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宏  徐士进 《矿物学报》1997,17(2):135-141
对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第一类型包裹体为高密度CO2包裹体,与深层滑脱作用密切相关,其温度、压力可代表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第二类型包裹体为CO2-H2O包裹体,H2O含量增加,与变质峰期后的抬升作用有关。第三类型包裹体为NaCl-H2O包裹体,以H2O为主,与抬升作用引起的退变质作用有关。其形成温度依次降低,说明它们是在变质作用的不同阶段捕获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造山带中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的动热变质岩,主要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p-t特征、流体包囊体特征、同位系年代学特征等方面讨论了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的原岩、化学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以及主要变质热事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丹巴地区变质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p-T轨迹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巴地区变质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p-T轨迹的构造意义钟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动热变质作用,P-T轨迹,构造环境,丹巴地区丹巴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与松潘一甘孜造山带过渡带的中段,丹巴弧形构造带之西侧。该区变质岩分布很广,...  相似文献   

4.
松-甘孜造山带东缘大小沟逆冲-滑脱岩片的边界断裂为韧性剪切带,具逆冲-推覆性质,在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逆冲叠置于扬子陆块之上。岩片经历了晚二叠世裂谷变质,晚三叠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滑脱-收缩动热变质和侏罗世热隆接触变质和晚侏罗世热隆接触变质3期变质形作用,尤其是后二者影响深刻,奠定了璀热隆构造,并瘵有碲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四川丹巴地区中低压变质作用及P-T轨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素华  赖兴运 《岩石学报》2005,21(3):819-828
四川丹巴地区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板块的汇合处,这里集中了中压型的巴罗变质带和低压型的巴肯变质带,该区中低压变质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松潘一甘孜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大陆动力学意义。本文通过地质温压力计估算了研究区的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从微区的角度分析了各变质带的P—T轨迹和地热梯度,结果表明,丹巴地区巴罗型变质带和巴肯型变质带都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但是巴肯型变质带的地热梯度高于巴罗带:,结合研究区的变质带的分布,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本文认为丹巴地区的确并存巴罗带和巴肯带,两种地热梯度反映了构造条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丹巴地区变玄武岩年代学的初步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丹地区变玄武岩中单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736~800Ma,它近似代表其原岩的喷发时间;变玄武岩的Rb-Sr矿物等时线年龄为150.2±0.3Ma,它代表导该区变玄武岩形成的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  相似文献   

7.
辽宁阜新地区的"太古宙变质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太古代的最下部的地体,它由连续性很差的表壳岩、TTG岩石及其他深成侵入岩构成。基本岩石类型包括:角闪石岩、辉石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紫苏花岗岩、片麻岩及少量的磁铁石英岩。主要特征变质矿物由石榴子石(Gr)、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角闪石(Hb)、斜长石(Pl)和石英(Q)。岩相学研究确定了指示变质作用不同阶段的3个变质反应的存在,并且它们与推测的矿物相的转化关系吻合。结合地质温压的限定,笔者得出了该区太古宙末期的强烈的变质热事件的IBC型的PTt演化轨迹,即具有近等压冷却过程。并推测出此变质热事件形成于大量岩浆的板低垫托,同时伴有深部的地壳拉张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扬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岩。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文用应变测量方法分析了各区的变形量,发现基底向北突出的丹巴地区变形量较大,而向南凹的金汤弧区则较小。丹巴地区变质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用构造一热模式对该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9.
王天武 《西藏地质》1996,(1):156-164
南迦巴瓦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根据区内的岩石共生组合、时空分布关系及大地构造环境的差异,可将区内变质岩类分为三个变质岩带,即喜马拉雅变质岩带、雅鲁藏布江变质岩带和冈底期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滇西澜沧变质带中最为广泛分布的造岩矿物—白云母为对象,详细研究和 分析了其成分、多型类型及ba值等,探讨了白云母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带中绝大多数白云母为多硅白云母,且为3T+2M,型,与蓝闪石共生的则以3T多硅白云母为主。此外,斓沧变质 带经历了蓝闪石片岩亚相的高压变质作用,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密切相突,并可与世界著名的高 压带对比。  相似文献   

11.
川西丹巴地区变质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巴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根据变质程度差异划分出6个变质带:矽线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带、石榴子石带、黒云母带和绢云母-绿泥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片岩和石榴石带斜长角闪岩与变玄武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9.0±7.1Ma,160.0±13.0Ma和150.2±2.4Ma,它们代表该区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本文还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讨论了丹巴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史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的裂陷盆地中,并遭受新元古代岩浆侵位和以寒冷气候位特征的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共同经历了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因此认为这些浅变质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的构造残片,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加积杂岩,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和碰撞的动力学过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佐证。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形成及其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丹巴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特征及地质灾害的发育、活动与危害现状,针对丹巴县独特的地质条件,总结了丹巴县地质灾害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并以防灾、减灾的观点提出了保护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秦岭造山带沉积物源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秦岭造山带内,由前寒武纪基底岩层组成的隆起区和由显生宙地层构造的沉积盆地广泛共存,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段的前寒武纪地层在Th等微量元素和Sm/Nd比值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显生宙沉积地层与相关前寒武纪地层之间Th含量和Sm/Nd比值,研究了各沉积小区碎屑沉积物随时代变化而发生的物源变化,由此讨论了南,北秦岭之间以及与扬子北缘之间前寒武纪基底抬升和块体聚会的时限。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的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的三个构造岩片组成,即南部构造岩片-弧前混杂岩带,中部构造岩片-岛弧系和北部构造岩片-弧后混杂岩带,其间以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相拼合。对三个构造岩片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研究,确定其具有相似的造山型PTt轨迹,变质早期对峰期明显的升温升压过程与地壳的拼合作用有关,变质峰期至晚期的近等温降压过程与地壳的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三个构造岩片变质程度的差异是由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及变质岩区构造岩片多重分解综合复原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城民  张启跃 《云南地质》2001,20(3):314-322
通过1:25中甸县幅、贡山县幅区调实践,初步认为:造山带及变质岩区填图,可采用“构造岩片多重人解综合复原法”。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为:以当代先进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岩片入手,对构造岩片进行多重分解。在分别查明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生成时期、形成环境及原始位态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岩片的逐级组合与综合复原,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西藏休古嘎布蛇绿岩中辉绿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应用SHRIMPⅡ锆石U-Pb法,对西藏休古嘎布蛇绿岩中的辉绿岩墙进行了测年,获得辉绿岩形成年龄为122.3±2.4Ma。该年龄代表了休古嘎布-达巴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时代,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洋盆形成时代(126±1.5Ma)相当,此结果对于确定研究区特提斯洋盆的古构造格局及其发育演化过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18.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中钙质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能松  张兴辽 《岩石学报》1993,9(3):240-254
  相似文献   

19.
川北阿坝地区三叠系粘土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川北阿坝地区三叠系泥质岩的岩石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类型、伊利石结晶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特征,并以此划分成岩演化阶段及变质程度。以成岩作用—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阿坝地区成岩作用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上、下界限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唐克为中心的地区处于成岩作用晚期阶段,成岩作用温度200~212℃,伊利石结晶度IC≥0.42;周围地区处于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成岩作用温度212~222℃,伊利石结晶度ICRo)也具有同样的演化规律。对该地区域上成岩演化的差异及原因作如下解释:由于构造活动的远近程效应存在差异,该地区的周缘明显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因叠加动力变质而达到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唐克位于阿坝地块中心,受构造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处于成岩作用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