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和政府管理职责,提出了地球圈层与自然资源分层分类关系基本框架方案,初步划分了10个自然资源一级类和相应的34个自然资源二级类,并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涵和服务目标、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表基质综合调查评价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宜林宜草、宜耕宜荒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地表基质综合调查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科学内涵、填图方法及分类分层等是目前探索的焦点与热点。文章在近年来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地表基质综合调查与多尺度填图的基础上,结合全国不同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调查研究试点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与支撑服务目标,建立了地表基质第三级分类方案和填图单元及命名方式,提出了地表基质调查中生产层、生态层和生活层的深度范围,最后从支撑塞罕坝地区植树造林和坝上地区狼毒草生态防治两个案例揭示了地表基质对植被群落的约束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地表基质的科学意义和开展全国范围的地表基质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地表基质层作为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中的第一层,是支撑孕育地表覆盖层的基础物质。因此,实施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调查,准确掌握其本底现状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准确把握国家需求,率先在保定地区开展了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试点调查工作。以保定地区地表基质层调查工作探索实践为基础,地表基质试点任务总结提出了地表基质层调查要素-指标体系,探讨确定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层调查底界。首次建立了"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建库模拟、平台服务"的地表基质层调查技术路线和"资料改化、遥感解译、综合编图、剖面测量、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施工(钻探、槽探、井探等)、采样测试、综合研究"等地表基质层调查方法体系,探索了不同工作手段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地表基质层调查工作部署意见建议,旨在为组织和部署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调查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表基质是支撑林草水等地表覆盖层的基础物质,影响着陆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部提出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后,众多学者开展了积极、有益探索,对地表基质类型划分提出了不同建设性意见,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具体的三级分类方案。以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不同地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探讨了山区和平原两种地貌类型区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指标,确定了三级分类方案。山区包括岩石、砾质、土质3种基质,平原包括砾质、土质2种基质。岩石基质共23个三级类,分别为岩浆岩6个、沉积岩11个、变质岩6个;砾质基质共16个三级类,其中巨砾、粗砾、中砾及细砾各4个;土质基质共66个三级类,其中粗骨土和砂土各3个(山区与平原相同),山区壤土与平原壤土各27个。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从自然资源管理要求、自然资源相关立法分类入手,以自然资源空间为基础,以“自然资源属性与功能并重、与国家法律相衔接、与以往专业调查成果对接”为分类原则,探索性地建立了土地资源、湿地资源、草地资源、海域海岛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7类资源以空间分布为基础的一级分类体系,以自然资源属性和功能划定相结合的二级分类体系,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类结果相对接的三级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
地表基质是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1月18日在印发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的概念;同年12月22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对地表基质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加深。2次提出地表基质的概念既有共同点,即都是强调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但同时存在很大的区别,即在空间范围的限定和内容的界定上存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对该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相关概念如土地、土地资源、森林立地、风化壳及土壤之间的比较辨析,更为准确地重新阐述、完善地表基质的定义及其分类,并指出未来地表基质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空间区划与用地分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了土地自然、利用、远景类型的内在联系以及生态用地的内涵与范畴。以上海为例,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形成了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对照关系,提出了农业—生态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分类,以及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统计和湿地归类方法。本文研究设计的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层次、类别相对清晰,能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职责行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设计,以及与相关行业管理标准的衔接提供基础性指引。  相似文献   

8.
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但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总结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地表基质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编图表达方式,以承德坝上高原如意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索建立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地表基质调查与图件编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结果,将如意河流域划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冲洪积砂砾石、残坡积砂砾石、风积沙、湖积淤泥和沼积淤泥等9种地表基质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表基质的分布特征、调查和监测指标,编制了风积沙厚度空间分布图、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和地表基质层图。地表基质厚度空间分布图可展布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可直观刻画地表基质的剖面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对地表覆盖生态要素的约束作用,地表基质图能系统地反映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结构、展布、特征和耦合关系。地表基质系列图件是岩-土-水-生等地球关键带多圈层交互作用在地质图上的反映。该研究可为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表基质分类研究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而厘清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时空展布特征、支撑服务目标及调查精度等是开展调查的前提条件。文章充分借鉴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分类和图件表达方式,综合岩石、砾石、沙、土壤等的物质组成、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和粒度质地等,初步将地表基质的类型划分为四个层级,并提出了地表基质层的物质组成、成因属性和研究深度范围,指出了未来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和编图的主要方向,结果为地表基质统一分类体系构建和全国范围开展的地表基质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主要载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明确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本文基于地表基质调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和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等调查深度和测试指标;利用近三年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吉林省梨树县、辽宁省丹东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实测数据,运用变动系数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地表基质层的地球化学元素垂向变化特征,结合表生地质作用(风化为主)最大深度、地表植被根系最大深度、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下限、基岩顶面深度等因素,将地表基质在垂向上大致分为三层:表层(0~2m)、中层(2~10m)和深层(10~20m),基岩埋深浅于20m则以揭露到基岩为准;表层(0~2m),称为生产层,包括支撑农业生产的耕作层,主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以收集资料为主;中层(2~10m),称为生态层,主要支撑植被生长和群落演替,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格局优化,是地表基质调查的重点;深层(10~20m),称为沉积层,主要研究地表基质从基岩—深层—中层—表层演替规律和特征,以部署少量工程控制为...  相似文献   

11.
岩体分级考虑因素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臧秀平  阮含婷  李萍  方朋凯  张建 《岩土力学》2007,28(10):2245-2248
在对国内外岩体分级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岩体分级方法中所考虑的岩体分级因素及对各因素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从岩体分级方法的现状来看,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的岩体分级标准,但在岩体分级中应根据岩石的强度、岩体的完整性、地下水条件、地应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岩体综合分级上达成了共识,并且国内规范中的岩体分级标准有趋于统一和向国际标准接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1年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分会委托瑞士学者施米德提出的那个分类表比较简明,但还有些问题值得商榷。50年代末笔者提出了国内第一个岩性分类表。近30年来,充分吸取了国内外学者分类表的优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充实,最近又提出了一个修订的岩性分类表,尚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火山碎屑岩分类命名由岩性分类重点转向成因分类。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成因分类的新见解,初步提出了一个火山碎屑岩成因分类方案,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华 《吉林地质》2002,21(3):78-83
列举了新旧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相关的定义,并把二者在勘查阶段,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工程密度,储量类别,矿床的经济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等方面加以对比,指出了相同之处与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基于像素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阴影明显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难以满足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要求的问题,采用基于纹理特征数据和地形数据辅助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的提取。该方法首先依据石漠化分布在TM/ETM+影像面积大小不均匀的特征,利用纹理和地形因子计算最优分割参数进行多尺度分割;然后根据植被覆盖率、岩石裸露率以及坡度因子构建石漠化分级指标;最后参照石漠化分级标准、光谱信息以及纹理特征等建立的分类规则提取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选取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大方县时序TM/ETM+影像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相比,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复杂地形导致石漠化信息提取结果"椒盐化"现象,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矿床分类的历史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矿床学的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进行了简要评述。认为矿床分类应该按照成矿系统进行划分,这样更能反映矿床形成过程的深层次特性。按成矿系统的划分法划分出成矿系列后,进行矿床式和矿床的划分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矿床应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达到快速、准确、可靠的围岩分类,有效指导隧道施工,在充分研究和吸取国内外有关围岩分类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针对隧道施工期间的围岩类别鉴定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类别鉴定的快速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专家评分的方式在开挖掌子面现场进行观察、量测及评价,无需复杂试验或测量以及繁杂计算,可迅速得出评价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隧道围岩情况,准确评价围岩工程性质,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Q分类系统,在富溪隧道第一手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快速分类结果和Q指标分类结果对富溪隧道围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为其隧道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7.
基于风险评价的黄土滑坡分类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亚明  冯卫  毕银强  毕俊擘 《地质通报》2015,34(11):2092-2099
整理分析了国际上通用的滑坡分类方法,并对国内有关的滑坡分类体系汇总,在此基础上,将运动形式、规模大小或运动速度综合考虑,形成一个二维的分类表,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价的黄土滑坡分类方法。根据该方法,黄土滑坡可分为剥落、倾倒、崩塌、滑塌、滑动、泥流、复合型7个类,每一大类再分为不同的亚类或小类,共将黄土滑坡分为7个大类,10个亚类,38个小类。每一种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方式和运动学特征不同,具有不同的规模、速率和滑移距离,因此其风险特征也不同,对不同类型黄土滑坡的风险特征做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提冰成岩,系指与冰川活动有成因联系的岩类总称,它包括冰川直接堆积而成的冰碛岩以及与冰川有关的沉积岩类(陆松年等,1985),作者据近年科研、教学实践,参考国内外学者不同方案,综合研究后提出新的冰成岩分类三角图解,其特点是采纳了现代冰川学中某些新概念,如“极限粒级”、“特征峰”等,作以端元粒径的最佳分界值,从而使结构分类兼具成因意义,据此将冰成岩分为五大类十五种,并对命名原则及细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曹建劲 《江西地质》1998,12(1):15-19
对以往花岗岩类的地质环境分类分析,可以归纳出分别强调时间和空间作为分类原则的二大类,花岗岩类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随时空环境而有规律演变,其地质环境分类的原则应同时包括时间和空间二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花岗岩类的时空分类。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SPOT影像中的地物信息提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祖琪  袁希平  莫源富  袁磊 《中国岩溶》2011,30(2):227-232
利用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eCognition软件,以桂林寨底地区为研究区,对影像中各类地物设置不同的分割参数,即初始分割尺度为30,形状因子为0.1,光谱因子为0.9,紧凑度为0.7,光滑度为0.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割出水体、植被、非植被3类地物.根据建立的类层次结构,继续对植被和非植被2个大类进行细分,结果表明当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