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解释中,标定、地震解释属性提取时时窗的选取、断裂解释都存在一些主观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问题,模拟实际地震资料的视主频和频宽,采用雷克正子波,进行了正演研究。研究表明:剖面上厚层泥岩/厚层砂岩组合方式、砂层的顶界正对着波峰,这时要获得更多砂岩的信息,提取属性选择时窗应该在波峰下取时窗;大套泥岩中的5m砂和10na砂提取属性选择时窗应该在波峰以下取时窗;大套泥中的15m砂岩、20m砂岩和25m砂岩应以波峰对称来开时窗;剖面上厚层砂岩/厚层泥岩组合方式,泥层的顶界将会正对波谷,此可作为标定时的第二标志层;大断面下往往会出现近断面相位上提、远断面下拉,从而造成断裂假象;煤层(低速)横向相变或突变,将会在相变处或突变处造成断裂解释误区。这些认识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受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偏移成像不够精确的影响,高角度地层的构造解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后期对构造的落实、沉积和成藏的研究。以珠江口盆地东部惠州地区HZ25-7文昌组地层圈闭为例,通过理论推导、模型正演、地震重处理和倾斜电缆地震重采集,从各种途径提高三维地震横向分辨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解释方案,得到了文昌组沉积时期沟隆相间的古地貌图;结合该地区地质背景和对已有钻井的分析,结合物源方向,初步分析了该构造的沉积和成藏特征以及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4.
加蓬盆地是西非海岸盆地之一,自晚侏罗世开始成盆,下白垩统埃詹加组是一套膏盐层,局部发育多个巨厚盐丘,厚度从30~4 000 m不等。由于盐丘与围岩之间存在很大的速度差异,造成盐下甘巴组目的层地震反射在盐丘部位出现异常。通过地震模型正演技术对盐下地层构造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无论盐丘大小如何,盐丘都会使盐下地层产生"下拉"现象。  相似文献   

5.
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是用数学或物理的方法研究地震波在某种具体的简化模型中传播的特点,用来模拟真实地质结构条件下的地震波场.随着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七区三维地震解释中的应用为例,正演模拟技术在地质模式的识别、断裂的精细刻画、速度异常的分析、小断裂的识别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洋垂直缆地震数据采集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真三维成像等特点。作为未来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全面分析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中影响照明的因素,并优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在垂直缆存在倾角的情况下,分析激发点密度、接收点密度、离底高度、倾角变化以及地层倾斜对目标层照明情况的影响,发现激发点密度与接收点密度直接影响目标层的总覆盖次数,海洋垂直缆的倾斜会影响低覆盖带的位置,海底坡度以及目标层的倾角使得照明聚光范围产生移动,地下隆起的目标层覆盖范围更大,照明强度更优。设计观测系统时,不仅考虑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垂直缆布设的位置也应当根据地层倾角以及垂直缆倾角,避开低覆盖带而选择高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7.
声波二次定位技术在KD-1高精度地震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滩浅海KD-1地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浅海水域及滩涂两栖地带,由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和表层结构条件,使得以往浅层资料分辨率较差、信噪比低、连续性较差,深层资料能量弱、信噪比低、干扰背景较大,小构造、小断层及潜山内幕不清晰。为了满足滩浅海高精度油气资源勘探的需要,在野外资料采集过程中,将检波器沉放到海底。因为随着海水深度和潮流的变化,使得海底检波点位置在水下发生偏移,故在放炮前需要对海底检波点位置进行声波二次定位,测得海底检波点在海底的实际坐标位置。通过对该区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声波二次定位资料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沙海域的陆坡台地区, 浅表断裂及生物礁发育众多, 浅层新生界多为碳酸盐岩层, 中深层的中生界内部构造复杂, 断裂较多, 常规单船窄方位地震剖面显示中深层反射品质较差。利用双船可以设计灵活的观测系统, 形成双方位角地震探测方式, 对于地下同一反射点的照明, 可以获得比窄方位角探测更好的效果, 也可以改善高速屏蔽层下方、高陡倾角斜层等区域的成像质量。文章通过重点技术的攻关研发, 进行了单源激发、双缆接收的双方位角采集试验, 成功实现该方法在南海海域中深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比较地球同步气象卫星、ARGOS和INMARSAT三种卫星通信系统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接着介绍九十年代发展迅速的移动卫星通信技术,最后论述卫星通信在提高海洋观测系统性能上的作用,建议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应用卫星通信技术,使海洋观测系统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检测薄层一直是地震技术中的难题之一,薄层展布能否检测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平湖油气田某薄层油藏为例,应用模型正演及与实际地震反射特征对比的方法研究了该薄层油藏地震响应特征,应用地震瞬时属性预测了薄层平面展布。结合沉积背景及单井相分析认为,该薄层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分布清楚。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良好,为油藏经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方法在泥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基岩或砂砾石海岸相比,泥质海岸带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更敏感、更脆弱、易遭受破坏。在渤海湾西北岸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了包括浅表地层(5-6m)的高分辨率勘察、手持子卫星定位仪定位、水准测量、年代学等系统方法,获得了近4000a来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间隔为数百年的6张平面(2D)及立体(3D)的地质变化图系。从而开创了在深覆盖区以浅表地质记录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成果的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多金属结核西示范区的结核小尺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中国多金属结核西示范区加密调查中获取的海底视像资料,通过水下定位数据处理和结核覆盖率计算,并结合多波束地形测量数据,从结核覆盖率分布角度对多金属结核的小尺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金属结核分布与地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地形平缓区域,结核覆盖率变化较平缓,而在某些地形陡峭区域,由于块状结壳的形成,结核/结壳覆盖率出现明显的跃升;西示范区为结核高覆盖率分布区,结核覆盖率沿东西方向变化不大,由北向南呈增高趋势;地形坡度对结核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区内0°~3.6°的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结核覆盖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东海南部油气勘探已有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分布广泛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以往研究是以浅部新生界为主要目的层,地震采集参数存在电缆短、震源能量小、沉放深度浅等问题,获得的地震数据深部品质低。此文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采集参数分析,地震剖面对比及主要参数的研究,制定了试验方案,并通过外业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的采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电缆拖带长度长(理论上最好9000m).气枪容量大,电缆和震源的沉放深度深更有利于获得深部中生界的有效反射。  相似文献   

14.
史建青 《海洋测绘》2005,25(5):31-33
通过分析后处理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DGPS)测量原理和其在海域调查中应用的具体事例,说明DGPS不仅使用方便、定位精度高,而且价格低廉,对其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在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中,由于观测系统本身的原因及采集条件等因素在地震数据体上形成了采集脚印,在海域资料中表现为条带状的振幅异常。采集脚印的存在,影响着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以及后续的地震反演、属性分析和AVO研究。尤其在水合物地震资料分析中,精确的成像以及可靠的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关乎精确识别水合物分布。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神狐海域地震资料的采集脚印现象并采取了有效的压制技术,为后续通过地震反演、属性分析和AVO反演研究精细刻画、描述构造形态、预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分布和预测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富集区带提供了可靠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海域GPS测量数据坐标转换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GPS技术已经在海域测量中广泛应用,本文从海域GPS测量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目前海域测量中常用坐标系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具体工作的坐标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近地表调查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地表条件非常复杂,已成为影响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地质雷达、微测井、约束层析反演、表层取心、浅层折射等多种近地表调查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以上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及陕北黄土塬地区进行综合运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形成了针对这些地区较成熟的近地表调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AVO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is a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to recognize lithology and detect oil and gas through 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amplitude variation versus offset.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can cause obvious AVO anomaly. To find geophysical evidence of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in Shenhu Area, South China Sea, AVO attribute inversion method is applied. By using the method, the multiple seismic attribute profiles and AVO intercept versus gradient (I-G) cross plot are obtained.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 (BSR) is observed beneath the seafloor, and the AVO abnormal responses reveal various seismic indicators of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The final AVO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of BSR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9.
Harmonic tidal constants, calculated from sea surface elevation observations at Jackson Bay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South Island, are consistent with available semi‐diurnal and diurnal tidal phase distributions. Current observations taken over a 111 day period at mid‐depth in 1505 m of water on the southern flank of the Challenger Plateau and over a 240 day period in 1430 m of water on the South Island western coast continental slope, are subject to tidal analysis. At both sites there is a component of energy flux directed across the isobaths and only at the northern site for the M2 tide is the phase consistent with a dominant progressive barotropic tide. The successive 30 day harmonic constants at the southern continental slope site exhibit a trend in the M2 tidal ellipse speed and ellipticity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regular internal tide. Superposition of ‘internal tidal’ and barotropic tidal flows, as prescribed from progressive‐ and standing‐wave elevations, to fit the observ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l tide’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baroclinic mode. At the current‐meter depths the speeds of the ‘internal tide’ for the M2 tide are about the same as the barotropic speeds, whereas, the S2 ‘internal tide’ speed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barotropic tid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rend in ellipse parameters lends support to the theoretical progressive trapped barotropic tidal flows being a good approximation to the actual barotropic tide. Som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2 tide on the West Coast of New Zealand has a substantial standing wave contribution is given by the northern observations, where the ratio of the S2: M2 internal tidal ellipse current amplitudes are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e ratio of the elevations, the internal tide being generated by across‐isobath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