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尽管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必须坚持节能、减排、低碳不动摇,力争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增长作为突破口。与此同时,中国也把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力争探索出"能耗污染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节能、减排、降碳作为约  相似文献   

2.
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也是青海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考察并总结建国以来青海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东西两翼"工业发展模式作为青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青海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现经济起飞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转变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归纳不同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类型、动力、特点及未来方向,并针对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进一步细分为8种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与国家宏观空间格局的适应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分析入手,对低碳经济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4个模式: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生产体系改进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低碳消费驱动模式。研究认为: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发展新型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群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动力。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挥森林碳汇潜力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简要介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矿山的必要性,提出绿色矿山发展途径,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实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希望可以给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着巨大转变,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受到重视。十八大明确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作为更长一段时间国家  相似文献   

7.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探索都市区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排政策,对低碳城市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都市区的CO2排放源分成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等6 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并将工业CO2排放进一步细分为34 种产业的能源消费.基于2000-2009 年能源消费数据,构建CO2测算模型,核算了各部门各产业范畴1(仅指能源燃烧)与范畴2 的CO2排放.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09 年间不同层级产业的CO2排放变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脱钩指数分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CO2排放结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部门性和区域性特征;CO2排放变化是在强度(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经济规模与要素投入的外生经济增长方式是CO2排放变化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和劳动密集程度是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则起双向作用,而影响居民消费CO2排放的各因素贡献相对较小;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决定了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与程度;产业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贡献及脱钩程度的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和转型的研究也已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系以及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转型路径等方面。尽管近年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各个学者选择的研究变量、研究地域和研究时段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和分歧。各国学者出于代表本国或本区域利益的原因,对低碳贸易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与低碳贸易政策有关的研究存在利益分歧。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不够。为此,迫切需要我国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如何解决低碳背景下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碳交易市场的拓展、碳关税的应对策略、碳金融的创新以及分行业、分地区的外贸转型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胁迫背景下,绿色发展经历了由学术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探索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及途径。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及所取得的成就,绿色发展领域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有关资源、环境结构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应用性基础学科,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论文对绿色发展研究缘起进行介绍,阐述绿色发展内涵及分析框架,梳理出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的7个主要议题:①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②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方法;③ 绿色发展时空演变;④ 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⑤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⑥ 绿色发展效应;⑦ 绿色发展制度建议。同时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未来中国地理学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的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我国成功人世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发展背景下,展开探讨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城市群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雯  孙伟  吴加伟  陈诚  闫东升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88-1397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均衡化开发与保护格局。本文基于“点—轴”、分区式与多中心网络式等空间组织结构,明确空间格局的推演逻辑与思路。进而,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需重点构建以“一轴两翼,三区六廊”为主体的开发格局、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五大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转型的内涵,构建包括6个分维度在内的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和灰理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进行测度研究,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结论如下: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2001-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整体集中在中低值区域,2010年以来,各区域转型均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转型差距逐渐缩小,但整体差距仍然存在。② 从6 个分维度层面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度稳步提高,但空间格局没有显著变化;海洋经济转型度、发展条件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生态环境响应度在空间上呈正向变化趋势,转型成效较为明显;海洋产业就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说明转型对海洋产业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③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及腹地经济差异等。未来影响各省份海洋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科技水平、海洋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区域开发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站在全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采用市场经济方式,实行地区投资转移,有选择地重点投入,点线式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  相似文献   

18.
张英浩  汪明峰  刘婷婷 《地理研究》2022,41(7):1826-1844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梳理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创业与创新两条传导路径。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过程、机理与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2011—2018年间,中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整体提升趋势,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② 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存在一定的数字隔离。③ 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大致呈现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依次递减的趋势。④ 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验证了创业和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变量,但同时这种传导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prefecture-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However,little research has grasped the ess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this may lead to biased policies and their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Based on Chene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identifi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t both national and prefectural levels.Both the Global Moran I index and the Getis-Ord Gi* index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1990 to 2010.Major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1)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in the state of agglomeration.It entered the 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in 1990,and the Middle Industrialized Stage in 2010,with a ’balanced-unbalanced-gradually rebalanced’ pattern in the process.(2)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d a spatial shift 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the inland areas.Most advanced cities in mid-western China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into regional hub cities and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3) Hot spots in China’s economy moved northward and westward.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ies and prefectures became weaker in Eastern China,while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e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with limited 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cities.(4) While the overall growth rate of China’s economy has gradually slowed down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the growth rate of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as much faster than those in coastal areas.(5) Areas rich in resources,such as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have become the new hot spo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For these regions,however,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ir un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the lagging social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driven predominantly by th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20.
王伟光  侯军利  白雪飞 《地理科学》2016,36(9):1293-1300
在构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协整和VEC模型,对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对经济数量增长和经济质量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非同步性,而且这种关系特点也与全国地区的实证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