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理华  刘东生 《地质科学》1974,9(3):209-220
这篇关于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简要报导,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1966—1968年科学考察成果的一部分。常承法、郑锡澜已经阐明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我们则着重于讨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探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实际上是对地球上最高大的高原和最年青的山脉近期活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石自明 《地质科学》1960,3(1):39-44
一、武安煤田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武安煤田在构造上位于太行山隆起的东緣,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相邻,是一不稳定地带。长期以来,频繁的构造运动,在区內留下了鲜明的遺跡,一直到第四紀时期甚至現代构造运动亦并未停止。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貌現象,在本区是非常发育的。区內不仅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发生的大小断裂和緩慢的升降运动,并且在某些地区,地层的变形及地震活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琼地区系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简称。以王五-文教断裂为界,本区可分为两部分:北部的雷州半岛和琼北,通称“雷琼坳陷”,为新第三纪和早更新世大幅度沉降区,兼有剧烈而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南部是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隆起区,发育多级剥夷面,由隆起中心向海呈阶梯状下降,该区隆起幅度虽大,却基本上没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亦弱(图1)。本文根据若干典型的第四系剖面、火山活动、14C测年数据、测震及地形变等资料,初步探讨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徐杰  李祥根  虢顺民 《地质科学》1978,13(3):235-246
安宁河断裂带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规模较大的、具有长期发育历史的深大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我们根据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取得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安宁河断裂带新构造运动的迹象、类型及特征作了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几点粗浅的看法,草成此文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中行 《地质科学》1974,9(4):378-382
都柳江发源于贵州高原东南部的更顶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注入南海。在贵州叫都柳江。在广西分成四段:叫融江、柳江、黔江、浔江。在广东则称西江。都柳江上游接近分水岭一带,散布着许多支流,平寨支流即为其中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6.
何镜宇 《地质科学》1959,2(12):365-370
区域地质在小兴安岭西南部绥化、铁驪、神树一带广泛发育有中生代地层。笔者按神树附近中生代地层剖面将它分为神树统和马鞍山统(参看图1及图2)。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区的地层属太古宙迁西群底部上川组。本文涉及其中一部分约4平方公里的面积。岩石都已高度变质,属麻粒岩相的区域紫苏辉石带。由于缺乏顶、底及面向(facing)标志,无法确定其确切层序。  相似文献   

8.
地质名山馒头山及其附近早寒武世古地震沉积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蜚声中外的地质名山馒头山处在济南南部山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从馒头山及其附近的青杨村东山、红叶谷、滚球山等地的下寒武统中,鉴别出了许多地震引起的同沉积变形构造(震积岩),主要有卷曲变形(震褶岩)、粒序微断层、滑移构造、滑塌褶曲、负载构造、枕状体、混插沉积、软硅质脉、软硅质层底辟构造、硅藻叠层石变形、沉陷构造、触变楔、布丁、震裂缝、震裂角砾岩及震碎角砾岩等。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它们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触变楔属国内首次发现。触变楔和沉陷构造发育在夹软硅质层的白云岩中,其原始沉积物是含软硅质层的白云质灰泥。受强震触动,因软硅质沉积物(SiO2·nH2O)的粘度变小,软硅质层的粘度变小而变得更软,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北京平原区3条重要的控盆活动断裂,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和顺义断裂,对其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目标断裂活动性第四纪以来均表现为较强—弱—强—较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各条断裂活动性的共性特征进行总结,并以此表征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本区新生界以来构造运动显著,古近纪时期,北京平原形成"两隆一凹"的构造格局;新近纪时期,该构造格局解体,北京冲积平原初步形成;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继承性发展,形成多个第四纪断陷盆地,诠释了构造与建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北京地区构造-气候耦合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了构造-气候旋回具有0.4Ma的周期性,中更新世以后,0.1Ma的准周期开始成为主导周期的特点。该特点与青藏高原地区及中国大陆东部的新构造运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笔者在长江源区野外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构造解析法,分析了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认为长江源区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十分强烈,新构造运动除以整体性、差异性和阶段性隆升的垂直运动外,还表现出以地壳缩短-推覆褶皱和断裂-块体走向滑动为主的水平运动,运动过程既表现出继承性复活,又有一定的改造性和新生性,新构造运动塑造了长江源区的地貌-水系格局。  相似文献   

11.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哈拉毛都松花江两岸的地质地貌景观。松花江北岸直型谷坡,坡陡,高差近100 m,绵延数十公里,是典型的断层崖;南岸破碎的地形、阶梯状谷坡、冲沟、冲沟中的丹霞地形正在发生发展的地裂缝、断层和滑坡,这一切与松花江南岸不断隆起和松花江断裂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吴小平  胡建中 《现代地质》2009,23(3):430-439
为了深入了解岷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岷江源地区河谷地貌、新生代盆地、夷平面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区内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河谷地貌以宽谷和窄谷的交替出现为特点,源区发育三级夷平面,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差异显著。该区新近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期(5.3 Ma)伸展断陷和中期(1.8 Ma)逆冲推覆兼左行走滑及晚期(0.13 Ma)掀斜抬升演化过程。岷江源区河谷地貌的演化严格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控制了河谷以及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形态,影响了河岸两侧阶地的分布、形态与结构。本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南北分带型和东西向掀斜运动的不对称性等特征。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活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芦草沟组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具好的生烃潜力,是盆地内主力烃源岩。烃源岩样品可溶有机质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脂肪酸酯等含羰基化合物,随着埋深增加,饱和烃和芳烃含量递增,非烃含量和有机碳则呈递减趋势,表明含羰基化合物对源岩生烃有较大的贡献。饱和烃的各项指标显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咸化湖相还原环境,母质输入以水生生物为主,陆源物质输入较少。诸多证据表明,在沉积初期和成岩早期细菌输入较多,细菌输入有机质构成了原始有机质的一部分,细菌改造原始有机质并产生前述含羰基化合物,在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下均可成烃。  相似文献   

16.
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新构造运动的表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根据新构造运动表象,分析研究了各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差异性升降运动速率不均匀、新构造运动强度空间上不均匀、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等特征;最后简单分析了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认为天水地区经历过3次大的夷平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岩石圈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使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产生的新构造运动效应,认为本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均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发育规模和特征均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二叠系磁化率整体偏低(平均6.4×10-8m3/kg),界线之上磁化率快速增加并相对稳定在1.3×10-7m3/kg附近,与华南其他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磁化率变化趋势相同;与陆源孢粉丰度、TiO2曲线的同步变化趋势表明,新民剖面磁化率主要来自陆源物质。结合磁化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将源区P—T之交古气候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1-2层中部)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阶段Ⅱ(2层上部-P—T界线)整体处于较强化学风化作用条件下温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温润/湿热交替;阶段Ⅲ(P—T界线之上)物理风化加强,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西山断层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布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亚板块南缘西山南麓的乌鲁木齐西山断层,构造地貌发育,航卫片上线性影象清晰,呈舒缓波状。断面倾向NWW,倾角60°~83°。破碎带宽约100m,内含多个断面,构成叠瓦状构造,逆冲量颇大。在走向近NE区段有一定左行走滑活动分量。新构造运动使侏罗系逆冲到中更新统之上,断层断错了全新统的冲积层。由中强地震沿西山断层分布资料显示,现今仍为粘滑活动。经14C测年确定,最近两次明显粘滑活动时间为4759a和493a,其时间间隔为4266a,其中一个断面的逆冲量分别为1.0m和0.25m。  相似文献   

20.
新构造运动与西辽河水系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并结合实地调查,查明西辽河水系在第三纪中新世形成古嫩江—古西辽河向心状水系;上新世长岭开始隆起;第四纪中更新世末,由于北部隆起和南部断裂的出现致使古西辽河水系转变为外流水系。研究古水文网的分布及演化,对地下水资源优化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