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一章以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与雨岛为例,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本章节的内容难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之前,对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此,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中国科学家在安徽繁昌发现了一批距今大约二百多万年的石制品 ,经专家鉴定认为 ,这不仅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第一把“石刀” ,也是已知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文化遗物。这一发现把中国境内人类生活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三十多万年。专家指出 ,“人字洞”石制品的发现 ,为寻找早期人类、揭示亚洲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1998年 ,作为旨在寻找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项目”的子课题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博士率队对安徽繁昌孙村镇的人字洞先后进行了3…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的气候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沙尘暴可通过起沙、传输和沉降过程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5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研究全球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重要纽带和关键环节之一。在简单概述了沙尘源区和传输特征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沙尘对气候、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并就沙尘的“阳伞效应”、“冰核效应”和“铁肥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阐述。结果表明沙尘暴像任何自然过程一样,对气候、环境及人类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4.
李山  孙美淑  张伟佳  谭蕾  朱妮娜  王远飞 《地理研究》2016,35(11):2053-2070
气候舒适期作为气候舒适度/人体舒适度评价的一种时间标尺,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意义深远。以“月”界定气候舒适期的传统研究因时间粒度较大,不利于全球变化下区域间横向和区域内纵向的比较和解析。根据中国大陆775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WEI)的组合模型策略对其“舒适”分级标准进行改进,在“天气舒适日数累加”这一以“天”为粒度的气候舒适期界定下,对中国大陆近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开展分析。研究给出了中国大陆的年均气候舒适期数值及其季节分配,揭示了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探讨了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演变及其季节性特点,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一种有关人居环境建设和人类活动适应的基础认识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及其它痕迹气体具有一定的增温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在地质年代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有较明显的变化,近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有关。这对不全面的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二氧化碳对植物生产量的有机化学效应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天—地—生”系统和“海—气—冰雪”系统中,二氧化碳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弱的因子。近百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的变化而非人类活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库,海—气交换影响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与农牧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鹏飞  蔡昌俊 《地理科学》1997,17(2):163-168
分析了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力活动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退耕还牧”治沙等社会问题。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一种“气候-地貌”的自然过程;在人类历史时期是气候主控下人为叠加干扰的“自然-人为”地貌过程。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具有使荒漠化发生正向或逆转变化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7.
气候学     
气候成因、要素与气候变化P534.632005042987“DarkAges”冷事件研究进展=Progressinthestudyon“DarkAges”coldevent/赵引娟,钟巍…∥冰川冻土.—2005,27(2).—254~261以历史文献资料、树木年轮、冰芯等记录为依据,论证了“DarkAges”时期发生过一次以冷干为特征的气候突变此次气候突变在中国及世界其它地区均有所反映,可以推断此次气候突变在北半球比较明显甚至具有全球性,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DarkAges”时期气候突变的原因有许多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图5表1参22(洪明)Bi P467200504298…  相似文献   

8.
高考地理内容涉及气候知识的部分主要有三块:一是气候基础概念和原理;二是区域地理中具体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三是气候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包括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等。近年地理高考注重系统知识在某一区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丹 《地理教学》1997,(2):18-20
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美国的“阳光地带”、“阳光地带的兴起”等概念,所谓“阳光地带”,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美国南部日照充足,气候担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其二是说在这一地带里,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旅游业的昌盛及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0.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这一节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例如,讲大气的组成时只是点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接着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举例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臭氧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干燥度”确定我国干旱区的范围。明确指出干旱区水资源贫乏这一基本事实,强调水资源的利用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阐明了干旱区晚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渐趋干旱,而人类历史时期气候波动变化的观点。同时,以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的具体事例,吁请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13.
在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4次评估报告影响下,全球变暖达到前所未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各国人民似乎对“气候变暖”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只要是灾难,不论水灾还是旱灾,不管是降温的雪灾还是高温的热浪,各国媒体均将这些灾害与“气候变暖”紧密联系起来,IPCC第四次报告也是如此.气候真的变暖了吗?真的那么严重变暖了吗?气候变暖真的给人类带来的只是可怕灾难而没有益处吗?水灾与旱灾是一对矛盾的2个方面,如何都能够由“全球变暖”一个因素所导致?地质记录表明,气候冷暖波动是地球气候变化一般形式,过去在人类能够影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以前,地球气候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冷暖变化着的.驱动地球冷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不变的气候是短期的,是暂时的,而变化的气候却是长期和永恒的.持续了约550年变冷小冰期于1850年结束,随后进入暖期则是正常的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最大可能只是叠加了变暖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2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认为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结果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评价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明确指出“沙漠化”(Dcsertization)一词与通常所应用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在概念上有差异,并阐述了“沙漠化”的主要含意是: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过去未发生和出现类似于沙漠地表形态和景观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管理二者相吻合,半荒漠则有可能因过度开发利用而沦为“人造沙漠”(False Desert)或“人为沙漠”(Man-made Dcsert)并不断扩展与蔓延。本文就导致形成“人造沙漠”的一些过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12,(21):21-24
"人类活动与气候"是上海版高中第一册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的最后专题,本篇前面四个专题都是阐述相关的大气原理及现象,围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主线,到了该专题则笔锋一转改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的相互关系,其编写目的是为了达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1,(23):60-6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速,建筑师们开始为未来城市构思全新概念的建筑——环境学家预言,海平面上升、大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水资源短缺以及污染加剧这四项要素,将对50年后人们的居家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这并非杞人忧天或是“2012”式的危言耸听,环境剧变和技术进步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考古学者早就指出,早期人类之所以走出非洲,正是因为当地降雨量的急剧波动,中断了他们的食物链供应。在未来几十年中,一个越来越热的地球,加上急剧膨胀的人口,将迫使人们思考应对之道,建筑师们推出各种版本的“诺亚方舟”,试图在剧变的环境面前,为人类寻找重新构建家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11,(17):63-64
全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科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在全球环境研究领域却有一个趋于统一的看法,那就是全球气候的变化是大地女神盖娅向人类发出的全球警示——这就是“盖娅假说/理论”。“文汇·思源大讲堂”将于本周六上午在文新大厦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严燕来教授将讲述“盖娅假说”,解析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8.
周雪如  李育 《地理学报》2022,77(5):1138-1152
全球升温导致区域干湿格局转变,千年尺度中全新世暖期和百年尺度中世纪暖期可以为探究现代的气候趋势提供历史相似型。通过湖相沉积、冰芯、孢粉、树轮等古气候记录和PMIP3/CMIP5计划的古气候模型模拟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中全新世暖期(7.2—6.0 ka BP)东亚夏季风强盛,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中世纪暖期(950—1250 AD)与小冰期表现为暖干—冷湿气候机制。现代观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地区呈现暖湿化,但现代的气候机制与自然因子主导下暖期的响应机制差异较大,表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发展下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是准确预测研究区未来干湿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类起源于哪里?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石制品进行的鉴定,为早些时候发现的“巫山人”进一步验明正身:“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表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人类进化学说。权威人士称,这一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