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取得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齐玉春  董云社 《地理科学》2004,24(5):528-534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成为其主要的人为排放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的减排已经成为涉及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全球性科学问题。文章对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能源排放源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与能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双赢",实现"发展型减排"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系统中的剩余秸秆和粪便进行生物能源化利用,不仅有利于缓解作物—牲畜系统农业剩余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还能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来抵消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构建了一个作物—牲畜—生物能源一体化的综合系统框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了2010—2019年中国及各省份作物和畜牧生产系统中各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比了作物—牲畜—生物能源综合系统和传统系统在不同生产环节的排放差异,评估了综合系统对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作物秸秆管理、牲畜肠道发酵和作物生产能源消耗贡献了基准情景下中国主要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作物和牲畜系统中温室气体来源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2)环境影响强度在部分地区或省份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其中,华东地区的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较大(-0.73×10-2),新疆的增幅最大(0.63×10-2)。(3)作物和畜牧生产系统中可利用的剩余秸秆和粪便数量可观,综合系统对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起到缓解作用,全国范围内缓解程度不同,最大时可减缓约67%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植物能源化利用的机遇、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概述了利用人工湿地植物进行能源化再生产的方式、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人工湿地植物具有生长不需额外施肥、较高的生物量、物种多样化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生物质资源,可通过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沼气技术和燃料乙醇技术加以利用,进而建立人工湿地植物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应对能源挑战、进行污水处理和强化环境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生产是能源发展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解决新的替代能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生物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经济、环境和战略方面考虑,生物能源有望提高国家安全,因而受政策驱动的美国生物能源生产技术备受注目。尽管生物能源具有诸多潜在效益,但是在北美,生物原料供应、高强度经营的土地上农药使用及其对陆地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等令人担忧,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通常认为,未来生物能源的环境、经济效应是正面的;然而,谨慎地审视和发展生物能源经济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的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的生物质产业群的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的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考察的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的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的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的生物质产业群的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的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考察的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的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洵  黄民生  黄飞萍 《热带地理》2013,33(6):674-680
针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忽视工农业生产排放源的现状,在对福建省2001―2010年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并统一转换成CO2当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表达工农业生产过程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指标,建立改进后的对数Divisia均值分解模型(LMDI)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但环比增长率整体波动下降;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等因素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的贡献率达到了13.66%;能源强度、农业生产强度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强度累积效应占负向效应总和的50%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工农业生产过程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6,(12):45-45,4
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各类新能源层出不穷。有的国家用油菜、大豆等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生物柴油;有的国家用“地沟油”造柴油;也有的国家对塑料瓶、垃圾和废旧轮胎以及木屑进行处理,以获得生物柴油;更有人利用动物的尸体生产柴油。油菜、大豆、玉米、蓖麻、棕榈、椰子、葵花子、棉籽、白菜、胡萝卜、香蕉等植物都将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10,(1):61-61
联合国14日发布一份环境报告说,保护海洋生物能有助于减少当前全球化石类燃料碳排放量的3%至7%,减缓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议中心提交了这份名为“蓝碳”的报告。报告说,海洋生物吸收和固定的温室气体总量占全球生物吸收和固定温室气体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家底不清、政策环境不完善和生态保护压力等因素制约,存在着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高,产业技术水平低,行业发展无序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趋势,本文提出今后重点加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生物质能原料资源调查评估,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和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期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Due to several grow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currently play an increasingly crucial role that, owing to their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needs a careful planning approach. It is important therefore to develop a framework that exa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in a spatio-temporal context. From an energy point of view, a regional territory, such as an internal southern Italian region (the Basilicata Reg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aradigmatic case study, becaus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sources of renewable energy (e.g., biomass, wind, solar, hydro) connected to its morp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o its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ions. The present paper i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upply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newable energy potentials and rural land, through the use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has been implemented with the aim to analyze the energy system, as well as to optimize the valorization of biomass resources that may be still unutilized within the bioenergy production chain. This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even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energy systems modeling and landscape planning. Within this context, an “Energyscape”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effect resulting on the rural landscape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supply, demand and infrastructure for energy. This framework could be therefore a starting point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able to figure out optimal solutions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which duly respect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ing of endangered ecosystems, supporting the decision about an optimal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energy plants as well.

  相似文献   

14.
World-wide, people and government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aware of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eed for governments to take action to mitigate such impacts. This was emphasised by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signed at the Rio Earth Summit in 1992. There has been much discussion on the greenhouse policy response of the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especially its stance taken at Kyoto in December 1997. Despite the recent nationalisation of Australia's state energy markets, due to Australia's federal political structure, much of the policy responsibilit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rests with the states. Given these circumstances 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academic focus on the energy policies of the stat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artially fill the policy analysis 'gap' by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the energy policies of NSW and Victoria, implemented 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UNFCCC in 1992. NSW and Victoria are Australia's most populous state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bulk of the na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ith two very distinc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
玉溪市太阳能光伏电站发展具备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太阳辐射、用电需求等优势,不利的方面主要有地形和成本因素,但随着玉溪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太阳能开发利用不仅是电力供应的新途径,而且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清洁能源。建设光伏电站,科学选址非常重要。玉溪市共筛选到符合条件的场址13个,场址均为荒山、荒地、石漠化地或低产坡地,整体坡向为"北高南低",周围无高山阻挡,地势开阔,地下无矿产资源,无军事敏感设施,交通条件和电网接入条件较便利。预计项目建设总面积897.3 hm2(13 190亩),装机容量343 MW,总投资约76.35亿元,年发电量6.174×108 kW.h,年收益可达81 651.15万元。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7.
薛静静  沈镭  彭保发  刘立涛 《地理学报》2014,69(10):1414-1424
本文对中国的能源输出大省和能源输入大省进行了界定,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00-2010年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及节能潜力,对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特征进行系统归纳和比较,分析能源消费绩效形成原因,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0-2010年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提高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能源消费绩效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能源输出大省的能源消费绩效未达最优主要受规模效率制约,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能源输入大省能源消费绩效未达最优的共同制约比较明显;② 能源输出大省的整体能源消费经济绩效改善落后于能源输入大省,但在环境绩效改善方面能源输出大省整体上强于能源输入大省;③ 技术进步是决定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能源消费绩效变化趋势的关键;④ 半数能源输出大省和大部分能源输入大省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基于环境产出投入冗余远高于基于经济产出投入冗余,尤其是能源输入大省。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进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浙江省1981-2006年的环境与经济数据,运用三次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对工业"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模拟,研究发现浙江省工业"三废"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倒U"型的库兹涅茨特征,而是呈N型波动或同步关系。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的EKC呈"U+倒U"型曲线组合得到的"倒N"型,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EKC呈"倒U+U"型曲线组合得到的N型,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与经济发展关系呈同步关系,目前这些曲线尚未达到转折点,仍处于上升期,表明浙江省目前还未进入工业化后期,仍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并据此提出了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濮励杰  陈逸  彭补拙 《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5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态学表现, 基于三角模型工具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对滁 州市1975-2005 年经济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 不仅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显示2005 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且区域内七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发展形势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东南部可持续性状况优于西北部。1975-1998 年, 滁州市经济发展表现为一般可持续发展趋势, 而1998-2005 年凸现为相对很强可持续发展趋势, 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30 年间滁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