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57-59
12月22日11时30分,“南海一号”在广东省阳江成功出水,28日下午“南海一号”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成功进入了已经等待它多时的“水晶宫”,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考古工作。“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工作分为六个重要阶段,分别是:下放沉井、水下穿梁、沉箱起吊、沉箱起浮、驳船拖航、停靠上岸和博物馆内的水下考古。至此,深埋在海底800余年的“南海一号”终于重出海面,等待它的将是对历史漫长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海洋浮标“南浮一号”于1984年8月底,在珠江口外陆架海区水深约80米处投放,以求收集台风下的水文气象资料,为海洋石油开发服务。 在如此水深的海域投放大型浮标,不能抛锚作业,难度较大,在国内是首次。投放前经试验找到较好的拖曳点,并慎重制定了稳妥可靠的方案。浮标开始拖航时,8410号强台风已在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即将进入南海。浮标以7节拖航出珠江口经万山群岛附近海域时,涌浪高达2米多,以至尼龙拖缆断裂,立即紧急处理,并抢在台风到来之前,到达预定位置成功投放。  相似文献   

3.
以南海某平台组块海上拖航作业为例,阐述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针对海上拖航过程提出一套具体、实用的风险辨识、事故树建立以及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案;同时给出一种将风险因素定性计算予以量化的方法,即风险值计算方法,并且针对海油工程确定风险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与火炬臂进行整体拖航的情况,提出考虑拖航累积损伤的火炬臂全寿命疲劳分析流程。采用MOSES和SACS软件建立上部组块带火炬臂整体拖航水动力模型和导管架平台整体有限元模型,计算拖航驳船运动惯性载荷、在位波载荷和在位风载荷引起的火炬臂管节点疲劳损伤,对火炬臂进行全寿命疲劳分析。引入拖航疲劳损伤率系数,量化拖航驳船运动对火炬臂各管节点疲劳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拖航工况驳船运动惯性载荷造成的火炬臂疲劳损伤不容忽略,特别是对靠近火炬臂根部的管节点影响显著。因此,在对整体拖航下的火炬臂进行疲劳设计时,应对其进行全寿命疲劳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海洋平台拖航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海上石油拖航服务作业为例,依据风险事故树,对影响海上拖航过程风险因素的风险值进行计算和相关性分析,确定拖航作业风险指标;将120组拖船作业记录划分为训练样本集(90组)和测试样本集(30组),针对海上拖航作业提出一套基于因子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风险辨识方法,网络训练性能证明模型效果显著,对海上拖航作业风险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垂荡板对半潜式风机基础水动力性能有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基础拖航安装过程的安全。为了研究垂荡板对半潜式基础拖航过程中运动响应的影响,建立了拖缆—WindFloat浮式风机半潜式基础拖航系统模型。首先,基于三维势流理论,采用AQWA开展了拖航系统的频域水动力分析,分析了垂荡板的尺寸及形状对基础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采用时域方法对拖航系统的运动响应进行分析,探究了垂荡板的尺寸及形状在不同浪向下对基础运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垂荡板能有效抑制基础的垂荡RAO,但垂荡板形状对基础的水动力性能无明显影响;具有圆形垂荡板的半潜式基础在拖航过程中的运动性能略优于六边形垂荡板,在原设计基础上继续增大垂荡板尺寸对基础运动响应的抑制效果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半潜式风机基础存在一个最优的垂荡板尺寸。  相似文献   

7.
海底管道铺设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拖管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海洋深度和复杂环境的变化。针对 Acergy公司在Girassol项目中提出的一种波浪式拖管方法,对其应用于2.0 km 长海底管道铺设进行分析。首先,结合深水海洋环境特征,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管道拖航数值模型,并介绍管道、拖缆和浮筒力学计算及水动力荷载计算方法;其次,基于非线性有限元OrcaFlex软件对拖管过程建模,以模拟实际项目拖管过程;然后,通过对比相同条件下的单波式和双波式两种拖管方式,探讨管道和拖缆的动态力学性能变化;最后,针对不同浮重比、拖航速度、拖缆长度和悬垂角、海流流速和流向角等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波浪式拖管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时对拖缆的张力需求,但也会因此增加管道局部弯矩和应力响应;相对于单波式拖管,双波式拖管在缓解由于拖航速度等变化而产生的管道局部损伤效应上更有优势,并能较好地适应不同水深环境;复杂的海流工况对拖航时管道的力学性能影响十分显著,施工前应选择合适的铺设窗口期以防止管道产生损伤。  相似文献   

8.
桶型基础平台拖航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桶型基础平台在浮筒拖航时的稳性研究,提出了浮筒拖航方案的选择,可供从事海洋工程研究和实际海上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变深声纳(VDS)拖航中,拖缆拖体系统偏离拖船纵中剖面的现象称为漂移。本文针对为解决某变深声纳拖缆拖体系统拖航时出现的严重漂移,介绍了漂移的危害,分析了漂移产生的原因,解决漂移的方法和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若海洋离岸工程结构物浮力小时,可借助于浮筒来实现拖航。在波浪载荷下研究结构物和浮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是以海上石油开采导管架的拖航为例,进行了模型拖航试验。给出了结构物和浮筒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测试方法和设备,利用船模试验池(简称船池)的规则波,求出在定航速下波浪参数和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曲线.最后,本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航位推算系统位置误差发散、水声定位系统输出信息波动大的特点,利用基于航位推算/水声定位系统的组合导航方法进行深拖系统导航定位。先利用多普勒速度仪和罗经的输出数据进行航位推算得到拖体位置,然后将此位置与水声定位系统输出的位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连续、平滑的高精度深拖系统导航数据,实现水下拖体的高精度定位。应用此方法对海试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方法后,既限制了位置误差的发散,又减小了数据波动幅度,可以得到平滑的高精度位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结构设计特点、步行、拖航状态的强度分析,包括外船体步行区结构、悬臂支架以及拖航漂浮时的总强度、局部强度和刚度计算,最后,介绍实船应力与变形测试及其与计算值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张仁斋 《海洋学报》1983,5(3):368-375
有关南海金枪鱼类的生产和调查研究,早在40年代我台湾省渔民做过不少工作,大陆沿海过去一直没有发展大型金枪鱼钓渔业,只在海南岛、南海北部有少数拖毛钓和地拉网捕获小型金枪鱼类,最早用机轮捕捞金枪鱼类,首推1953-1954年南海水产公司的金枪鱼钓船,在北纬14°以北较深海区试捕过.1968年5月-1968年6月泰国渔业调查船2号,在北纬6°-16°,东经109°-119°范围,从事过金枪鱼类延绳钓作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自升式钻井平台在海上迁航时的迁航阻力计算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此种方法在吸收和归纳国内外迁航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对某国内典型形式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迁航阻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迁航过程中静水力拖航阻力、风阻力载荷和波浪阻力的作用,同时根据平台的具体布置形式考虑了平台风阻力的遮蔽效应。在计算得到平台迁航阻力总阻力的基础上,对拖船选择和拖曳设备的配备给出了具体要求。最后,对具体平台的迁航阻力进行了算例研究,并同该平台操船手册中给出的迁航阻力进行了比较,迁航阻力计算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从6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南海海域将首次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南海休渔的时间将历时2个月,在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海域(含北部湾),禁止所有拖网(含拖虾、拖贝)、围网以及掺缯作业。自1988年我国在渤海全年禁止实行拖网作业(即两船之间拉一张网,从海面到海底一扫而过,网扫过的海域,大鱼小鱼无一能幸免于难。这是对渔业资源破坏最大、捕捞率最高的一种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6.
深海路由勘察中深拖与AUV的技术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研究了深海路由勘察项目中使用的深拖作业系统、AUV作业系统和相关的作业技术难点,总结了测量级AUV的技术优势,并对国际深海测绘级AUV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现代深海勘察设备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AUV将逐渐取代走航式深拖成为深海工程勘察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船首次在南沙群岛海域进行岩石拖网取样。文章对该航次岩石拖网的站位选择,剖面测深,网具设计以及拖网过程和锚网处理等进行了经验总结,并以50站,57站为例,指出时距图,航迹图有助于分析底拖过程船速,船位,航向的变化,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揭示拖网的位置;最后提出改进岩石拖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邵关  王为成 《海洋测绘》2007,27(1):66-69
研究南海环流的方法很多,采用GDEM资料,运用P矢量方法,得出了南海春季、夏季局部的上层流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并结合UCM-60超声海流计和ADCP走航式测流仪相关实测数据,初步验证了这种研究南海上层季节环流所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是一座能步行的坐底式钻井平台,用于我国沿海海滩及极浅海区的石油钻探开发。 本平台的结构型式十分特殊,环状的外体包围在内体的四周。 本文叙述了在总体设计中对内、外体主尺度的决定以及总布置设计。本文还介绍了平台的各项主要性能。诸如漂浮、拖航、沉浮、坐底和步行的研究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深海拖曳系统定位异常、不连续以及误差积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惯性导航系统(INS)和超短基线定位系统(USBL)的组合定位方法,利用在航声线跟踪实现USBL的高精度定位,顾及INS和USBL系统的互补性,并结合Kalman滤波构建了INS+USBL的组合定位模型。将该组合定位模型应用于"向阳红01"船深海拖曳系统在南海的定位实验并与USBL的定位结果比对,实验表明,组合定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深拖系统定位异常且不连续问题。INS+USBL组合定位方法可以满足深海拖曳系统的稳健可靠定位,对于深远海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