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之声     
读者之声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高中学生,我知道了贵刊的名字后,抱着一种好奇心理订了94年《天文爱好者》。没想到,读了贵刊之后,我竟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了一名天文爱好者。通过阅读94年贵刊的内容,我觉得贵刊办得很好,很实在;科学...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农历乙酉年,在一年的节气中没有“立春”。我国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春季是一年伊始的第一个季节,立春也就成了一年开始的第一个节气,所以立春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迷信的人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看成是不祥的年头,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也就罢了,然而。最近听说在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仍有不少人对此诚惶诚恐。甚至一些有相当文化水准的人也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怕流年不利系个红腰带驱邪,把计划的婚期或生育的时间提前或推迟,等等,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这一方面说明迷信思想社会影响之深,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认识到  相似文献   

3.
看到彩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使我非常的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自1982年我离开《天文爱好者》编辑部,20多年后看到它新的靓丽容貌与当年那份记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欣喜的是进入2006年的《天文爱好者》,它已经有了300期的"月龄"可庆可贺。惊讶和欣喜的感觉让我回忆让我感慨。我曾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了7个年头,因此它在我工作的生命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业,这是1975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工作,也是其后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刚到北京天文馆不久,我就被分配到《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几位天文科普的老前辈都在那里,李元、卞德培、伊世同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的工作主要是由师从伊世同先生学画星图开始的,后来也跟着卞德培、李元老师学习写科普文章、做编务工作。作为曾经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文科学  相似文献   

4.
每到年终岁尾,美国《科学》杂志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年度科学突破”,其中包括一个最大的突破和九个重要的突破。2008年的十大突破在12月中旬又如期而至。看完了这“十大”的内容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陌生。  相似文献   

5.
本期杂志的主题是加贺谷先生和他的《银河铁道之夜》,其唯美的画风令人震撼而沉醉。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给大家介绍一部具有很强天文背景的动画电影——《泰坦新纪元》。这部影片是好莱坞制作的,运用了当时(2000年)最先进的CG动画(即电脑动画,一般也指3D电脑动画)技术,并与传统2D平面动画相结合,给面众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太空世界。将它放在这里介绍,算是给大家看看有别于加贺谷先生的另一种更偏欧美的画风吧!另外,这部电影在国内一般被译为《冰冻星球》,我为什么要重新翻译一个名字呢?这将在后面详谈。  相似文献   

6.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从北极圈内归来已经一年了。当时的情景无论巨细,仍历历在目。 说起来挺遗憾,在国内向北走,最远我也只到过兴隆——北京天文台的观测站。2001年8月初,我参加国际《微陨星体2001年讨论会》,向北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走进了北极圈。会议在瑞典的基律纳市举行,由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主办。基律纳是瑞典北方的最大城市,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双脉冲星系统的发现被世界著名期刊《科学》评为2004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这是由澳大利亚帕克斯(Parkes)的64米射电望远镜观测发现的,Lyne教授等发表在2004年1月《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公布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找到了一个罕见的检验广义相对论理论和进行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天体系统,开创了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追着太阳跑     
自从上小学后,我一直喜欢历史、考古、古生物及地理,而2009年寒假去北京天文馆的一次参观又勾起了我对天文奥秘的兴趣。爸爸为了鼓励我,不仅买了许多诸如《星空》、《剑桥天文爱好者指南》、《恒星与行星》、《日全食》等书籍,指导我在网上查询天文知识,还带着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望远镜。镜头是买的,镜筒使用塑料水管做成。整个望远镜可以随意组装拆卸。这使我明白了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全家还多次到十三陵神路观星,让我认识了许多星座。  相似文献   

9.
《宇宙博物馆》卞德培李元主编16开423页624千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定价120元这是由著名科普作家卞德培和李元主编的、大部头的、百科式天文科普图书。书如其名,这是一座宇宙博物馆,科学的展馆设计、丰富的展品、形象活泼的表现手法,让人看了爱不释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宇宙博物馆》,去领路宇宙的奥秘。迈入《宇宙博物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序言厅《太空漫游馆》。这是李元先生为我们专门设计的,他请青年画家喻京川为本书创作33幅可与世界一流同类作品相媲美的宇宙画,并为每幅作品配上了象散文诗般的文字解说,看了…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一个花甲子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少年天文爱好者的时候,每年的岁末总要从当时《科学大众》杂志里的“大众天文”专栏里(《天文爱好者》的创刊是后来的事),去找到来年关于行星动态和日月食的天象预报,以便进行观测。作为天文爱好者,在认识并且熟悉了一批主要星座以后,对星空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会转移到行星在黄道星座之间的运行动态上来,因为它  相似文献   

11.
两小儿辨日     
“辩日”出自列子《汤问》篇。话说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然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相似文献   

12.
我成为一名天文工作者完全是出自偶然。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已年近古稀,但是还称不上老知识分子。因为根据目前流行的定义,老知识分子是指解放前就已经开始工作,解放后经历了一系列被改造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像孙行者一样,经历种种磨难,改造得几乎走了人形,也总难修成正果。后来,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虽然没有老知识分子那么丰富的经历,但种种感受也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相信从“女生”时代走过来的“白骨精”大都曾钟情于《飘》。十几年前,《飘》是我“逃避”一板一眼无味课堂的一方净土;如今,《Gone with the wind》是摆在我床头的“红宝书”。但当我第三次尝试追逐《飘》的步伐时,心动的已不再是郝思嘉和白瑞德。能够恬静地敞开博大的胸怀,给思嘉一份无忧无虑的“陶乐”成为我心之所系。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我去云南,参加了《天文爱好者》星空大会。作为一个钟爱星空近十年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信徒般笃诚的追星之旅,洗心之旅。海拔三千二百米高美古的那个璀璨银河夜让我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观看哈雷彗星追记1985年10月28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过去快十年了,但那天晚上的一切,我还记忆犹新。那年暑假参加省天文夏令营时,我就得知了一些关于哈雷彗星的信息,得以及时汇款邮购了《哈雷彗星观测手册》;开学后,我又作了一...  相似文献   

16.
今天所说的“星座占卜”,是西方占星术的一种简化形式。占星术反映的一种幼摧的世界观,是从远古到17世纪科学革命以前的观念。科学进展和社会科学研究早已否定了占星术所依赖的基础,但在大众层面上,这种迷信依然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7.
在折射望远镜发展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往事值得一提:世界上几台最大和最著名的折射望远镜,大多出自一位名叫阿尔万·克拉克的美国肖像画家之手。如:曾发现天狼伴星的芝加哥大学天文台的47厘米折射物镜;曾发现火卫一、火卫二的美国海军天文台的66厘米折射物镜;沙俄时代普尔柯夫天文台的76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情缘     
我与《天文爱好者》相知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建筑工人,当时家里订了三种杂志,《无线电》、《科学普及》和《地理知识》,其中第一种我是从来不看的,另两种会翻翻,闲来无事时,会把看来的天上地下的故事讲给师傅们听。记得那时不少工人师傅都喜欢听我神侃。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选的就是地理专业,但没想到的是,从此我与天文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大学里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基础天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识《天文爱好者》。大学毕业后,我在学校里教书,课余时间,带着一些爱好天文的学生做观测活动,自然就订起了《天文爱好者》,而且这本杂志成了我最完整的"收藏"。20多年来,几次搬家,调动工作,家中的藏书一再精简,但《天文爱好者》一本也没舍得扔。 20多年来,《天文爱好名》已经不仅是我与人神侃的材料,她还带我步入了业余天文爱好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2002年5月19日上午,“戴文赛教授铜像揭幕式”在南京大学天文系举行,77岁的戴师母刘圣梅老师亲临会场并讲话。 六七年前,刘老师曾函嘱写点回忆戴先生的文字,一则寄托对先师的思念,二则也为写一部较完整的《戴文赛传》多积累一些素材。 这确是我的心愿。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夙愿却未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普及太重要了,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普及太重要了,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卞毓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先生的这篇文章,谈的是科学普及的功能,兼谈普及天文知识之必要性与可行性。该文原载《科学》第45卷第2期(1993年),题为《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其主要部分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