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是海洋溢油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风险区划可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供管理依据。文章在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研究和溢油污染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和风险量化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图。在分析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主导因子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风险区的防范对策,为区域海洋溢油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福建宁德三都澳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影响的发生途经、影响过程及影响方式,通过二维“油粒子”海域溢油风险评价模型,预测3#油品泊位码头前沿操作性泄漏和船舶航道泄漏在几种不利环境组合条件下的溢油风险影响行为,分析其溢油事故风险对大黄鱼保护区的影响后果.通过预测分析表明,3#油品泊位码头溢油事故对大黄鱼保护区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大黄鱼保护区内发生溢油事故,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须对溢油事故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处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港口船舶溢油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近几年我国和世界范围内船舶事故的资料统计,从事故船舶类型、事故发生海域、事故成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沿海港口船舶溢油事故发生特点,并针对目前国内沿海港口溢油应急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沿海港口船舶突发性溢油事故的应急、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海洋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的溢油风险因子,初步建立了该类设施的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级模型对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渤海某一钻井平台进行溢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因子中海区环境及平台疲劳老化程度的风险相对突出。该评价方法可及时判断目标设施的溢油风险等级,为减少、预防各类平台溢油事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海上溢油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上活动持续增多,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随之加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如不得到及时控制,必将严重损害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为了完善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提高中国处理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开展了海上溢油污染应急技术研究.本文综述了溢油预测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溢油...  相似文献   

6.
罗源湾船舶溢油风险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罗源湾远期油轮的发展预测,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罗源湾海域未来 S 年中发生船舶溢油事故的概率基础值为 0.361×10-4/S,进而对罗源湾船舶溢油风险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罗源湾海域船舶溢油概率约为每 10 a 一次,每次产生的溢油量约为 57.3 t 原油,经过一个潮周期,油膜面积理论估算值为 0.64 km2.针对罗源湾海域的实际情况,还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发性的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日趋频繁,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溢油污染事故的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在介绍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洋溢油风险的防范体系。文章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开展海洋溢油风险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分区的溢油风险防范对策,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以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开发由于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等易燃易爆产品,加之油田开发工艺、设备运行的复杂,对溢油事故风险分析与措施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以秦皇岛32-6油田工程为例,对油田建设和生产阶段的溢油风险因素、事故发生概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管理措施,以期为海上油田环境保护管理与应急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保障。  相似文献   

9.
海上油田开发由于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等易燃易爆产品,加之油田开发工艺、设备运行的复杂,对溢油事故风险分析与措施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以秦皇岛32-6油田工程为例,对油田建设和生产阶段的溢油风险因素、事故发生概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管理措施,以期为海上油田环境保护管理与应急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溢油事件频发,所以进行海洋溢油风险时空特征分析,对于开展卫星遥感溢油精确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提取渤海海域船舶及石油平台两类主要溢油风险源分布状况,结合2015—2020年间渤海海域海上溢油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多种传感器下不同类型溢油的成像特征,通过溢油风险源核密度分析方法,获得...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有着我国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陆源和海洋污染事故的影响。本文针对黄河口附近海上油田的开发和运输带来的潜在溢油风险,结合溢油污染概率模型以及河口的生态脆弱性,对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风险进行评估。在河口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情景模拟法选取300种风和潮流组合作为溢油模拟的强迫条件,分别模拟溢油后72 h和720 h的污染结果,并统计黄河口湿地受溢油污染影响的最大概率和最短时间,采用环境敏感指数表征湿地对溢油污染的敏感程度、危害后果指数量化表征其危害程度及风险矩阵量化风险高低。结果表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大,危害后果指数值为29,处于较高危害等级,属于中风险区;河口岸线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小,危害后果指数值均小于1,溢油危害后果低,属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油指纹应用于船舶溢油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可疑船舶溢油源样品的多环芳烃油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并在多环芳烃油指纹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环芳烃内组成三角图分布特征与聚类分析研究,成功为珠江口水域某船舶溢油事故追踪到肇事溢油源。结果表明:取自丁船的油样和现场溢油样芳烃油指纹特征最为相近,是此次溢油事故的溢油源。受风化作用后的船舶燃料油中饱和烃类化合物数量稀少,且含量极低,不适合用于溢油鉴别,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较饱和烃类化合物而言具有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点,是该类溢油鉴别的主要油指纹依据。使用油指纹参数进行可疑溢油源识别时,充分考虑油品中有机分子所受风化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风化条件下溢油鉴定的关键。因此,多环芳烃油指纹可以有效应用于船舶燃料油溢油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王君  潘伟然  张国荣  马腾 《台湾海峡》2009,28(4):534-539
本文使用数理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并且根据厦门湾近几年进出船舶的统计资料,估算了未来几年中厦门湾海域船舶突发性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结果表明,厦门湾未来几年的溢油发生概率为0.27次/a.然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假设的突发溢油事故中溢油的扩展进行预测分析并结合建立的欧拉潮流场对油膜的漂移路径进行研究,分别从高潮、低潮、涨急、落急四个时刻开始计算溢油路径,结果显示油膜影响范围可从海沧南部延伸至浯村屿东部,根据模拟结果可对突发溢油的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以2014–2015年海洋调查数据为基础,Arc GIS软件为平台,通过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相关影响因子,基于灾害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东湾近岸海域油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将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和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进行叠加,从而实现对研究海域油污染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该海域溢油风险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诊断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海域风险处于较高风险,应加强对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本文同时为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合理配置溢油应急资源和实施风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目前事故后的危机管理到预防性风险管理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methods us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to estimate risks of accidental oil spills attendant with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re described. Both the likelihood of spill occurrence and hypothetical spill trajectories are considered. Five separate application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work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典型情景模拟法的缺陷,综合考虑船舶溢油发生的随机性、海洋水动力和风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资源的敏感性,提出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的船舶溢油危害后果定量评价方法。通过随机情景模拟和网格化统计得到敏感区的溢油污染概率和最快到达时间,结合环境敏感指数和溢油量等参数计算综合溢油危害指数,并将其作为溢油危害后果定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北部水域不同季节发生船舶溢油的危害后果大小依次为夏季(27.8)秋季(25.5)春季(21.1)冬季(16.2),夏季溢油事故对牛山岛保护区的污染概率和危害后果相对最大(P=60%,Ck=41.2),达到较高级别;其他季节东甲列岛保护区的溢油污染概率和危害指数均为最高。随机情景模拟能够弥补事故情景,为评价船舶溢油危害后果风险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Along with the rapid advance in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oil spill events caused by offshore operations, trans- portation and accidents are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ship surveys, monitoring oil spills through remote sensing has real-time, comprehensive, low-cost advantag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guide cleaning and evalu- ation, and reduce the marin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resulting from oil spill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remote sensing mechanism used to monitor marine oil sp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 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xperiment and correspond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water method, using the East China Sea coastal turbid wate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upward short-wave" in ultraviolet and blue-purple bands and its displacement,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thicknes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oil slick and the sea water, and also to differentiate oil slicks of different thicknesses. From blue to near-infrared bands, the spectrum of lube oil is flatter than that of diesel, and the diesel spectrum rises faster than the lube spectrum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rough at 400 nm. These two features form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ifferentiating diesel from lube oil. These analyses will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oil spill remote sensing in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