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苏家岭(黄土堆积厚度17.1 m)和清水川口(黄土堆积厚度4.7 m)共14个光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法(pIR200IR290)测定了两个遗址点黄土序列的年代,同时测试了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结果表明,两处沉积物主体均为典型的风成黄土。石英SAR-OSL年龄与钾长石pIR200IR290年龄在25~50 ka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钾长石年龄与S1古土壤的预期年龄(MIS5)相一致。苏家岭出土的石器所在地层年代范围为25~76 ka,洪积层的石核年代在76~95 ka间;清水川口出土的石器年代范围为31~42 ka。地层特征、磁化率和粒度证据表明,在晚更新世间冰阶和末次间冰期末期,晋陕峡谷地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利于远古人类生存;同时,黄土高原南部苏家岭与北部清水川口的古环境存在区域的差异。苏家岭和清水川口地点出土的"石核-石片技术"组合表明,晚更新世古人类在中国北方广阔的区域活动,中国中部是晚更新世人类栖居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2.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45 m的连续沉积物中提取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得到晚MIS 8以来(时间跨度257 ka, 平均时间分辨率228 a)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δ18O和δ13C的频谱分析显示了强烈的岁差(23.4 ka、19.8 ka)、半岁差(11.7 ka、9.9 ka)周期.MD05-2904孔MIS 24时间段的氧同位素记录了格陵兰冰心中发现的Dansgaard/Oeschger和Heinrich事件.与葫芦洞石笋记录及南海邻区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显示了受季风控制的区域因素, 如降雨、河流输入导致的盐度变化等对表层海水组成的影响.氧同位素在MIS 3、MIS 6的早期以及MIS 7.4偏轻; 而在MIS 5.5偏重, 这种现象解释为降雨量和蒸发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末次冰盛期高达6570 cm/ka的沉积速率反映了低海平面时孔位离岸距离缩短带来丰富的沉积物源.   相似文献   

3.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0~25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24.0~150.2ka)的冰碛一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一晚更新世中期(144.0~5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6kat浸蚀切穿雁石坪一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采用钻探、粒度分析、光释光测年等技术,对盆地中部发现的2期晚更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76~63 ka,上部湖相地层水洞沟组形成时代为25~11 ka,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根据沉积证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萨拉乌苏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序列,代表了一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水洞沟组为干冷环境下形成的浅湖。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清水河盆地2期古大湖的形成、消亡指示该地区晚更新世经历了拉张-挤压-拉张的构造转换。两次拉张作用是萨拉乌苏湖和水洞沟湖形成的主要因素,古大湖发育的间断期存在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是导致萨拉乌苏湖消亡的根本原因,末次冰期MIS4和MIS2晚期的异常寒冷气候也是古湖衰退的原因之一。清水河盆地2期古湖的演化规律,为研究青藏高原周缘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获得的ARC7-LIC岩芯上部1 m(加拿大海盆近阿尔法脊一侧)自MIS 8期(约300 ka)以来的粘土矿物和全样Sr-Nd-Pb同位素的分析,判断北冰洋中心沉积物源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冰盖和表层洋流的演化。结果显示:在MIS 8、MIS5.4、MIS5.1、MIS3期中期冰筏事件以及末次冰消期,北美劳伦冰盖生长规模较大,研究区域的沉积被北美物源主导;相对地,MIS 6、MIS4期的沉积由西伯利亚物源-穿极流模式主导,反映了欧亚大陆冰盖的大规模发育。同时,研究区域在MIS 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的沉积也与MIS 3、MIS1期的沉积有所区别。MIS 7、MIS5期的间冰期/间冰阶表现为西伯利亚物源以及穿极流控制下的沉积,而MIS 3期和全新世则表现为北美物源以及波弗特环流作用下的沉积特征,这一差异说明中-晚第四纪间冰阶段北冰洋表层洋流的位置在晚更新世前后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藁城市滹沱河河道剖面(GCA)进行了地层岩性及沉积年龄的研究。根据剖面地层特征及年龄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河道剖面年代地层框架,并推算出各沉积阶段平均沉积速率,为滹沱河平原段古河道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河流沉积规律等研究提供详细可靠的时间标尺。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揭露了距今约3万年以来的沉积地层。以埋深880cm处的不整合面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地层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1.35ka,平均沉积速率为0.78mm/a;下段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的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为0.30mm/a。两段地层之间存在约6ka的沉积间断,这一发现对于重建研究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0~25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24.0~150.2ka)的冰碛-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144.0~5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6ka侵蚀切穿雁石坪-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相似文献   

8.
刘哲  赵华  杨劲松  宋磊  王成敏  张鹏 《地质通报》2022,41(2-3):271-281
“河套古大湖”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及气候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形成与消亡的时代仍存在争议。依托于哈素海西南岸边获取的HSH钻孔,采用AMS14C、OSL测年方法确定了沉积物年代,结合岩心的岩性、沉积结构等特征,分析了哈素海的演化历史,并探讨了河套古大湖存亡的时期。结果表明,哈素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以下转变过程:150~70 ka为较稳定的湖泊,70~55 ka湖泊水位下降,为滨湖相沉积,55~27 ka为湖沼沉积,27~0 ka为滨湖相沉积。根据哈素海的沉积演化历史,结合河套盆地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河套古大湖早在150~110 ka就已形成,其后水位下降,直至55 ka之后,萎缩消亡,河套盆地局部地区形成湖沼沉积,但已不再是统一的大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探讨河套盆地演化历史乃至黄河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钻井、地层剖面等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前陆盆地各构造层序的残留地层等厚图,计算出6个构造层序地层的沉积总量、沉积通量.沉积通量分别为:300.2g/(m2·ka)、66.5g/(m2·ka)、71.7 g/(m2 ·ka)、38.5 g/(m2·ka)、113.0 g/(m2·ka)、1204.6 g/(m2·ka).利用物质平衡法将各阶段沉积物回剥至物源区,计算各阶段物源区剥蚀速率分别为:167.3 mm/ka、22.5 mm/ka、22.9 mm/ka、9.8mm/ka、22.9 mm/ka、319.4 mm/ka.计算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物源区的剥蚀速率和沉积区的沉积速率均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晚三叠世和晚新生代是剥蚀一沉积过程最强烈的两个阶段,可能对应了龙门山强烈隆升的两个时期.根据对盆地沉积物总量的估算,利用物质平衡的原理,可以推算出龙门山自晚三叠世开始隆升到现在,龙门山冲断带的地壳隆升幅度大于10 ~ 12km,平均剥蚀厚度超过7.05km.  相似文献   

10.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 0~2 5 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 2 4 .0~1 5 0 .2ka)的冰碛 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1 4 4 .0~5 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 6ka侵蚀切穿雁石坪 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河套地区在距今5~6万年前存在一个统一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覆盖吉兰泰和河套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本研究试图依据钻孔资料和湖泊沉积物的测年结果,讨论新生代以来河套盆地的湖泊演化和古大湖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早更新世以来吉兰泰盆地和河套平原的3个坳陷盆地就已经处于湖泊环境,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统一的湖泊。湖泊沉积及其OSL测年显示,"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后开始发育,至距今5~6万年之前湖面达到海拔1080m上下,随后湖泊衰退。我们认为,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边缘距今12万年前后开始的快速构造隆升,可能导致了晋陕峡谷黄河外流受阻,最终在河套盆地积水形成统一湖泊,末次冰期中期(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70 ka、0.49~0.18 ka发生了两期构造活动。分析结果认为,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是由武威盆地内部坟门山隆起持续隆升所产生的垂直于地层层面的差异应力作用所形成;北东走向正断层可能是盆地两侧近东西走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张性破裂(T破裂),也不排除是由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下,与挤压应力相垂直方向上的伸展作用形成。因此,晚全新世期间武威盆地的构造变形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套盆地北部获取的377 m钻孔岩芯进行沉积相及粒度特征分析,并结合多种测年手段,揭示了河套盆地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根据粒度参数特征变化把钻孔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344~326 ka为滨湖相沉积环境;326~165 ka为半深湖相沉积环境;165~130 ka为滨湖三角洲相沉积环境;130~100 ka为浅湖相沉积环境;100~10 ka为滨湖—河流相沉积环境;10 ka~今为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河套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期间存在统一的古大湖,晚更新世以后古大湖分解并消失。   相似文献   

14.
商志文  李建芬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2020,94(8):2433-2445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晚更新世海相-湖相/河流相→全新世海相-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02~0.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9~1.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该研究成果从沉积角度为运城盆地古汾河的改道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王丽媛  辛蔚  程捷 《古地理学报》2014,16(2):239-248
根据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孢粉组合、磁化率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的研究,恢复了该区的植被面貌,论述了青土湖地区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可划分为凉干和暖湿2个阶段;晚更新世可划分为暖湿和凉干2个阶段,并且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反映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次一级气候旋回特征相吻合;全新世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从暖湿到凉干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吉云平  王贵玲  赵华 《地学前缘》2016,23(3):178-185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 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detailed study is presented of a 15.3-m-thick Pleistocene coastal terrace located on the Cantabrian coast (northern Spain). Stratigraphic, sedimentological, topographic and micropalaeontological information is combined with a chronology based on luminescence dating to characterize the deposits.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records: (i) a basal transgressive system, consisting of a wave-cut surface covered by a lower layer of beach gravels and upper beach pebbly sands; and (ii) a thicker upper highstand system (aggrading), comprising medium to very fine aeolian sands interbedded with thin palustrine muds. Luminescence dating involved a detailed sampling strategy (36 samples and two modern analogues) and the use of both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and feldspar post-infrared 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 protocols; feldspar results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completeness of bleaching of the quartz OSL signal. The quartz OSL luminescence age–depth relationship shows significant dispersion, but nevertheless two rapid phases of deposition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one at ~130 ka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5] and one at ~100 ka (MIS 5c). The top of the succession is dated to ~70 ka. The MIS 5e marin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is identified at an elevation of 6.85 m above mean seal level. This elevation provides evidence of a regional sea-level highstand for this sector of the Cantabrian coast.  相似文献   

20.
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盐湖成盐期与冰期对比方案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昆特依和一里坪盐湖共计6个中更新统—全新统含盐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铀系测年和光释光测年测定其成盐年代,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其盐类矿物种类.察汗斯拉图D19剖面芒硝和石盐层的铀系年代为(231.5±19.5)~(239.5±40.4)ka 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7早期;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