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南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疑源类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军  T.Servais  燕夔 《地层学杂志》2003,27(4):298-305
对上扬子区 7个剖面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研究表明 ,这些疑源类组合在分异度及属种组成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上扬子区古环境变化的反映。在上扬子区西部 ,近岸碎屑岩相沉积的滇东红石崖组所产疑源类组合分异度低 ,为个体较小、壳饰较简单的分子 ;上扬子区中部 ,以黔北湄潭组为代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沉积中 ,疑源类分异度较高 ,并出现许多个体较大、壳饰较复杂的分子 ;而在上扬子区东部鄂西宜昌大湾组陆棚相灰岩与泥岩中 ,疑源类分异度继续增高 ,其中个体大、具粗大、长而复杂突起的分子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北部井下和地表样品中发现奥陶纪疑源类.根据其纵、横向变化,将其分为5个组合并与华北以往发表的疑源类组合对比.华北出现原产于澳大利亚奥陶系和波罗的海区奥陶系疑源类分子,但迄今在华北未发现奥陶纪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区的标志分子,似乎说明华北奥陶纪疑源类亲缘关系与澳大利亚、波罗的海区较为接近,而不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区.根据目前资料尚难以对华北奥陶纪疑源类的生物区归属作出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古生界疑源类化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浅变质地层,长期以来在缺少大化石依据的前题下,仅依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将其划归二叠系。近年结束的1∶5万区调,在该套地层中发现9属疑源类化石。将该9属疑源类化石与国内外已知时代地层的疑源类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发现的疑源类化石组合显示早寒武世的生物组合面貌,地层时代应厘定为早寒武世。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建立的连续的晚特马豆克期及弗洛期最早期的几丁石、疑源类序列,不但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对于早奥陶世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及生物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学报》1995,69(4):360-371,T002
本文以我国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梅树村阶中发现的具刺疑源类化石为基础,结合最近研究的新资料,通过对具刺疑源类化石组合特征、形态对比、微细结构和演经关系的研究,并与国内外资料广泛为对比。探讨了我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组合特征及生物地展学意义,论证了我国早期具刺疑原类的演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燕夔  李军 《地层学杂志》2005,29(3):i001-i002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相似文献   

7.
青海北祁连区上三叠统实测剖面南营儿组下部的泥质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及分异度尚可的有机壁微体化石,共计孢粉28属35种,疑源类10属12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总组合的58.5%,裸子植物花粉占18.9%,疑源类占22.6%,可称为Aratrisporites-Ovalipollis-Micrhystridium孢粉组合。该组合面貌与国内外不同相区的晚三叠世的孢粉组合特征大体相似,可以对比。该组同时产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 Halle和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Harris等,是一套在海侵的环境中形成的河湖相沉积,当时气候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晚泥盆世孢子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朱怀诚 《地层学杂志》1996,20(4):252-256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艾特沟剖面奇自拉夫组上段产丰富的孢子和疑源类化石,计有孢子21属40种、疑源类5属5种。Retisporalepidophyta和Apiculiretusisporahunanensis等国内外晚泥盆世典型分子在当前组合中出现表明奇自拉夫组上段时代应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海相疑源类的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所认为的奇自拉夫组为陆相沉积的推测。化石保存状况及岩相分析说明奇自拉夫组上段为滨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云南武定下奥陶统红石崖组疑源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联达 《地质论评》1991,37(5):445-455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武定和禄劝交界处,人民桥附近的下奥陶统红石崖组的疑源类(Acritarchs)化石,共发现疑源类23属,40种(包括变种和未定种),其中新种6个。武定下奥陶统红石崖组主要属和种,广泛出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法国和西欧的一些地区早奥陶世Arenigian阶,两者基本上可以比较。根据疑源类的研究表明,武定下奥陶统红石崖组具有地中海疑源类古地理区的许多特征分子,但也兼有波罗的海疑源类古地理区的少数分子,这对于中国奥陶纪疑源类古地理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对疑源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冀六祥 《青海地质》2002,11(1):61-72
青海北祁连区早三叠世中-晚期,孢粉丰富,保存完整,共发现孢子花粉80属129种,疑源类15属20种。孢粉组合是以Aratrisporits-Klans-ipollenites-Micrhystridium广泛出现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为奥伦尼克阶(Olenikian)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早三叠世疑源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根据孢子花粉的研究,首次确定了塔里木盆地钻井中三叠系的存在。在早三叠世孢子花粉组合中共生了以具刺的Veryhachium和Micrhystridium为主的疑源类化石,共有12个属,11个老种和2个新种。该盆地下三叠统过去认为是陆相沉积,而具刺疑源类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具剌疑源类的广泛发现,说明该盆地早三叠世沉积时,距海较近,有海水侵入。  相似文献   

12.
华北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系统采样,利用化学浸泡法,对冀北坳陷凌源地区和宣龙坳陷北京延庆地区的雾迷山组疑源类进行了研究,并划分出四个化石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罗庄组合(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Oscillatoriopsis luozhuangensis)、磨盘峪组合(Stictosphaeridium pectinale-Micrhystridium pallidum)、二十里堡组合(Paleamorpha punctulata-Orygmatosphaeridium rubignosum)和闪坡岭组合(Microconcentrica cymata-Baltisphaeridium cerinum)。通过两个地区疑源类组合特征的对比,认为凌源地区和延庆地区雾迷山组微疑源类化石组合及特征具有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言 新疆莎车地区上白垩统出露完整,为一套海相与泻湖相沉积,含丰富的孢粉及海相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因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孢粉部份另行发表。 近十多年来,国外已广泛用横裂甲藻与疑源类作为划分地层、寻找石油和探讨古地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白垩纪海相横裂甲藻,我国还是首次报道,本文将通过对上白垩统英吉沙群浮游横裂甲藻及疑源类组合的分析,来探讨其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及古生态特点。 文中共鉴定了横裂甲藻42个属、93个种,其中描述了贝个新属、14个新种、1个新变种。疑源类鉴定7个属,6个种。  相似文献   

14.
九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发育了城门山铜矿、武山铜矿、洋鸡山金矿等重要的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区域的城门山和望夫山两个剖面的疑源类化石及碎屑锆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城门山剖面原来被认为是志留纪西坑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化石面貌为新元古代或早寒武世的化石,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工作,推测其时代为早寒武世,该地层与上覆地层泥盆系五通组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望夫山剖面仍旧为正常志留纪西坑组地层,疑源类化石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九瑞西坑组沉积时代应该晚于特列奇阶。九瑞矿集区“扬子抬升”的开始时间应该晚于特列奇阶,结束时间应该晚于中泥盆世早期。  相似文献   

15.
赵林  秦建中 《沉积学报》1995,13(2):105-111
本文对华北和下扬子区两种类型的海陆过渡相地层进行详细的有机岩学工作,研究了泥质岩系中有机显微组合的岩石学特征、有机显微组成特征,表明壳质组是重要的生气母质。根据气源岩中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特征,结合模拟实验结果提出产气指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产气指数判断气源岩的生气潜力,下扬子区泥岩为好的生气源岩,华北地区的泥岩为较好的生气源岩,它们比煤具更大的生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牛坪剖面和新测的晓峰河剖面燧石结核和条带的切片研究,进一步证实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下部和上部分别含有不同的微体化石组合。下组合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主,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magnifica、Leiosphaeridia tenuissi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Tanarium sp.、Tianzhushania fissura、T.spinosa、T.sp.、Unnamed 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long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 kestron、S.robust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Unnamed multicelluar alga A。上组合以出现大量个体介于50~140μm的呈聚集保存的球状膜壳为特征,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tenuissima、Knollisphaeridium maximum、K.sp.、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及Unnamed B、C。本文的两个微体化石组合与Yin等(2011)和Liu等(2013)的组合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赣西北九岭南缘宜丰岩组是江南造山带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本次1∶5万区调工作中,我们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和采样分析工作,在万载—宜丰一带宜丰岩组中发现多种疑源类化石。多个样品中发现国内外寒武纪早期常见疑源类(如Lophosphaeridium、Granomarginata、Skiagia、Dictyotidium、Asteridium和Cymatiosphaera等)。江西九岭宜丰岩组新发现的有机壁微体化石充分表明:至少部分宜丰岩组地层时代应为寒武纪早期。此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可能是在加里东期才真正发生碰撞、拼贴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和谢家湾组疑源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联达 《甘肃地质》1997,6(1):16-24,T002
四川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和谢家湾组疑源类的研究结果为首次报道。该两组疑源类丰富,分异度较高,共发现23属、33种和变种(包括未定种),文中图示16属、25种和变种。疑源类和其它孢型化石证明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甘溪组和谢家湾组属近岸正常浅海环境的沉积。该地区甘溪组和谢家湾组疑源类基本上可与西欧、北美早泥盆世西根阶和艾姆斯阶疑源类比较。对它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地层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古地理、古生态和沉积环境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尹崇玉 《地层学杂志》2001,25(4):253-258
首次报道贵州瓮安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 Papillomembrana compta。对震旦纪陡山沱期已发现的特色硅化或磷酸盐矿化大型具刺疑源类组合及国内外地层对比进行综合评述 ,结合同位素测年、化学地层和其他有关资料综合分析 ,对陡山沱组的年代问题进行探讨。现有研究资料表明 ,陡山沱组含大型具刺疑源类组合的层位应低于俄罗斯北部、澳大利亚、乌克兰、西伯利亚北部及加拿大纽芬兰等地发现多种典型伊迪卡拉期生物群的层位 ,年代应早于以伊迪卡拉期生物群爆发为标志的早期后生动物多样化的时段。  相似文献   

20.
刘鹏举  尹崇玉 《地质学报》2005,79(5):594-594
贵州瓮安磷矿震旦系陡山沱组磷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磷酸盐化疑源类化石,化石个体大,具形态多样的刺饰和多层结构的外壁,与峡东地区同期硅化疑源类组合总体特征相似,可直接对比。本文系统描述了在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新发现的疑源类化石4属4种,其中包含新属2个,新种2个,未定种1个。它们是Bacatisphaera baokangensis Zhou,Brasier et Xue,2001,Taeniosphaera doushantuoensis gen.et sp.nov.、Rugospinasphaera speciosa gen.et sp.nov.和Meghystichosphaeridium sp.。新材料的发现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化石内容,为研究震旦纪陡山沱期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