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刁口亚三角洲自废弃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对于保护和开发海岸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76—2021年间典型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通过RS、GIS技术对刁口废弃亚三角洲地区的岸线进行提取,最后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对1976—2021年间的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976—2021年间海岸线以均值–23.24m/a的速率向陆蚀退,侵蚀程度逐年减弱,且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就侵蚀程度而言,刁口河口及东侧烂泥湾地区侵蚀强度最大(–165.49 m/a),挑河口—刁口河口岸段次之(–127.61 m/a),东北侧防海大堤岸段最小(–80.66 m/a)。1976—1986年研究区岸段处于快速侵蚀状态,蚀退面积达102.7 km2; 1986—2006年处于持续侵蚀后退状态,蚀退面积约为88.79 km2;2006—2016年基本达到冲淤平衡状态,2016年面积和2006年相差不大;自2016年呈现缓慢蚀退状态,年均蚀退速率为仅2.51 km2。岸线长度总体上表现为减少趋势,但在1996年成为最低点后有所增加。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了1970-2018年近5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6期Landsat、SPOT-5和GF-1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综合利用面积法、基线法等分析浙江省大陆岸线变迁,对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岸线变化主要发生在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和瓯江口岸段,海岸线向海推进共围填海约14.77万hm2,海岸线的平均变化率为26.72m/a。(2)近50年来,浙江省大陆岸线呈明显递减趋势,海岸线减少了184.27 km,自然岸线减少了381.37 km,人工岸线增加了197.10 km。(3)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以人工岸线为主,人工岸线截弯取直,平直化严重,自然岸线保有量逐年降低。(4)围海养殖、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1985、1995、2005、2009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的GF-1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长度整体呈增长态势,累积增加0.66km,主要由人类开发活动及泥沙堆积等引起;人工岸线比例增大,但1985—1995年因河流改道致使岸线减少3.8km。1985—2005年海岸带淤积面积大于侵蚀面积,其中河流改道使1995—2005年淤积面积达到4.522 7km2;2005—2015年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2005—2009年径流量减少使侵蚀面积达到4.203 7km2。河口处的岸线迁移变化最大,其他地区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泰国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剧烈。文章基于1988年、1996年、2006年和 2016年4个时期Landsat TM/OLI中等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近30年泰国湾岸线长度时空变迁遥感监测,并应用数字海岸分析系统(DSAS)计算出4期岸线变迁速率,给出了4个时期泰国湾侵蚀淤积面积状况,分析了岸线变迁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并从岸线增长速率、岸线变迁速率、蚀淤面积状况、岸线类型变化4个方面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9-2021年7期Landsat TM/Sentinel-2 MSI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使用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Canny边缘检测算法、遥感解译分类方法等,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7期海岸线信息的提取,并从海岸线长度、变化强度、岸线多样性、海岸带陆域面积变化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1989-2021年大湾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岸线变化强度具有阶段性,2004年以前岸线增长缓慢,之后岸线增长较快,2004-2009年为岸线增长高峰期;(2)研究时期内,大湾区各个区域内的岸线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珠海、香港、深圳、澳门岸线变化最强烈,其他地区相对稳定;(3)研究区内岸线类型变化明显,人工岸线逐渐取代自然岸线成为海岸线的主体,人工岸线增长达651.17 km,增幅较高,自然岸线减少407.89 km;(4)大湾区围海造地面积显著增加,增长速率较快,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由林地、草...  相似文献   

6.
监测海岸线变迁对于保护和开发海岸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湛江市白茅海砂质海岸为研究对象,以6个年份(1987年、1991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法(MNDWI)、迭代式阈值分割法提取瞬时水边线,之后通过潮汐模型对其进行校正得到平均大潮高潮线,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的统计模型对6个年份的平均大潮高潮线变迁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987—2020年白茅海海岸线以-4.28 m/年的年平均速率向陆侵蚀后退,海岸线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海岸线年平均侵蚀速率较快的时期为1987—1991年和2010—2020年,分别为-18.23 m/年和-7.22 m/年;侵蚀最严重的位置为白茅海旧灯塔附近,部分岸段存在侵蚀和堆积两种现象,整体上白茅海砂质岸线侵蚀等级为极高侵蚀,亟须修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厦门及其邻域1973、1990、2000年以及2016年共4期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数据,构建了厦门及其邻域海岸线分类方案和解译规则,利用人机交互方法解译研究区4时相的海岸线。分析了近40 a来该区域的海岸线变迁特征,结果表明:1973—2016年,岸线总体呈增长趋势,总长度从759 376 m增加到885 433 m,1973—1990年增长0.94%,1990—2000年增长6.29%,2000—2016年增长8.67%,其中人工海岸线长度增长最为突出;研究区岸线变化北部明显多于南部;海岸线外扩主要集中在北部石井镇至隆教畲族一线和厦门岛,九龙江湾在1990—2016年的岸线变迁亦十分突出,而金门岛岸线自1973年起变化微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对沿海用地需求大,围海造地成为人工海岸持续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目视解译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域的海岸线信息,分析海岸线的变迁强度、分形维数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变化以及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的时空变迁特征明显,总体呈向外扩张的趋势;海岸线长度增长155.76 km,总体变迁强度为0.43%,陆域扩张面积达482.68 km2;海岸线平均分形维数为 1.14,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变化速率逐渐减缓;自然岸线保有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下降幅度为24.05%,各城市呈较大差异但存在规律,可分4个类型分析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人为因素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促使海岸线变迁的方向和速率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海岸线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改变、滨海土地侵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海岸线的提取和监测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数字化海岸线分析系统(DSAS,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的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取1985-2015年6期的Landsat影像,发现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地区海岸线均呈现显著的向海方向扩张的趋势,且增长速率逐渐加快。黄河三角洲的终点变化速率(EPR,End Point Rate)约为73.0 m/a、线性回归速率(LRR,Linear Regression Rate)约为75.5 m/a,黄河港-大咀沟增长速度最快(129.2 m/a),受黄河泥沙输送的影响,黄河口和老黄河口岸线的几何形态呈现平滑的变化趋势;莱州湾岸线的EPR和LRR约为139.5 m/a和144.3 m/a,淄脉河河口-白浪河河口段增长速度最快(197.6 m/a),岸线变化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港口、圈海堤坝、海水养殖等的地方。DSAS模型在海岸线定量化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利用EPR和LRR指标能够科学有效地模拟岸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
以 1990、2000、2005、2010、2014、2017 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杭州湾各时期大陆岸线。通过对岸线长度和类型、岸线变化速率,以及岸线变化区域类型的变化情况统计,综合分析杭州湾大陆岸线时空变迁规律。研究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杭州湾大陆岸线整体向海一侧推进,自然岸线保有率持续下降。围填海等工程建设是导致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围填海工程的管控和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科学合理的海岸带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7—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ENVI与MapInfo软件提取岸线,分析红河三角洲近30年岸线演变规律,并结合历史岸线、红河多年径流量与输沙量,以及过境该海域多年热带气旋数量等数据,初步探讨红河三角洲岸线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红河三角洲岸线在时间上呈前进与后退交替变化特征,其中巴拉特河口以南的岸段以后退为主,河口北部岸段总体以前进为主。巴拉特河口地区淤进与蚀退变化频繁,主要与上游建坝导致入海沙量变化以及台风造成的侵蚀有关。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黄海沿岸人工岸线潮间带大型海藻调查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调查辽宁省黄海沿岸人工岸线上潮间带大型海藻多样性情况, 于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6 月在大连湾、獐子岛、旅顺及丹东进行采样, 并与其附近天然岸线上海藻进行对比。调查结果显示, 在人工岸线上共发现17 种海藻, 以红藻与绿藻为主, 其中11 种可在相邻天然岸线发现。海藻多样性天然岸线>混合岸线>人工岸线, 但人工岸线上绿藻种类与天然岸线上的基本相同。在大连湾及獐子岛地区, 无机氮低的海域, 海藻多样性高; pH 高的海域, 海藻多样性高。调查中发现有人工岸线与天然岸线共存的混合岸线, 此岸线可看作是生境岸线(living shoreline)的一个变形, 为生物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2000年前后两个十年的海岸线变迁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前的十年间,珠江口海岸线向海推进,导致面积共增加了16486.63ha,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围海养殖是本时段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2000年后的十年间,珠江口海岸线继续向海推进,但推进速度降低,导致面积增加了9280.15ha,填海造地是这一时段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又根据珠江口的区域特征,以珠江入海八大口门为界,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九个岸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73—2018年珠江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遥感和GIS技术获取1973—2018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理背景资料,分析45 a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迁显著,大量的淤泥质岸线转变为城镇工业岸线和港口岸线,珠江三角洲地区岸线人工化指数不断上升,岸线类型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岸线总长度和分形维数不断增加,港口建设、滨海工业区、围垦填海等是岸线长度和分形维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海岸线演变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深圳大鹏湾、广州南沙和珠海斗门;从岸线开发利用主体结构上看,各大岸区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变化趋势,城镇工业岸线与港口岸线取代自然岸线成为各区海岸线的主体类型;各地区开发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其中深圳市开发强度增速最快,社会活动和区位政策是引起岸线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73 年以来射阳河口附近海岸蚀淤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秋双  刘荣杰  马毅 《海洋科学》2015,39(9):94-100
以射阳河口北部扁担港口和射阳河口南部斗龙港口之间的海岸作为研究区,基于1973,1987,2000和2013年四期Landsat影像提取了该岸段岸线,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以北的扁担港口—射阳河口岸段仍处于侵蚀状态,呈现侵蚀—淤积—缓慢侵蚀的变化格局,40 a间侵蚀面积为12.6 km2,淤积面积为1.0 km2;射阳河口以南的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处于淤积的态势,呈现淤积—快速淤积—缓慢淤积的格局,40 a间淤积的面积为223.1 km2,仅在2000~2013年间该岸段北部出现了侵蚀。结论是虽然射阳河口以南岸段仍总体处于淤积的过程中,但是近年来江苏海岸的侵蚀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射阳河口以南,这证明了江苏海岸侵蚀岸段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Island shoreline mapping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by collecting visually discernible features is costly and even unrealistic to be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nonuniqueness, fuzziness, and ambiguity of shoreline features. The MHHW (the mean higher high water) shoreline, i.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oastal profile with the MHHW, is recommended to be chosen as a significant shoreline indicator of an island. An approach for mapping the MHHW shoreline using the aerial/satellite stereo images is proposed. In the proposed procedure, first,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stantaneous shoreline and the MHHW shoreline is calculated by the ocean tide model; then the orthometric/normal height of the instantaneous shoreline is determined from the stereo images; last, the instantaneous shoreline is used as an intermediate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height of the MHHW shoreline.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the MiaoZiHu Island locat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in ideal cases, the horizontal positional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shoreline can reach 0.2 m from aerial images of 0.1 m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是海岸开发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沿海开发活动日益活跃,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基于海岸属性特征,从底质类型、生态特征、海岸动态和人为干扰4个方面建立海岸线类型划分标准,并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对岸线属性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海岸线底质类型以泥质岸线为主,占比可达89.37%,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仅在北段部分区域分布;生物岸线分布广泛,覆盖34.16%的海岸线区域,集中分布中段和南段的淤长型泥质岸线;海岸动态方面61.00%岸线属于淤长型,主要分布在中段和南段,23.78%的岸线为稳定型,主要分布在北段,15.22%的岸线为侵蚀型,集中分布在废黄河口两侧岸段;海岸线人为干扰显著,原生岸线仅占总长度的3.85%,分布在北段基岩岸段和中部自然保护区内的淤长型泥质岸段;江苏省海岸线可划分为11种岸段类型、55个岸段,岸段类型集中在"泥质-非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和"泥质-生物-淤长型-次生岸线"两种,累计长度分别为233.03km、200.80km,合计占比达57.73%。研究成果可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砂质岸线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岸线的概念。在影响岸线变化的因素中,研究人员对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和风暴作用等影响研究相对比较多。为了加强对海岸的管理和提高岸线预测的精度,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岸线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方法。对岸线变化的预测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但目前以数学模型中的一线数值模型为主。作者认为研究沙质海岸线变化要注意到各因素综合影响,应尽量提高岸线数据的精度和加强对近岸带各种现象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堆积海岸平衡岸线轮廓的三个表达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其中平衡岸线轮廓表达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潮流作用对岸线塑造的影响,适用于对凹岸和沙质海岸岸线轮廓的分析,同时也适用于对凸岸和淤泥质海岸岸线轮廓的分析,因而较基本平衡岸线形态方程和B.A.保保夫堆积岸弧方程适用范围更广。利用平衡岸线轮廓表达式,对舟山群岛金塘山和册子山附近水道的两段岸线轮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岸段均为堆积岸弧,且理论弧长与实测弧长、理论半径与实测半径的值接近,说明理论岸线与实际岸线形态吻合得较好,同时,金塘山西部岸段较册子山西部岸段岸线形态更趋稳定,但两岸线均未达到稳定状态,目前仍处于演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