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以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科学目标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3年7月15日从大连出发,途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7月23日进入白令海,7月30日进入北冰洋。考察队于2003年9月12日返航离开北冰洋,26日到达上海,历时74天,安全航行14188海里,航时1010h。本次考察以“雪龙”船为支撑平台,辅以直升机、水面作业艇、冰上车辆延展考察空间,利用卫星跟踪浮标、海洋浮标、潜标、潜水器、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以及常规观测设备,在白令海、楚科奇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开展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立体综合观测,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获得了大批宝贵的现场数据和样品。来自中国、美国、芬兰、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的109名科考人员参加了本次考察。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利用"雪龙"号考察船,2008年7月11日从中国上海基地码头起航,先后完成了对日本海、俄霍茨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区的观测考察,圆满完成了所拟定的各项科考计划,历时77 d,于2008年9月25日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3.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航北极,1999年7月1日上午从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码头启航。至此,拉开了我国涉足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政府行动的序幕。我国科学考察史上将留下辉煌一笔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酝酿于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4.
1999年7月1日~9月9日,我国政府首次组织科学考察队赴北极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以及北太平洋白令海进行了为期71d的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由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选派的科技人员以及来自国内外新闻单位的记者组成,同时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台湾的科学家参加(总人数:124人,包括船员)。1 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是俄罗斯制造的,总长167m,型宽22.6m,最大船速18kn,续航能力20000nmile,配备…  相似文献   

5.
6.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  相似文献   

7.
An aerial photography has been used to provide validation data on sea ice near the North Pole where most polar orbiting satellites cannot cover. This kind of data can also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for missing data and for 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of data interpolation. The aerial photos are analyzed near the North Pole collected dur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the summer of 2010(CHINARE2010).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verage fraction of open water increases from the ice camp at approximately 87°N to the North Pole,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in the sea ice. The average sea ice concentration is only 62.0% for the two flights(16 and 19 August 2010). The average albedo(0.42) estimated from the area ratios among snow-covered ice,melt pond and water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0.49 of HOTRAX 2005. The data on 19 August 2010 shows that the albedo decreases from the ice camp at approximately 87°N to the North Pole, primarily due to the decrease in the fraction of snow-covered ice and the increase in fractions of melt-pond and open-water. The ice concentration from the aerial photos and AMSR-E(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 images at 87.0°–87.5°N exhibits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 although the AMSR-E concentration is approximately 18.0%(on average) higher than aerial photo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6.25 km resolution of AMSR-E, which cannot separate melt ponds/submerged ice from ice and cannot detect the small leads between floes. Thus, the aerial photos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high-resolution independent estimates of the ice concentration and the fraction of melt pond cover to validate and/or supplement space-borne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near the North Pole.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1,(2):6-6
北京时间1月8日,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投入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为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00061;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05;4.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 200136) 在以我国海洋学家魏泽勋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意外发现了大范围的多金属结核。在临时增设的11个调查站位(表1),连续站位线距离长度逾越500 km的范围内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在DG02站位上,样品由以张  相似文献   

10.
风雪中雪龙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币卿幼今、万梦去二二旗定镶擞爵l藉掩麓毅毅裘冰站建立后人员物资往返忙看萌是考察队的患吴面磊续国耶鲁“学的德国博士是一“优”的中国“二“北极考”队员■矗●■—■■——■——————■■■————■—●■■一 直升飞机是北极考察的重要工具北极合影犁浪破冰向北极——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剪影  相似文献   

11.
1.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 )的记录;2.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是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科学最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航线黑碳浓度最低的海区,平均浓度为(5.3±3.7)ng/m3;在70°N以北的海区...  相似文献   

14.
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位于北半球,北极系统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2007年夏季中国北极科考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北极黄河站以及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奥尔松等地区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第6~9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大气探空资料,分析了北极季节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发现:(1)边界层逆温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高纬度密集冰区观测到更多的强逆温现象,逆温厚度与逆温层温差呈显著的对数关系;(2)不同年份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别:海冰分布的差异导致不同年份的边界层逆温特征不同;表面融化、辐射冷却、多层云的结构和暖平流对不同冰情年份边界层逆温的贡献程度不同;(3)开阔水域和冰区边界层逆温的成因不同。表面融化和空气平流对冰区边界层逆温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辐射冷却是开阔水域边界层逆温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IOE-2)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纪念首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nternational Indian Ocean Expedition,IIOE)成功实施50周年,进一步推动印度洋多学科交叉的新认识,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SCOR)和印度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Indian Ocean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IOGOOS)在2015年联合启动了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Second International Indian Ocean Expedition,IIOE-2,2015—2020年)。本文简要回顾了首次IIOE的发起、实施和主要成果,介绍了IIOE-2的主要内容和我国的优先参与方向,呼吁我国科学家将IIOE-2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更加积极地参与IIOE-2国际合作,推动在印度洋环流与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海底科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两套极区卫星跟踪水文气象自动观测浮标的研制目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以及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现场布放和应用。同时也介绍了由美国进口的ZENO冰浮标的结构、功能和布放情况,并将极区卫星跟踪浮标和美国ZENO冰浮标做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0,(7):5-5
<正>继1999年、2003年、2008年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之后,执行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北极考察队已经组成。应厦门市人民政府邀请,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6月25日从上海出  相似文献   

19.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1):33-37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自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科学目标,先后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等海域,进行了135个海洋站位和10个冰上站位的考察作业,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本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达12600海里,调查范围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是历次北极考察中范围最广、距离最远的一次考察,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其中"雪龙"船北进至北纬88度26分,创下中国航海史上最北端的纪录;部分科考队员利用直升机抵达北极点进行科考,实现中国人靠自身能力挺进到北极点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月11日,正值中国第四个“航海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三次北极考察队出征北冰洋。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欢送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