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促成了中国东部以NNE-NE向断裂为主体的断裂构造格局。从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演资料及东北和华北地质剖面得知,该地区应属东亚巨型宽裂谷体系的东部地区,系亚幔柱活动所致。全区P波速度、岩石圈不连续和减薄转型、软流圈物质呈蘑菇云状上升以及大火成岩省等特征证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为亚幔柱构造控制成矿成藏,从而证实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关系。幔柱构造可划分3级,金属矿床常受幔枝构造的控制,多成群成带分布。由于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地核或软流圈,金属元素呈垂直分带的规律成为"攻深找盲"的理论依据;而油气田深部常受深部热源影响,若有海相烃源层分布,是寻找"无机"和海相油气田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2.
初论幔柱构造成矿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红阳  侯增谦 《矿床地质》1998,17(3):247-255
从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矿床、超大陆旋回与大陆边界矿床、地幔热点与大陆内部矿床的角度 ,阐述了幔柱构造成矿体系的基本思想、分类、成矿特征及旋回性 ,提出了热幔柱和冷幔柱两个成矿体系和地幔热柱 -热点、地幔热柱 -大陆裂谷、地幔热柱 -大洋扩张、冷幔柱 -前寒武纪硅铝壳造山、冷幔柱 -显生宙硅铝壳 /洋壳造山等五个成矿系统 ,并初步划分了矿床成矿系列 ,例举了某些典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地幔热柱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幔热柱构造是地球内部热传导的基本形式,只是地球的不同演化阶段其表现形式和强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燕山期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沟通了深部成矿物质来源,金、银等元素随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以气态→气—液混合相向上运移,在地幔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的有利部位聚集成矿。并据幔枝构造的成矿模式提出了华北地区燕山、秦岭、太行、胶辽等主要成矿集中区都是河淮地幔亚热柱控制下的幔枝成矿系列。成矿作用均伴随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时代多集中在260~120Ma。金、银多金属矿床具明显的相似性、同源性和深源性  相似文献   

4.
地幔热柱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矿作用研究表明,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成矿数量有从少到多,聚矿能力有由弱到强的演化趋势。中生代为全球规模的成矿大爆发阶段,究其原因可能与地球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的早期,由于地球物质尚未充分分异,成矿强度不大。当然,有部分在地球演化早期形成的矿床,在后来的多次构造改造过程中被改造迁移,甚至消失。中生代地球进入了一个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时期,聚集于D”层及外核的成矿物质可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成矿,幔枝构造则成为中生代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5.
成矿作用研究表明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 ,成矿数量有从少到多 ,聚矿能力有由弱到强的演化趋势。中生代为全球规模的成矿大爆发阶段 ,究其原因可能与地球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的早期 ,由于地球物质尚未充分分异 ,成矿强度不大。当然 ,有部分在地球演化早期形成的矿床 ,在后来的多次构造改造过程中被改造迁移 ,甚至消失。中生代地球进入了一个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时期 ,聚集于D”层及外核的成矿物质可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 ,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成矿 ,幔枝构造则成为中生代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6.
试论冀西北金银多金属矿产富集区地幔热柱及其成矿制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矿产富集区为例,讨论了超越在不同历史大地构造单元之上的中生代地幔热柱构造,论述了地幔热柱构造的地质、地球物理等标志特征,探讨了地幔热柱构造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成矿制约,并初步建立了壳幔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处于亚洲东部巨型裂谷带的成矿背景,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岩石圈不连续、岩石圈地幔减薄及花岗岩大火成岩省诸因素的影响,因蘑菇云状亚热幔柱动力学机制的制约,形成大规模成矿成藏作用。文章对东北、华北及华南3个地幔亚热柱的控矿作用的分析,为今后深部找矿和找藏工作提供了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东部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中朝板块和西太平洋俯冲消减带所夹持的地域,区内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地质演化可分前中生代亚洲域构造演化一板块裂解、拼合的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地幔热柱作用和伸展构造演化阶段.铀、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成生与中新生代地幔热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三级单元,其对内生矿产的成矿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文章归纳了幔枝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河北省划分成5个幔枝构造区.提出幔枝构造核部、主次拆离带及上置断陷盆地的成矿控矿规律,总结了"内金、外铜-银-铅锌"的成矿格局,以期为本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思路.同位素数据统计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迁移到近地表并逐步就位、成矿.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介绍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探讨了幔枝构造的特征、单元划分、断裂构造体系以及成矿控矿作用。在燕山运动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在胶西北地区形成了莱阳地幔亚热柱及其外围郭家店、栖蓬、牟乳等幔枝构造。其中,郭家店幔枝构造于燕山运动晚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总体形成了以焦家断裂为主的拆离带和与其相交的以三山岛断裂为反向铲状断裂的构造体系,同时控制着玲珑、焦家、三山岛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既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又为成矿储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深源含矿流体可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有利构造扩容带,即脆韧性-韧脆性剪切带、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密集的构造裂隙带、各种脉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等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近年来在胶西北深部勘查发现,浅部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其深部的成矿蚀变构造带可能是连为一体的,一起组合成为超大型金矿。   相似文献   

1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航寿 《铀矿地质》2009,25(4):193-201
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幔枝构造外围主拆离带型金矿特征——以尖宝山金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幔枝构造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 ,其核部变质—岩浆杂岩隆起与外围盖层之间的主拆离带体系是很好的成矿控矿构造。尖宝山金矿是冀东幔枝构造北侧主拆离带型金矿。目前勘探范围主要是铲状断裂控制的矿体。具有矿体较连续、延伸较稳定的特征 ,有中大型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3.
稀有气体在深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幔源物质中的稀有气体蕴藏着丰富的地球深部过程信息。它们可对地幔结构、地幔脱气历史、大陆地幔不均一性、幔源岩浆演化和CO2天然气成因等研究提供独特的示踪作用。结合中国东部地幔捕虏体的资料,综述了稀有气体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MORB源和OIB源玄武岩稀有气体组成差异强烈支持地幔双层结构的存在,地幔脱气过程主要受溶解度控制脱气模式(SCD)控制;同时,中国东部地幔存在不均一性可以在稀有气体方面得到印证;郯庐断裂可能为东部幔源无机CO2的脱出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演化及其对华北地区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依据华北地台东部的地球物理测深资料、火山-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提出河滩地区是中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的地幔亚热柱。亚热柱的强烈上升使岩石圈下部发生热减薄,上地壳发生裂陷,新生界堆积厚达5-9km。岩石圈热减薄仅至60-80km。金、银等成矿元素除部分来自赋矿围岩之外,其主要部分来自地核,并以气态随地幔热柱向上运移,当其进入亚热柱阶段时,部分转变为液态.呈气-液混合相随亚热柱运移,当伞状外展亚热柱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时,气-液相全、银随深熔岩浆或沿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有利扩容带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黄刚毅 《福建地质》2009,28(4):281-288
在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喷发带中段的德化-永泰巨型环状火山构造,主要由晚侏罗世-白垩世火山岩和侵入岩等组成,具有幔枝构造的岩浆-变质岩系、盖层拆离滑脱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等基本特征,其形成和海陆过渡带中的地幔柱之幔枝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s the third tectonic unit of multiple evolution of a mantle branch. It is not only the main mechanism of intercontinental orogeny, but also an important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 structure. Studies on geotectonic evolution, region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 structures have shown that since the Mesozoic the Da Hinggan Mts. region has entered a typical intercontinental orogenic stage,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tle branch activities. The south-central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 Mts. is a typical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and possesses obvious magmatic-metamorphic complexes in the core, detachment slip beds in the periphery and overlapped fault depression basins. Moreover, all of these are the principal factors leading to ore formation and ore control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also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south-central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 summaries the rules of mineral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models of miner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future ore-exploring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概括天宝山新兴角砾岩筒铅锌矿,山东七宝火山岩型金矿,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辽宁簸箕山磷矿,辽宁清源红透山铜(锌)矿等构造控矿实例的解读,表明它们可建立一种新的构造控矿类型——螺旋构造控矿。受幔团螺旋运动上冲的地幔热柱多级浸演化的幔枝构造制约。  相似文献   

18.
冀东峪耳崖金矿成矿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峪耳崖金矿是冀东幔枝构造外国主折离带上盘盖层中,受反向铲状断层和次级折离带共同控制的典型金矿。突出表现为复合构造控制燕山花岗质岩体呈塔状展布,而次级折离带的持续折离滑脱使成岩后的岩床状花岗岩产生一系列缓倾裂隙,并成为主成矿期的主要储矿构造扩容带。文中探讨了冀东是区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了区域成矿构造特征,总结了成矿作用机理,归纳了成矿模式。认为深部找矿仍有较大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