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次受宠 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有多颗太阳观测天文卫星升空,以便深入研究和了解太阳。这不仅对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为有效防护太阳的危害提供可靠的依据。世界上第一颗天文卫星——“太阳辐射监测卫星”就是用于探测太阳的紫外辐射和X射线。  相似文献   

2.
空间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了全波段天文学的到来。其中,近紫外和远紫外的空间观测出现很早,但极紫外天文的出场却晚了许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困难,同时也出于天文学家对极紫外天文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紫外波段的天文研究异常活跃,一大批相关卫星被送上了太空(见上期介绍)。1978年,“国际紫外探测者”(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简称IUE,图1)的成功发射把这一时期的空间观测推上了顶点。  相似文献   

4.
纵观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尽管各个国家的近紫外、远紫外空间望远镜有很多。但极紫外天文观测相对匮乏。在整个二十世纪,除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极紫外探测者EUVE,就只剩下了几个机载天文台:如美国、意大利合作的UVSTAR(Ultraviolet Spectrogragh Telescope For Astronom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5.
星际航行时代的来临,使天文科学正经历着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太阳物理所受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专书和调研报告,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成就.一、绪论1.空间太阳观测的意义(1)高空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地球大气的桎梏,免除臭氧、水蒸汽等对天体紫外和红外辐射的吸收,扩展观测波段.一般可认为在200  相似文献   

6.
“国际紫外探测者”(IUE)把七十年代的紫外观测推上了顶峰。也许是IUE太过成功。导致八十年代该领域的航天活动相对沉寂。这十年里,唯一一颗成功的紫外卫星是苏联和法国合作的“天文1号”(Astron-1)。该卫星于1983年3月23日发射,工作到1989年夏天。其主要仪器是一架80厘米口径的紫外望远镜,同时兼顾X射线观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机载天文台开启了新的紫外观测纪元。  相似文献   

7.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天文软件种类繁多,内容几乎涉及了天文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天文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Skymap、Starry Night、RegiStar等各种天文软件的普及,天文爱好者在实际观测中越来越需要依赖于天文软件进行辅助观测,这些软件的使用对天文爱好者的各种实际观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掩星观测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掩星软件OCCULT(或其它掩星辅助类软件,以后会逐步介绍)进行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9.
宇宙信息     
美国宇航局新近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发回的首批图像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观测能力,它将会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太阳的动力学过程。这些图像显示了太阳表面活动和物质从太阳黑子流出的惊人细节,同时它还在超紫外波段上对太阳耀斑进行了高分辨率测量。  相似文献   

10.
寻常看不见偶而露尊容──水星观测记孙寿甡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离太阳平均只有五千多万公里。遥远的冥王星因其远而不易观测,水星却因其近而难见尊容。传说,日心说的创始人、天文大师哥白尼因未见过水星而遗憾终生,因此观测水星成为天文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一...  相似文献   

11.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们简要概述了紫外波段的天文卫星。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介绍可见光波段的空间天文设备。可见光波段也就是人眼看到的电磁波谱范围,由于地球大气在这一波段的透明度很高。所以从天文学诞生开始,人类都是通过眼睛、或是地面上的可见光天文设备直接进行星空观测的,这也是可见光波段天文卫p星的发展滞后于其他波段卫星的原因。人类在可见光波段的第一个天文卫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才上天,这就是欧洲的“依巴谷”卫星。  相似文献   

12.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昆明的太阳天文有较长的历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40年代,当时的国立天文研究所在凤凰山上曾用海尔分光镜进行过太阳单色光目视观测,也作过太阳黑子观测。还从昆明派出过远征队到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总的来说,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个阶段没有取得很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研究的新发现和成果。综合介绍了太阳、三大行星(地球、木星和土星)以及银河系的空间超长波观测方法和观测得到的物理特征,比较了三大行星千米波辐射的异同,讨论了当前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夏寒 《天文爱好者》2013,(11):56-57
太阳震荡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雷顿(Robert Lelghton)等人观测发现的。罗伯特·雷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他一生成绩卓著,在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太阳物理、行星物理、红外天文和毫米亚毫米波天文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太阳物理、行星物理、  相似文献   

16.
经过全国太阳射电天文工作者的协力筹备,1985年4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太阳射电天文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天文台、站,各大学天文专业的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出学术报告共21篇,会议就22周太阳活动峰年射电观测和1987年9月23日在国内开展日环食射电联合观测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论证,得出了一致同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6月中下旬,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短的时期。今年6月22日是夏至节气,以北纬40°地区为例,当天天文昏影终到次日天文晨光始的间隔只有不到4小时50分钟。黑夜短暂会使我们可用于天文观测的时间缩短。但在夏至前后,午夜时分太阳也会在地平线下不太低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把“太阳当作一颗恒星”研究的天文意义,基本的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在云南天文台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云台射电室的前身是新技术室里的一个小组,1972年开始活动,最初只有2—3人。1975年自行研制成功一台3.2厘米波长的场强仪,在选择太阳射电观测站址和培训技术队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年安装了波长3.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北台研制),开始了太阳射电试观测。1978年经上级决定成立射电天文研究室,同年按照全国天文规划的建议把陕台的太阳射电工作合并到云台,陕台的二台太阳射电望远镜运来云台,其中一台波长8.2厘米的太阳射电望远镜重新安装调试后投入常规观测,直到今日。1979年的电室开始进行声光型太阳射电频谱仪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声光实验装置和宽频  相似文献   

20.
1998年5月初,出现负星等大彗星的新闻轰动了天文界,这颗彗星是由太阳观测卫星SOHO用日冕仪对太阳进行例行观测时于5月3日偶然发现的,被命名为C/1998J1(SOHO)彗星。太阳观测卫星SOHO是欧洲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的项目,SOHO是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