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铁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深圳富水软弱地层地铁隧道开挖中出现的工作面失稳及由此引起的地表塌陷是地铁安全施工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对施工安全、进度都有较大影响,同时也对整个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深圳地铁Ⅰ期工程土建施工中全线部分暗挖标段出现的工作面失稳、地表塌陷工程实践和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特别着重对连续2次出现地表塌陷的3A标暗挖隧道研究,从隧道上覆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地层变形监测分析及施工工艺原因3方面阐述了地表塌陷的原因。明确提出剪切破坏线和失水空洞区的概念,确定出引发地表塌陷的主导因素为施工工艺原因。建议针对该类地层条件,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适当调整预加固参数.加强隧道结构和地表的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人员做到准确了解施工现场动态,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参数,以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分析结果对深圳地铁Ⅱ期工程施工及类似地层条件地下工程施工提供科学预测、预防地表塌陷的方法和技术措施,达到地铁隧道施工中经济效益与安全施工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重叠隧道上覆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  张顶立  徐桂珍 《岩土力学》2007,28(12):2634-2638
通过对深圳地铁Ⅰ期工程浅埋暗挖法施工的重叠隧道现场调研,并结合施工中的试验、监测成果对重叠隧道上覆地层(地表、地中)水平、竖向变形和隧道结构变形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富水含砂软弱地层地铁隧道拱顶沉降大于地表沉降的事实,得到地层变形的三维变化规律和重叠隧道分步开挖的施工时空效应;并实测得到未降水施工条件下隧道结构周边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及其随开挖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于同类地层条件下地铁隧道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施工须穿越运营中的M8地铁下行线下方,对地铁隧道上方的土体产生扰动,从而造成地铁隧道的变形。施工中建立了越江隧道顶管穿越地铁隧道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现场监测地铁隧道的沉降变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盾构穿越过程中地铁隧道的变形规律,为今后此类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南京长江漫滩地层中地铁结构的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地铁西延线位于长江漫滩饱和软粘土地层中,地铁施工完成后隧道结构出现了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本文首先提出了可能导致地铁结构产生沉降变形的因素有四个: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堆载因素以及降水因素,然后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隧道结构下沉的影响程度,找出了隧道结构产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哈尔滨地铁盾构法施工地面变形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哈尔滨地铁盾构法施工地层变形规律。通过现场勘察,监测及整理该工程的地质资料、施工工艺、地层变形监测数据,对地层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哈尔滨地区地铁盾构施工地层变形的规律,地表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地层各个方向的变形值各不相同,随着与隧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表处沉降值最小,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签。  相似文献   

6.
王勇  孔令伟  郭爱国  周小生  樊友杰 《岩土力学》2010,31(11):3423-3429
根据杭州地区地下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点,结合杭州地铁工程,设计了一套模型试验系统。借助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浅层含气土层中气体释放和再回聚对地铁隧道受力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浅层气地层中穿过的地铁隧道,土中气体的释放和再回聚会使隧道产生附加变形与附加内力;气体变化过程对隧道管片截面相对变形和内力的影响较弱,而对隧道整体变形则具有显著影响;气体释放后的再回聚过程对隧道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明显小于前期的气体释放过程。处于含浅层气地层区域的地铁隧道,应将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作为控制重点,并且施工前,宜将地层中气体进行超前有控排放,以减弱后期给地铁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铁穿越工程地质环境监护技术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相互交织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相互穿越是地铁隧道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对地铁穿越时的变形监测也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满足施工监护要求。本文采用电子水平尺和静力水准仪综合应用于上海地铁隧道穿越工程中的沉降监测,较好地解决了短距离沉降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实践工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裂缝是西安市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裂缝地段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及地表沉降是较为突出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文章以西安地铁六号线浅埋暗挖隧道穿过f8地裂缝为工程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地裂缝地段交叉中隔墙法(CRD工法)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随开挖进尺呈反S型曲线变化特征,地裂缝带上盘的开挖进尺影响范围大于下盘;隧道中心线地表沉降在地裂缝带出现错台且靠近上盘5 m处出现集中沉降区;地裂缝地段隧道暗挖施工对地表的影响区范围约为80 m即上盘约45 m、下盘约35 m,在此范围应考虑暗挖施工对附近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开挖过程中地裂缝带上盘沉降过程变长且大于下盘;地表横向变形曲线符合高斯分布,上盘沉降大于下盘,在上盘靠近地裂缝位置处地表沉降槽宽度、沉降量明显增大;距地裂缝带5 m处上盘拱顶出现最大沉降,其值为25 mm,而在地裂缝位置处拱底出现27 mm的隆起变形,拱顶和拱底变形在地裂缝带附近出现错台;地裂缝带隧道暗挖施工对拱顶、拱底影响区范围分别为50 m和55 m,靠近上盘地裂缝位置附近隧道暗挖施工衬砌应及时支护,防止土体塌落与隧道变形。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暗挖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近距离地铁施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继红  江志峰  常斌 《岩土力学》2005,26(2):277-281
在地铁施工中受地形条件限制有时会遇到两条单线隧道近距离施工情况,有的间距超出了规范的要求。以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1号线续建工程为例,应用ABAQUS程序对实际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在开挖右线工程的时对左线既有隧道产生的影响,包括地表沉降、应力分布和衬砌变形及对地面建筑的影响,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今后近距离地铁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韩昌瑞  贺光宗  王贵宾 《岩土力学》2011,32(Z2):484-487
近年来为满足规划、平面线型要求,受地形、地质、地面构筑物的影响,双线地铁隧道呈迅猛增加的趋势。且大多数地铁区间隧道中,通常在同一埋深地层平行修筑两条隧道。广州轨道交通5号线淘金―区庄区间隧道具有穿越地层复杂、隧道断面、间距、埋深均随里程而变化的特点。两条隧道的开挖将导致地表沉降相互影响,沉降预测更加困难。在概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反演得到地层参数,选择典型隧道断面及地质剖面,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不同间距、隧道埋深以及地层情况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得出一定的规律,预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指导实际工程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1.
苏洁  张顶立 《岩土力学》2006,27(Z1):477-482
在隧道施工影响下,建(构)筑物的上部结构及其桩基础、地层、隧道施工四者处于一个共同作用的完整体系中,每一部分的工作状态都是四者协同工作、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首先,岩土体是隧道与桩基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时必然扰动地层,地层将施工产生的变形传递到临近桩基导致桩基承载力的降低,荷载变化通过桩基向上传递使上部结构产生沉降和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将影响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因此,在施工影响下,对既有桩基进行分析和控制以确保上部结构的安全是隧道施工穿越既有桩基的关键。在对上部结构-桩基-地层-隧道施工四者相互作用关系、桩基变形机制以及注浆加固机制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采用2D-Sigma有限元软件模拟北京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和平里北街站区间过桥段浅埋暗挖施工对既有桩基的影响,得出桩基变形的一般规律。同时比较分析注浆前后桩基的不同响应,提出注浆加固地层的必要性及相关的工艺参数。最后,将桩基变形的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注浆加固地层对减小桩基变形、确保上部结构安全是非常有效的,这将对以后的地铁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铁隧道竖向土压力荷载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玉香  贾晓云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07,28(10):2240-2244
在地下结构按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分析时,如何确定作用在地下结构上的上覆土荷载的大小及分布是合理设计的关键。对于松软地层浅埋隧道,竖向土压力经常取全部土层厚度重量;而覆土厚度较大时采用坍落拱统计公式以及泰沙基理论或普氏压力拱理论等,这些理论公式在选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改进。根据北京地铁所处地层、隧道尺寸及埋深情况,采用常用覆土压力理论对北京地铁四、五、十号线标准断面安全度进行试算分析,提出了北京地铁隧道竖向土压力荷载计算方法,对地铁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均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芳  贺少辉  刘军  曹瑞琅 《岩土力学》2012,33(Z2):289-296
在盾构隧道基础上结合浅埋暗挖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地铁车站和盾构隧道施工之间的矛盾。北京地铁14号线试验段采用外径为10 m的土压平衡盾构修建,试验段上的车站结合PBA法(洞桩法)扩挖而成。综合运用预测地表沉降的经验公式、相关统计资料和规范,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大断面盾构隧道结合洞桩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进行地表沉降分析。结合北京地铁车站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值和现有地铁车站地表沉降统计数据,提出较为合理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并按照三级控制的管理方法,分级分步进行地表沉降控制,研究结果对指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扩挖盾构隧道建成两连拱地铁车站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围  何川  张海波 《岩土力学》2008,29(12):3261-3265
采用模型试验进行了扩挖盾构隧道建成两连拱隧道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案研究,重点研究扩挖施工的可行性和地层位移规律。同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扩挖施工全过程二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中导洞法扩挖建成两连拱隧道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但需进行拱脚和拱顶加固。施工完成后地层竖向位移场呈U型分布,随着加固地层力学参数的提高,地层位移减小,拱脚加固能够有效地减小地层位移。地表沉降曲线为近似正态分布,其宽度为3倍的车站结构总宽度。  相似文献   

15.
基坑全过程开挖及邻近地铁隧道变形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智  张霄  金杰克  王立忠 《岩土力学》2019,40(Z1):415-423
根据邻近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全阶段施工过程的深层土体侧向位移与邻近地铁隧道变形之间的规律展开研究,探讨基坑开挖的施工危险节点与重点影响区域。研究发现,基坑开挖前期围护结构施工和降水均对地层和邻近地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初始位移影响,围护结构长时间无支撑暴露是基坑侧移快速增长的危险时段;基坑开挖具有空间效应,中部侧向变形要大于边角,且单向开挖易造成后挖区土体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叠加,引起邻近隧道的最大变形向后挖区偏移;基坑开挖深度与邻近地铁埋深相近时,隧道结构产生显著的水平位移和“横鸭蛋”式收敛变形,竖向位移波动不大;深层土体侧移曲线表现为“阶梯鼓肚形”,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与隧道变形在小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随着侧移量的增大,隧道变形发生偏离拟合曲线的超线性增长,在工程中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软岩浅埋隧道施工工法比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锋  毕俊丽 《岩土力学》2007,28(Z1):430-436
目前在高速公路软岩浅埋隧道施工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围岩坍塌、地表产生大面积沉降等问题。广福隧道某浅埋段,地质条件复杂,断面大、岩性差,受构造影响比较严重,而且顶板厚度比较薄,易发生坍塌、冒顶现象。为确保浅埋段隧道的施工安全,尽量减少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和围岩变形,采用FLAC3D对4种施工工法全断面法、短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模拟,分析了4种工法下地表沉降、隧道围岩周边位移和塑性区的变化特点,选出一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工法,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监测控制标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永林  彭立敏  张峰  吴波 《岩土力学》2009,30(Z2):446-451
地表沉降是判断浅埋隧道地层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分析地表沉降监测重要性和隧道埋深的关系基础上,阐述了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确定的原则;针对隧道无邻近结构物段,从地层围岩稳定、经验公式和相关规范的角度探讨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并以武广客运专线浏阳河隧道为例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市隧道变形控制标准要比山岭隧道更严格,浅埋隧道要比深埋隧道控制标准更严格;围岩越坚硬、跨度越小、边墙高度越小,则允许的位移越小,反之则越大;允许的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影响因素是围岩自身条件,其次是隧道的跨度  相似文献   

18.
盾构近距离穿越已建隧道的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城市地铁的持续建设,近接既有地下建筑进行施工的工程大量涌现。由于受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的限制,盾构推进难免会对邻近建(构)筑物产生扰动,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环境病害。针对过黄浦江行人观光隧道从上部穿越刚刚建成的上海地铁2号线越江区间隧道,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由于盾构推进而引起的地层扰动变形的规律性,并对已建隧道产生的施工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