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筑牢生态本底、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态功能、塑造美丽生态国土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全国各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处于探索和初期规划编制阶段,体系框架和具体思路尚未明确,本文以莒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例,从本底分析、问题识别、目标定位、格局优化、修复分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体系框架,为编制其他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筑牢生态本底、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态功能、塑造美丽生态国土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全国各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处于探索和初期规划编制阶段,体系框架和具体思路尚未明确,本文以莒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例,从本底分析、问题识别、目标定位、格局优化、修复分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体...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是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的优先任务。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河南省各地市已启动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简称“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县级规划编制工作也将有序开展。如何编制好生态修复规划这一新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为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要以维持区域生态保护格局为基础,聚焦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带和重点生态绿心,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山东为例,在生态问题诊断基础上,基于省域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了“两核、三带”的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提出了“六心、六原、多城”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提出了筑牢生态保护基础框架,锚定重点生态绿心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开展平原土地整治修复,差异化推进城镇生态修复,以期为省域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合理布局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研究识别出山东省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对各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主导方向,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邀请规划、林业、地质、海洋等方面专家参加评审。专家组听取了规划编制团队的汇报,经认真问询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规划》目标明确,内容全面,依据充分,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紧密衔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符合《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典型的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稀缺性与国土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严峻的现实迫使日本从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开始,不断丰富和完善森林、海洋、草原等各类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国土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峻的现实迫使日本较早地探索国土空间的宏观调控与管理。19世纪末,日本从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开始,不断丰富和完善森林、海洋、草原等各类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类型、目标、手段、方式等,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形成了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其他各域管制措施和手段密切配合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山东黄河流域生态基础条件、生态本底状况,识别流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生态修复基本思路,构建了“两屏两心多廊”的流域生态修复格局,进行了流域生态修复分区;提出了流域生态修复的具体路径,主要是泰山和徂徕山-莲花山区域、黄河和大汶河生态廊道、黄河三角洲和东平湖湿地的生态修复;为实现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从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修复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0.
桂林漓江流域作为重要的桂北生态屏障,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研究小组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视角,结合漓江流域基础条件,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区、土地综合整治区、自然保护地、地质遗迹资源等不同保护修复区的生态产品供给潜力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漓江流...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引导和刚性管控作用,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工作基点。随着当前“三区三线”的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已进入关键期,经过两轮试划,问题和矛盾也已充分暴露出来。鉴于此,本文以龙口市为例,分析如何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到位、建设总规模超标等问题,总结出县级城市应该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化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生态化土地整治理论的有益探索。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景观要素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逻辑框架,解析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土地整治区及其相关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产生影响,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改变区域景观结构和格局,从而影响土地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以及复垦模式的验证、推广,都需要借助数据库技术对多年研究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本文论述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该研究促进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结合目前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情况,总结出当前土地整理公众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进行公众参与总体框架的设计,包括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公众选择、参与方式、参与的过程设计及其保障措施。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应力求使公众参与机制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城市规划用地的建设活动会引起明显的生态效应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反演了福州市2009年和2013年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结合国务院新近审批通过的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福州市建设活动较明显的5类城市规划用地的22个地块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它们在建设前后所产生的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研究发现,2009-2013年5大类城市规划用地的生态质量均呈下降趋势,RSEI指数总体下降了近12%。其中,尤以工业用地生态退化最为严重,RSEI指数下降了18%。结果表明,植被、水体在建设中被破坏以及建筑不透水面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这些城市规划用地生态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淄博市1981-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该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特征和影响机制。1980年以来淄博市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平稳扩展、加速扩展和快速扩展3个时期。淄博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制度改革、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国家财税、土地等制度改革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8.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基础。该文在介绍莱芜市石棚地区的地质、水文特征的基础上,对损毁山体的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生态、工程措施,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