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是我国首条百万伏输电线路工程,该工程部分勘测线路要经过嘉山地震台地电观测区外南侧。利用拟蒙特卡罗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在输电线路两侧由线路工作电流激发的工频电场,将计算结果分别与地电场和地电阻率观测时允许的工频骚扰电场强度进行比较,得到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塔型的交流输电线路在典型工作电流下不影响嘉山地震台地电观测的最小允许距离。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地电场数据实时监视波形软件"的作用和功能,详细说明了该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技巧,以及在嘉山地震台地电场观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陕西地电场观测多次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对干扰影响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陕西5个台的地电场观测均受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干扰源主要来自4条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各台地电场观测受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同,干扰方式有入地电流干扰和线路合成电场干扰2种;讨论了利用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干扰特征来检测地电场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和接线正确性的可行性,提出了判定观测系统故障和地下介质电性参数异常的方法;最后,提出了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和应对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压直流输电是解决长距离输送电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高压直流输电骨架网的建设,在地震地电场观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干扰异常。以关中地区宝鸡、乾陵和周至地电场观测受宝鸡-德阳±500kV直流输电工程影响为例,分析了此类干扰异常的变化形态和特征,并结合高压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对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定量的计算了不同距离、影响区电导率和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等对地电场观测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下,电导率γ取0.01时理论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山西南部临汾、夏县地电场受高压直流输电的影响,分析地电场观测受干扰的变化形态与特征,结合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机理,定量计算分析不同换流站接地极对同一台站的影响,以及同一换流站接地极对不同台站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地电场观测数据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时,地电场会出现畸变,较典型形态为方波与两端尖峰叠加方波形态,不同的高压线路,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电场信号变化特征有很大的不同;(2)当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故障而产生大地回路电流时,它对地电场观测数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同一高压直流输电影响的同一台站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观测数据方向一致,干扰幅度基本一致;(3)当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故障而产生大地回路电流时,不同台站所受干扰随着接地极与台站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同时还受到台站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河西地区瓜州、嘉峪关、高台地电场观测受酒泉一湖南±800 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影响为例,分析了甘肃地电场观测受干扰的异常变化形态和特征,并结合高压直流输电基本原理,对异常机理进行了探讨,定量的计算了不同距离、不同电导率和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等对地电场观测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下,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与入地电流成正比,与地电场观测场地距换流站接地极的距离的平方和影响区域的电导率成反比。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对干扰进行消除,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国越来越多的高压直流线路投入运行,地电场观测数据的质量受到严重干扰。本文从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机理出发,以江苏地区为例,对其5年来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对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结论:①当地电场观测数据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时,地电场观测数据会出现畸变,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平衡电流消失,数据恢复正常;②地电场观测数据产生畸变的方向与观测台站的装置布设方式、接地极相对观测台站的位置有关;③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距离江苏地电台站较远,同一台站同一方向受同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影响的长短极距观测数据变化幅度之比接近1;④不同次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在同一台站出现地磁干扰变化幅度一致时,同一台站的地电场观测变化幅度不一定一致,与台站和接地极之间的地下电性结构的导电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的干扰原理,结合新疆区域多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定量根据不同距离、变化形态、变化幅度、变化方向等特征进行干扰分析.研究乌鲁木齐台、红浅观测点和温泉老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受到昌宣线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异常变化形态和特征,为新疆区域地电场正确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提供参考.同时实验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对地电场受扰...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其形成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对电场观测设备产生持续影响,并可能对埋地设备产生影响。基于入地电流对金属设施的面腐蚀量公式,对上海区域3个地电场台站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确定接地极放电电流(高压直流接地极放电信号)在地电场观测信号中的特征和强度,计算多个距离范围内特定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对金属设施的腐蚀量,结合目前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放电时间和接地极与设施的距离,认为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对固定台站埋地设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特定观测时,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会对埋地设备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榆树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的运行状况,从数据完整率、静日、扰日变化形态以及相关系数、差值等方面对观测系统运行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树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记录到震前地电场异常变化,可以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异常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电场观测是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其观测物理量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通过对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中常出现的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雷电干扰、降雨影响、电极极化、磁暴干扰等5种干扰和典型变化形态进行识别分析,可有效剔除干扰,从而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观测场地大致相同的其他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波  谭大诚  罗娜  尹小兵  吴鹤帅 《地震》2020,40(1):140-150
在分析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观测产生干扰原因的基础上, 应用大柏舍台近年来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地电场数据分析受高压直流干扰时的地电场变化、 入地电流、 换流站接地极与台址关系, 计算了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时台址岩体裂隙优势方位。 结果表明: 地电场变化形态仅在高压输电入地电流开始注入和停止注入时产生大幅度的跃变; 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时电场强度与入地电流大小成正比, 与台址到换流站接地极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应用地电场潮汐变化前10阶谐波振幅计算台址岩体裂隙优势方位的方法有甄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邮地震台地电观测区2 km附近工厂漏电对地电场排查和测试分析,并对干扰机理及判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理论计算得到干扰源大致位置后,利用架设临时观测点测试的方法,可测算相对准确的干扰源位置.  相似文献   

14.
介绍山东地区地电场观测的基本情况,选取2007~2015年的观测数据,对地电场观测干扰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日常观测中主要受到电极老化、外线路接触不良、雷电、降雨、高压直流输电、与地电阻率同台观测、游散电流等干扰。针对各类干扰机理提出应对措施,为地电场观测识别干扰及应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处理系统针对传统的“L”型地电场布极方式而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不能对南京地震台地电场数据有效处理,考虑到地电场的矢量特性,南京地震台取消斜道观测,布设同方向3个测道的多极距地电场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地电场数据观测干扰排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洛阳地震台地电数字化观测资料为基础,阐述了地电场数据测量原理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并通过对地电暴、避雷装置和电极故障3个地电场数据异常案例研究分析,得出当出现故障时应该遵循“替换法”和“逐步逼近法”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以崇明地震台地电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法与思路,该研究结果对提高观测资料的内在质量和正确识别各类信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对江苏省4个地电场台站2015—2019年地电场观测数据受全国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分析锡泰线、晋南线、锦苏线和昌宣线等几条线路对其影响特点及数据干扰幅度,得到以下结论:(1)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对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干扰是一个远场干扰源,表现为受同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时,同一台站同一方向的长短极距观测数据变化幅度之比接近1。(2)各台站受高压直流线路干扰产生的数据变化形态、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不尽相同,这与台站位置、高压线路换流站位置、接地极相对位置以及地下传播介质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地电场观测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干扰判别提供参考,服务于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背景场探测项目要求及全国地电台站规划,在肥乡地震台新建大地电场观测项目,对该台进行了非工频干扰测试、工频干扰测试和电测深测试,结果显示,该台具备新建地电场观测项目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应用时间序列的时频域分析方法处理了瓜州台两种地电场仪器型号的长程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台地电场观测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结果如下:(1)同方向长短极距测道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R基本上均优于0.9,差值D优于1 mV/km,表明该台长短极距测道观测的地电场变化高度吻合;(2)计算了2015年2月和2019年2月两种仪器观测的地电场最大日变化幅度A,不同仪器之间不同时段的长、短极距测道A的比值接近1;(3)2014—2016年该台SN向、EW向观测数据的FFT频谱均显示12 h、8 h、24 h的优势周期,与中国大陆地电场日变化的优势周期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瓜州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可靠准确,能满足对地震预测和地球电磁场监测及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