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丙瑞 《极地研究》2019,31(3):364-367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始于2018年11月2日,至2019年3月12日结束,历时131天,总航程30800余海里。本次考察由来自国内外80余家单位的349名队员组成,调查航行日程如下:2018年11月2日—11月17日,从上海至霍巴特;2018年11月17日—11月18日,霍巴特靠港;2018年11月18日—11月30日,从霍巴特至中山站;2018年11月30日—12月15日,中山站作业;2018年12月15日—12月29日,从中山站至基督城;2018年12月29日—12月30日,基督城靠港;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月6日,从基督城至罗斯海新站;2019年1月6日—1月8日,罗斯海新站作业;2019年1月8日—1月13日,从罗斯海新站至阿蒙森海;2019年1月13日—1月19日,阿蒙森海综合调查;2019年1月19日—1月25日,从阿蒙森海至长城站;2019年1月25日—1月29日,长城站队员下船,修复“雪龙”号破冰船;2019年1月29日—2月8日,从长城站至中山站;2019年2月8日—2月14日,中山站作业;2019年2月14日—3月12日,从中山站至上海。  相似文献   

2.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青松 《地理研究》1985,4(3):107-108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极区大气作为整个地球大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场结构与变化关系到全球大气系统的运动.为更好地研究南极低空大气风场特性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在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度夏期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将研制的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部署到南极中山站,经过现场安装调试,激光雷达从2020年1月8日正式开展业务化观测.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在此次考察活动中,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后开展的首次南极科考。考察队由256人组成,共执行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建立中国南极泰山站是此次考察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7年1月17日~2月2日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所获28个测站的甲藻样品,分析研究了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经鉴定共有11属47种甲藻,其中以圆甲藻属(Gyrodinium spp.)、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p.)和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 spp.)为主。网样甲藻平均丰度为(6.47×10~3个/m~3;水样甲藻平均丰度达2511.43×10~3个/m~3。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组成具有鲜明的南极海区的地方特点,大部分种是南极地区特有种,适宜在南极高寒海域大量繁殖;部分种为南极沿岸种或南极—亚南极冷水种;还有一部分为南极寒海域冷水种或分布较广的寒温带种;仅个别为广温广布种;南极海域出现的甲藻类分别代表着南极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昆仑站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1980年开展南极考察工作以来,已先后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带分别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座科学考察站,并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对南极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环境乃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仅有的两个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考察站已无法满足我国深入开展对南极考察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9.
苏联第一批学者登上南极冰大陆是在1956年1月5日。同年2月13日筹建第一个南极和平考察站,并在这里开始了系统地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10.
钱嵩林 《极地研究》2000,12(4):290-290
研究陨石 ,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空间技术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尤其采集自南极冰盖的陨石标本 ,由于其处于最少地球污染的环境和低温条件下 ,最能反映地球之外物质的原始状态 ,研究价值更有可贵之处。2 0 0 0年 1 2月 4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中国极地研究所召开了南极陨石研究讨论会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 1 4名陨石、地质等专家出席了会议。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广州新技术研究所的林扬挺研究员介绍了国际南极陨石岩研究现状 ,王道德教授介绍了与国外进行陨石协作研究的情况 ,…  相似文献   

11.
张北辰 《极地研究》2018,30(4):447-449
正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始于2017年11月8日,至2018年4月21日结束,历时165天。本次考察由257名队员组成,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泰国的12名队员,其中科考人员114名。本次考察的航行及调查航行日程如下:2017年11月8日—2018年11月26日,从上海至基督城; 2017年11月26日—2017年11月28日,靠港在基督城;2017年11月28日—2017年12月9日,从基督城至罗斯海;2017  相似文献   

12.
地名信息     
胡锦涛为中国南极昆仑站题名2月11日,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昆仑站题写了站名。正在执行极地考察任务的我国科考队员闻讯后,感到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8,(5):46-46
据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证实,两名研究人员周旭和朱镇熹,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攀上南极大陆之巅“冰穹A点”,这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登临“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他们在该点安装并调试了我国首架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并建立起一座天文自动观测站(PLATO)。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共同参与。目前,两人已随队安全撤离冰穹A,望远镜已可与卫星和地面配合,实现自主工作。在接下来的近百天内,南极将出现极夜现象,长时间夜幕笼罩正是光学观测和图像拍摄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0  相似文献   

15.
2004年3月1-2日,“中日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研讨会”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中日两国长期从事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20余人出席了该研讨会。日本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国立极地研究所的南极考察事业部长等4名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的专家主要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第一次举办关于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17.
张洁  杨滨  张侠 《极地研究》2004,16(2):151-158
本文简述了2003-2004年期间中国第18、19次南极考察和第2次北极考察的数据汇交和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为数据发布基础平台,利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数据库驱动的网站,通过“中国极地数据库网站”和“中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向用户提供公益性的数据共享服务。2003-2004年发布新的数据集406个,新增记录100多万条。  相似文献   

18.
李学东 《极地研究》1992,4(3):52-57
198 9年 2月 1— 1 0日 ,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附近的苔藓小气候进行了初步考察、观测和分析 ,并与长城站相应时间的常规记录进行了比较 ,初步揭示了南极地区苔藓小气候方面值得引起注意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南极晚更新世40,000年B.P.和在20,000年B.P.间曾有两次海侵,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6-35m。在18,000年B.P.全球低海面时,中国南极长城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为一相连大岛,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130m。冰后期南极海面上升,在6,000年B.P.为高海面,当时海面比现在高2m。随后的6,000年以来,南极处于地壳均衡上升阶段,形成海拔20m以下连续发育的海岸阶地。  相似文献   

20.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 ,对近 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在南极地区 ,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 ,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 9月和 2月 ;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 ,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 ,变化也小 ;近 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 ,存在着 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 ,其中有两个区域近 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 ,面积增加 ,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 ,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 2- 3年和 5- 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 冰 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