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宗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山东荣成榴辉岩和石榴石橄榄岩中的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化学组成。利用石榴石成分—成因判别图解并结合矿物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判断荣成榴辉岩和石榴石橄榄岩为地幔来源,部分榴辉岩经历了后期壳内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最后讨论了它们的成因意义和动力学演化。 相似文献
2.
胶东—鲁南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笔者对分布于山东荣成、文登、威海、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和莒南等地的榴辉岩所作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这一巨型榴辉岩带是由两条相互重合的榴辉岩带所构成;一条为高温高压成因的A—B类榴辉岩带;另一条为低温高压成因的C类榴辉岩带。它们形成于早元古代早期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并经受了早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迭加。早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发生向南运动的大陆推覆体构造,使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榴辉岩带在空间上重迭。最后推测这一榴辉岩带的分布代表着我国东部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分界界限。 相似文献
3.
4.
韩宗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根据全球榴辉岩的分布、相关岩石组合、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构造特征,将榴辉岩套分为两种类型:1)高温榴辉岩套(H型),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带下部的高温超高压环境,是陆壳俯冲—推覆构造作用的标志;2)低温榴辉岩套(L型),形成于洋—陆碰撞带下部的低温高压环境,是洋壳俯冲—推覆构造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以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榴辉岩的围岩——套程度不同的糜棱岩化岩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其显微形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石英组构特征及动力学信息,并讨论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和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提出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或沿岸剥蚀物中矿物的分布及再组合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为了确定控制鲁南两城河至白马河沉积物样品中矿物分布及再组合的主要因素,作者对该区109个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指出,在诸多的河流中,白马河和两城河是控制该区沉积物分布的最上要的河流;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是决定该区矿物再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构造期鲁南地区地壳垂向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构造期以来鲁南地区的地层、层状地貌及断陷盆地的演化,并以此分析讨论了本区地壳垂向运动及其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山东荣成沿岸晚第四纪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孔资料表明,山东荣成沿海的第四纪地层中,全新世沙坝─泻湖沉积体系之下,大多埋藏着晚第四纪冲积扇,其中的粗粒沉积层常常是很好的含水层。鉴于沉积构造在钻孔中有时显示的并不明显,本文书以岩性及旋回性、粒度、分选、磨园度、矿物组成以及大型相序等方面讨论和识别埋藏冲积扇沉积物。荣成的埋藏冲积扇形成于晚第四纪低海面时期,分布于沿海丘陵坡麓直到滨海地带。目前,冲积扇的中、上部是淡水补给区,其中部或前缘以隔水层和上覆的海水或沙坝─泻湖体系隔开,使冲积扇中的淡水得以保存。充分认识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标志,对于荣成沿海或与其条件类似的其他沿海地带的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法、经验模型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和数学分析软件对2006年12月908项目冬季航次山东南部海域(36°15′—36°45′N,120°45′—122°00′E)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调查海域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657.43±214.6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47.15±427.6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7624.32±3848.64)μgdwt/(10cm2·a-1);还对N/C、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进行了计算。与2006年8月908项目夏季航次同一海域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线虫丰度冬季明显低于夏季,而生物量和类群多样性与夏季相当。同时,依据丰度指标对山东南部研究海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划分,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1.
据广东三水左田村Ⅱ级河流阶地的样品分析,发现孢子花粉57种(科、属),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占孢粉总数的57.5%,木本植物花粉占35.4%,草本植物花粉占7.1%。样品中还含沟鞭藻和疑源类化石。Ⅱ级河流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是河流作用的结果,但受到海水的影响。大约在距今30—40×104a时,该区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可能因间冰期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沿珠江上溯而使该区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开展了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主要不整合界面及特征识别、年代重新厘定以及油气地质意义分析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6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分别对应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南沙运动、万安运动和广雅运动。其中,T3不整合是后南海扩张期的分界,对应于南沙运动及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扩张终止。Mulu-1井井震对比显示,T3对应于中中新世不整合面(MMU),时代为16 Ma。该界面总体表现为强振幅、下部地层强烈削蚀、界面起伏大,上下地层结构、产状、地震反射特征发生突变,是构造变形前后两大套地层的分界面,对局部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鲁西地区中生代褶皱叠加期次、构造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中生代构造期次主要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两幕褶皱-逆冲推覆作用,印支期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相关褶皱为主,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穹盆构造。鲁西地区这种穹盆构造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地壳变形构造特征的产物。中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拼合构成了最初的东亚大陆,主要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中生代中晚期逐渐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意味着在这期间古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导的汇聚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 相似文献
14.
西沙地块作为南海中散布的微地块之一,迄今尚缺乏有关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岩石学资料或证据。在2012-2013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在西沙岛礁上设计实施了"西科1井"科学钻探,成功钻取了长达1 268.02 m的岩心,并在井深1 257.52 m处钻遇由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利用LA-ICP-MS分析测试技术,对取自岛礁基底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邻区和华南地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代,探讨了与岩浆作用相关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西沙花岗质岩石在岩性上属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南沙地块的花岗质岩石同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下,其岩浆源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幔源组分的影响;西沙岛礁基底花岗质岩石形成年龄在144~158 Ma之间,是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时代上可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进行对比,反映出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诱发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华南大陆和南海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岩石学证据表明,西沙-中沙和南沙地块经历了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的改造,在基底构造上属华南大陆的延伸部分。 相似文献
15.
报道并描述了大别地块东南部几种新的非镁铁质超高压变质岩石,这些岩石的存在为区域规模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