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12月,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发布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第11代IGRF包括1900.0-2010.0年代(间隔为5年)共23个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其中1900.0-1995.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0,相应球谐系数的精度为lnT;2000.0—2010.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3,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而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预测模型的阶次为N=M=8,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nT。本文概述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及其2010.0年代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RF(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即全球地磁参考模型,是由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地球主磁场及其年变率的数学模型。作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背景场、参考场广泛用于地球深部、地壳、电离层和磁层的研究。本文以最新的一代至第10代IGRF模型为基础,以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三维地球软件Google Earth为载体,进行了国际地磁参考场可视化研究。生成了一系列地磁要素的KML文件。并发布在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球物理学科中心的网站上,用户通过下载并打开这些文件就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查看到中国地区地磁场7个分量的可视化结果。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第一代至第九代IGRF模型以及今后将要建立的IGRF模型。  相似文献   

3.
第七代国际地磁参考场的检验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学会推荐的第七代国际地磁参考场进行了检验和评价。评价工作是通过1960~1995年(5年间隔)中国地磁台的观测数据;对中国地区复测点的测量数据;中国地区三阶泰乐多项式模型与第七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进行了比较,求得了平均差和标准偏差。并以1990年代为例,做出了1990年代各个地磁要素两个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差值图,图上显示出这些差值的异常分布,这结异常是来自地壳源,比较结果,可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磁参考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是有关地球 主磁场与长期变化的模型,IGRF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忽略外源场、球谐级数的截断、台站分 布的不均匀、测量、忽略地壳磁异常场等.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IGRF的误差,有利于我国地磁 研究 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地应用IGRF资料. 如果不计磁异常与环境干扰都比较大的北京台,29个基 准台的IGRF的误差(均方根差)为146.9nT.  相似文献   

5.
利用CHAMP卫星矢量和标量地磁测量数据,通过三维Taylor多项式模型建立了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在300 km高度附近的X、Y、Z和F分量的三维磁场模型.为了比较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其与Taylor多项式模型(二维模型)不同截断阶数所对应的均方偏差(RMSE)、残差及分布等.结果表明,三维模型每一阶的RMSE和残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均要比二维模型的小约45%.由于采用了系数完全展开的建模方式,三维模型的系数数量约为二维模型的2倍,三维模型较低的截断阶数可以反映更多的地磁信息.本研究中的5阶三维Taylor模型基本可达到8阶Taylor模型的精度.两种模型绘制的地磁场及残差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东亚及其邻近地区50个地磁台站1955—1977年地磁三要素(D、H、Z)的实测年平均值算出的非偶极场值X、Y、Z,选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绘制、分析了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际参考场(IGRF)模式进行了粗略的对比。所得的主要结果是:1.1955.0—1965.0年代,东亚地区Z分量的增长速度在迅速减小;1965.0年代以后,Z值在逐年下降。2.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虽然形态与IGRF给出的结果基本吻合,但长期变化有明显差异。1965.0年代的IGRF长期变化模式与实测结果偏差甚大。为了使IGRF模式更好地拟合地磁长期变化处于转折时期的复杂地区的情况,看来时间间隔应更短些,例如5年为好,采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长期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东亚及其邻近地区50个地磁台站1955-1977年地磁三要素(D、H、Z)的实测年平均值算出的非偶极场值X、Y、Z,选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绘制、分析了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际参考场(IGRF)模式进行了粗略的对比。所得的主要结果是:1.1955.0-1965.0年代,东亚地区Z分量的增长速度在迅速减小;1965.0年代以后,Z值在逐年下降。2.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虽然形态与IGRF给出的结果基本吻合,但长期变化有明显差异。1965.0年代的IGRF长期变化模式与实测结果偏差甚大。为了使IGRF模式更好地拟合地磁长期变化处于转折时期的复杂地区的情况,看来时间间隔应更短些,例如5年为好,采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