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文爱好者》2008,(6):40-41
科学家们正关注地球附近的“拉格朗日点”,所谓拉格朗日点,即一个小质量物体与两个大质量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的某些空间点,在那里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导出,1906年人们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即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日点上。  相似文献   

2.
短问题 1.拉格朗日点 小物体在只受引力作用下绕两个大质量物体作圆周运动的过程中,轨道系统中会包含五个拉格朗日点。例如人造卫星相对地球和月亮运动,或者卫星相对地球和太阳运动。  相似文献   

3.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物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四大预言之一。除了PSR1 91 3 + 1 6引力辐射阻尼的观测提供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外 ,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在实验室中确证引力波的存在。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波 ,而宇宙中存在大量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 ,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引力波 ,天体引力波源自然成为现阶段科学家研究引力波的首选。本文介绍广义相对论框架下预言的引力波性质 ,引力波探测的理论依据 ,共振型棒式天线和激光干涉仪两大类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引力波探测实验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科学家采取的对策 ,以及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类天体引力波源。最后介绍了正在计划中的几个引力波探测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4.
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物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四大预言之一。除了PSR1913+16引力辐射阻尼的观测提供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外,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在实验室中确证引力波的存在。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而宇宙中存在大量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引力波,天体引力波源自然成为现阶段科学家研究引力波的首选。本文介绍广义相对论框架下预言的引力波性质,引力波探测的理论依据,共振型棒式天线和激光干涉仪两大类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引力波探测实验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科学家采取的对策,以及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类天体引力波源。最后介绍了正在计划中的几个引力波探测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5.
往前一个系列中向大家介绍了梅西叶天体星表,对于星表中深空天体的观测价值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了。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份星表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之前介绍过,梅西叶编纂星表的目的是为了避兔这些云雾状的天体千扰他的寻彗工作,并不是因为对深空天体怀有兴趣。这就导致不少明亮的深空天体没有被编入梅西叶星表,比如著名的毕星团和英仙座双星团。此外,梅西叶在北半球观测,因此星表中的天体主委集中在北天,南天的天体非常少,这对南半球乃至北半球低纬度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有一份深空天体墨表就是为了弥补梅西叶星表这两个缺陷而编纂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科德韦尔深空天体墨表。  相似文献   

6.
第1颗地球特洛伊天体2010 TK7的发现暗示了可能存在大量未发现的地球特洛伊天体.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并结合频谱分析方法,在初始轨道根数(a,i)平面上,给出了日地系L_4拉格朗日点附近特洛伊天体的稳定分布区域.得到的地球特洛伊天体稳定区域相对前人的结果偏小,完全排除了初始轨道倾角超过37o的稳定区域.细致分析了该稳定区域分布图中的精细结构,发现多种长期共振包括近日点进动ν_2-ν_8长期共振均对地球特洛伊天体的稳定性区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少数轨道还受升交点共振ν_(14)的影响,导致轨道倾角的激发.在(a,i)平面的不同位置处,不同共振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广义相对论的1PN近似方法在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有必要在1PN框架中严格而细致地重新审查天文常数系统。在相对论框架里,太阳系天体的质量应当定义为BD质量,它们的相对变化不超过10^-19,可视为守恒量;引力势满足的方程不再是Poisson方程而与坐标规范的选择有关,引力势也不再能用传统的球谐函数展开。应当选定一种规范,并且以BD多极矩作为天文常数。黄赤交  相似文献   

8.
暗夜环境 深空天体大多数亮度不高,且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层次,如果天空背景中存在着浓重的人工光源,那么细节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深空摄影需要一个光污染弱、晴朗且高透明度、低湿度、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地点,对绝大多数天文摄影的朋友来说,这却是个奢求。  相似文献   

9.
初步建立了嫦娥四号中继星的晕轨道(Halo轨道)数值模型,将其应用于空间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干涉测量仿真,以地月拉格朗日平动点L2区域的Halo轨道为基础,以发布的嫦娥四号中继星理论轨道为参考,校准和调整模型参数,通过时间和空间参考系统的变换,把轨道数据转换到L2点旋转坐标系.然后对比Halo轨道模型与理论轨道数据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透镜是折射式光学望远镜中的重要部件。凸透镜可以使入射的平行光线偏折,并会聚到焦点上,这些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然而,说起引力透镜,人们就不那么熟悉了。引力透镜不是指光学望远镜的镜头,而是指宇宙空间中某些质量特别大的天体,它们会起到像玻璃透镜一样使光线偏折的作用。假如在一个遥远天体和地球之间存在一个大质量的天体,遮住了遥远的天体,那么,我们是否就看不见那个遥远的天体了呢?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看不到遥远天体,却能看见遥远天体的多姿多彩的虚像,有的是两个虚像,有的是4个虚像,还有的是扭曲变形成为弧状甚至是  相似文献   

11.
Trimb  V 《天文学进展》1995,13(4):343-358
至少从托勒玫时代以来,天体的计数已成为天文学的一部分。光度函数是作为某一波段的光度或亮度的函数的特定种类的天体数目。而视亮度的相应概念通常叫作计数。虽有然点夸张,但这些工具仍是检验天体物理假设和检验天体物理新概念的强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按照计划,2009年初欧洲的“赫歇尔”和“普朗克”天文卫星将一起升空,发射到第二拉格朗日点(L2)。这一位置距离地球150万千米,可以提供理想的温度和操作环境,能够与地球保持稳定的无线电通信,并保证观测时间的不间断,是国际天文观测计划选定的最佳位置。它可观察人类以前从未知晓并只有通过远红外光谱才能观测到的宇宙物质,对红外空间天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介绍紫金山天文台120cm近地天体望远镜选址情况,给出了选址点的夜天光亮度和大气视宁度,风向,风速,温度,液温差和相对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观测结果,结果表明:盱眙跑马山的天文气候条件满足120cm近地天体望远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夜空中除了繁星,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无数神秘的粒子正以接近光的速度在广袠的宇宙中飞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些神秘的粒子就是宇宙线。自发现它们之曰起,科学家对宇宙线的研究一直推动着天体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发展,丰富着人类对宇宙中天体演化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宇宙线给人们带来了太阳系以外的物质样本,携带着其产生地"源"天体及其经过的空间环境,乃至天体演化及宇宙早期的奧秘,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110个梅西叶天体,是天文爱好者最乐于观测的深空天体目标。你可能观测过其中的一部分天体,但你有没有想过进行这样一个挑战:在一晚上的时闻里,观测尽量多的、甚至全部的梅西叶天体?这项观测运动,称之为梅西叶天体马拉松(下文简称“梅马”)。  相似文献   

16.
山风 《天文爱好者》2009,(10):56-59
从天文风景摄影开始 初学天文摄影,你不要去想马上就拍到多么精美的天体照片,这是不现实的。你也不要担心需要购买昂贵的天文望远镜或者其他装备,这暂时还用不着。我认为,最初步、最易上手的天文摄影门类是天文风景摄影。它不需要你有任何专业的装备,哪怕是一台最普通的相机都能拍摄许多题材的天文风景。而如果你的器材再稍微专业一点,那你将获得令人惊讶的漂亮天文照片。  相似文献   

17.
《天文爱好者》2013,(11):76-77
爱好者观测 今天介绍的几个天体是梅西叶天体马拉松中最后几个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对梅西叶天体的介绍将告一段落了。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物理学和天文学角度引申出天体物理学科, 特别关注万有引力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无论在综合性大学亦或理工科院校, 天文教育均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而天体物理则是天文学的主要内涵. 介绍了作者讲授``天体物理''课程的相关信息以及个人认识. 最后, 以大气簇射mu子产生、啾质量、宇宙加速膨胀等教学案例结束, 侧面诠释了作者的``天体物理''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多远算远?如何知道何时会到达? 这不是谜语,是天文学家必须面对的终极前线。科学家正站在能看到宇宙边缘处恒星和星系的门口。但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更确切的是:多年轻算年轻?你怎么知道看到的天体就是宇宙中的第一代天体。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因为看得越远,我们就越深入过去。  相似文献   

20.
天文观测攻略系列之九:常见星图使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一年的讲述,相信许多初学者已经认识了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并且开始使用望远镜进一步探索星空中隐藏在肉眼视线之外的更有趣的天体了。何谓“更有趣的天体”呢?就是星云、星团和星系,它们通称为“深空天体”。恒星由于离我们极其遥远,看上去只是一个点光源,即使用极大的望远镜去看也只是一个点,因此对于普通业余观测而言没什么意思。而深空天体则不然,由于它们本身的个头非常巨大,虽然离得同样极其遥远,我们看上去也是有视面的、能看出形状和细节的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