIRS测试)分析,确定其主要赋存在砖桥组火山岩中,组成矿物为石英、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此外有少量绢云母、伊利石、珍珠陶土、叶蜡石、褐铁矿,极少数的叶腊石和黄钾铁矾等,在钻孔深部存在浸染状和半自形粒状黄铁矿。由于受到地表风化剥蚀和不同热热中心的影响,水平方向从矾山明矾石矿床向外围发育石英+明矾石带、石英+高岭石/地开石+明矾石带、石英+高岭石/地开石带、硅化带以及最外围的泥质带即高岭石±绢云母±伊利石带。根据酸性蚀变岩帽的矿物组合和主量元素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类:硅质蚀变岩、明矾石蚀变岩和粘土蚀变岩。硅质蚀变岩中SiO_2含量发生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余主量元素(K_2O、Na_2O、Al_2O_3、Fe_2O_3、P_2O5)含量显著降低;明矾石蚀变岩和粘土蚀变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_2、Al_2O_3、Fe_2O_3、P_2O_5元素含量范围变大,K_2O和Na_2O含量降低,且Na_2O降低更加明显;而钛为不活泼元素,在岩石发生蚀变过程中TiO_2含量变化很小。矾山地区的酸性蚀变岩帽的产状、蚀变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受构造和地层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7.
熊耳山地区庙岭金矿床是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在该区发育有与金矿关系密切的地球化学异常, Au及相关元素的丰度由区域→矿区→构造岩→矿体呈几何级数递增, 示矿元素主要有Au、Ag、Hg、As、Sb、V、S、Se、Te、W、B、Pb、Zn、Cu等, Hg、As、Sb、Ag等为中、低温远程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8.
满洲里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财胜  武广 《地质与资源》2002,11(2):96-103
满洲里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发育区,发现了一系列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种有Au、Ag、Cu、Pb、Zn等.这些矿床可分为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且都具有典型的围岩蚀变、蚀变分带等矿床特征.通过对额仁陶勒盖银(金)矿床和大坝金铜矿床两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对比性研究,总结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云浮镇安—阳春罗阳地区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后,指出该地区有找矿潜力,提出Au、Ag、Cu、Pb、Zn是重要的找矿元素,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前景好,主要的找矿标志是断裂和蚀变。  相似文献   

10.
再论紫金山矿田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金山矿田是由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主要组成部分,该矿床深部和边部相继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和低硫浅成热液型银(金、铜)矿、火山岩型铀矿及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异常等。自晚侏罗世开始,矿田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及其热液蚀变,致使紫金山矿田形成多期次的成矿作用,它们相互叠加、富集以及空间上侧向排列的特点,构成“构造的构造”、“体中体”、“蚀变的蚀变”、“矿化的矿化”等特征的复杂多样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U、Ag→Au→Au、Cu→Cu→Cu、Mo→W、Sn”矿化垂直分带特征和“多层楼”成矿模式。在空间上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又显现出侧列分布的格局,构成了独特的“紫金山式”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在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仍存在着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边部可能具有的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等,展现出矿田内具有广阔的找矿新领域,为配合进一步地质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紫金山金铜矿明矾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秀  王翠芝 《现代地质》2014,28(1):42-50
福建紫金山金铜矿位于紫金山矿田中部,受火山机构控制,其矿化特征是脉状隐爆角砾岩发育及蚀变分带明显且严格控制相应的矿化。以隐爆角砾岩脉为中心,从内向外,从上到下,依次为硅化带、明矾石化带、地开石化带、绢英岩化带。硅化带控制着上部金矿体,明矾石化带控制着下部高硫化型铜矿体。明矾石可分为4种产出类型,分别为蚀变岩型明矾石、与铜-硫化物共生的明矾石、脉状明矾石和粉末状明矾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1)明矾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属于NaCl-H2O体系;(2)成矿流体密度为0.5~1 g/cm3,均一温度集中在200~360 ℃,盐度小于20%,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体系;(3)从蚀变岩型、与铜-硫化物共生型、脉状明矾石到粉末状明矾石,其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4)成矿压力多集中在40×105~160×105 Pa,估算其深度为500~1 600 m;(5)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沸腾和不混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松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3):475-488
黔西南滥木厂矿床是世界上罕见的汞(大型)-铊(大型)-金(小型)多金属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元素分带现象。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滥木厂矿床金、汞-铊、汞、铊矿石及围岩样品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矿化的成矿环境,以探讨成矿元素共生分离机制。研究表明,相对于滥木厂矿床的围岩样品,同岩性的各类矿化岩石的SiO_(2)含量显著增加,CaO和MgO含量之和明显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伴随广泛的硅化和去碳酸盐化作用,K_(2)O-Al_(2)O_(3)投图表明区内存在显著的高岭石化作用。各类矿石与围岩均显示Au、As、Sb、Hg、T1和轻稀土富集特征,且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但成矿元素分布于不同的特征因子中,并表现出富集程度的差异,表明成矿物质继承了原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分离。Y/Ho比值在金矿石中普遍高于28,在其它矿化类型岩石中均低于28,反映金成矿热液富含氟络合物,汞和铊成矿热液以碳酸氢根的络合物为主。各类矿石通常具有Ce正异常,铊、汞-铊和金矿石普遍显示Eu正异常,汞矿石呈现轻微的Eu负异常,表明成矿环境处于相对氧化的状态,并具氧化还原波动性。综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收集的碳、氢、氧、硫、铅同位素成果,认为滥木厂矿床金、汞、铊矿化的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各类矿化在温度、氧逸度、酸碱性及配合物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是成矿元素产生分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苏南京西横山地区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综合异常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西横山地区既有寻找接触交代型金铜矿、热液充填型铜金矿和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又有良好的重、磁、电和地球化学元素综合异常反映。结合沿江Ⅳ级成矿带找矿模式和獾子洞铜金矿、上湾塘金矿典型矿床重磁场特征分析,对江苏南京西横山地区铜金矿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低硫型和高硫型浅成低温金矿床概念提出及成矿模型建立之后,相继发现一些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具上述两类矿床端元的成矿特点,相反兼具过渡性质;很多学者将其作为单一矿床类型,定义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作为一个新的矿床类型,中硫型矿床是否有单独划分的必要?该类矿床具有什么样的地质特征?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令人困惑。本文从大量文献中,在全球范围内甄别出24个比较明确的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多金属)矿床,基于其基本特征和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与分析,从中硫型矿床的时空展布、地质特征、矿物组合、金属源区特征、中硫型与高硫型金(铜)矿和低硫型金矿的主要区别,以及目前国际研究进展及难点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中硫型金多金属矿床具有如下六大特征:(1)发育富碳酸盐-贱金属硫化物成矿体系,碳酸盐矿物可见于各成矿阶段热液脉系中,尤其在热液晚阶段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贱金属硫化物主要为Cu、Pb、Zn、Fe等的硫化物;(2)发育中硫化态矿物组合,如贱金属硫化物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黝铜矿等;可少量发育明矾石和冰长石;(3)含矿脉系中富硫化物(总量大于5%),且在斑岩铜矿系统中较富黄铜矿;(4)普遍发育浅色贫铁闪锌矿(有待进一步证实);(5)普遍赋存在挤压岛弧背景下斑岩Cu-Au-Mo矿的外围;(6)空间上可与高硫型和低硫型金多金属矿床共存。普遍发育斑岩型Cu-Au-(Mo)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世界著名三大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同样具有形成中硫型矿床的有利成矿条件。未来关于中硫型矿床的研究亟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富碳酸盐-贱金属(Cu、Pb、Zn、Fe等)"进行详细报道,这种成矿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流体中CO_2、H_2S及贱金属元素对Au的运移和沉淀有何影响?此问题是认识中硫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的关键所在。(2)中硫化态矿物的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砷黝铜矿、黄铜矿等)的沉淀环境?与高硫化态、低硫化态矿物有何区别?(3)从成矿系统、成矿过程和矿物形成的复杂性来考虑,显然以闪锌矿中Fe S的含量多少作为区别IS型、HS型、LS型矿床的特征地化标志过于简单,且与已有关于闪锌矿的矿物学研究成果相矛盾,因此仍需进一步工作。(4)早期形成的作为赋矿围岩的火山岩地层或者次火山岩体是否提供了成矿物质?是否充当了浅成低温热液矿物沉淀的地球化学屏障?其具体过程是怎样的?以上问题的解决可辅助揭示IS型矿床的成因机制和形成过程,并为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是中国发现并保存较完整的浅成热液-斑岩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紫金山超大型高硫型金铜矿是该矿田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十多年基于短波红外光谱技术的勘查找矿应用示范,累积形成覆盖整个矿田的百万级短波红外光谱大数据库。文中通过对紫金山金铜矿床明矾石、叶腊石、高岭石类和云母族矿物的短波红外光谱数据的进行模拟计算,其结果与实际测得矿物全定量分析结果具备良好的相关性,能实现光谱的传统定性解译有效转化为定量解译,进而构建典型蚀变矿物的三维模型,实现与查明了厘米级精度的矿物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对紫金山金铜矿床的深部找矿预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位于印支板块西北缘,是中南半岛重要的金铜成矿带之一。该带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作用,成矿活动复杂,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金矿床。然而,热液脉型金矿的成因类型仍存在争议,3类金铜矿床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仍缺乏总结。本文通过对前人典型矿床研究资料的整理,并结合成矿流体来源、演化新证据,将带内热液脉型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归为造山型金矿。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资料,总结了成矿带内3类金铜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征,建立了与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及陆陆碰撞过程相关的区域金铜成矿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俯冲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早中三叠世闭合期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期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仁生 《福建地质》1994,13(3):159-173
紫金山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以一套独具特色的由地开石、明矾石组成的高级泥质蚀变和由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组成的铜矿物组合为特征。本文根据矿床的蚀变矿物和矿石矿物组合及矿物的相互关系,着重应用热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认为形成这一类型矿床的流体是一种高氧逸度、高硫逸度的中低温酸性流体。  相似文献   

18.
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朗铜矿床为滇西北地区一超大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它产于印支晚期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已有研究表明其形成于印支期。本次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碳、氢、氧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石英中主要发育含NaCl子矿物三相、气液两相及富气相3种类型的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w(NaCl))NaCl-H2O热液体系,来源于印支晚期岩浆活动;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石英中发育含NaCl子矿物三相、气液两相及含CO2 3种类型的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热液体系,推测来源于后期岩浆活动;晚期黄铜矿±辉钼矿-方解石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热液体系,系NaCl-CO2-H2O型成矿流体演化产物。据此,结合区域广泛叠加发育燕山期斑岩钼矿化成矿背景,提出普朗超大型斑岩矿床可能存在燕山期Mo、Cu成矿作用叠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塔比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是印度尼西亚近年确认的一处世界级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文章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以丰富该类型矿床实例,指导找矿实践.该矿床金银矿化呈现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蚀变分带特征,由内而外依次发育硅化带、高级泥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