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发表的是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进行发射线星系物端棱镜巡天结果的第四篇文章。文中的表1包括100个发射线天体,其中的96个是发射线星系;其余的对象有3个行星状星云,1个发射线星。在这些发射线星系中,属于s,sd型的有69个,d,ds型的有27个,分别占72%和28%。除了4个已知的Seyfert星系之外,至少还有5个也可能是Seyfert星系。这些发射线天体中的23个是IRAS源,它们都与具有强发射的现象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获得完备的样本一直是类星体统计分析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类星体巡天选择候选体的方法主要有射电波段筛选、色指数筛选、无缝光谱筛选、X射线波段筛选、对红外源或变源进行筛选和零自行的方法。单独运用任一方法都有选择效应,采用多波段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样本的完备性。阐述了使用多波段方法选择活动星系核样本的研究现状,提出多波段类星体巡天方法和选源判据,给出ROSAT巡天中F.1002,F.Coma,F.836和F.Leo 4个天区以及空源的15年来X射线选活动星系核的选源和光学新证认的AGN结果,表明多波段类星体巡天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观测效率。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主席的诗一贯很有气势,第一句,“日行八万里”,很普通的一个地球自转现象经这么一说,就显得惊天动地。但第二句就有问题了,在汉语中,千、万这样的数字常用来虚指数量极多,可能在主席的眼里,一千河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了,像银河这样巨大的恒星系统,其尺度已经很难让人想象了,更何况是“一千”河。 相似文献
6.
本利用Edinburgh/Durham南天星系表的资料,以及UKST巡天第349号天区R片星像的COSMOS机扫描参数,对4个星系团内不同颜色成员星系的分布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团的内区,蓝星系在成员星系总数中所占的比例fb小于团的外围部分;在场区中,fb之值大于团区的相应值。末简单讨论了fb的某些特征的可能含义。 相似文献
7.
8.
10.
11.
基于N体数值模拟技术,给出在各种宇宙学模型框架下,产生LAMOST红移巡天的模拟样本的方法,在模拟样本构造中,采用双参数的Lagrange偏袒模型,并结合LAMOST的设计,考虑了径向选择效应及巡天几何的限制;同时还根据星系形态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对模拟样本的星系形态进行分类。选择APM的亮星系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通过计算其角相关函数和模型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包括所有形态的星系样本,模拟样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称为本星系群的星系部落中的第二大成员。这个星系部落中最大的星系就是我们熟知的旋涡星系—仙女座大星云,M31(或称NGC224),一般认为,它至少被四个“早型星系”所环绕:M32(或称NGC221)、H110(或称NGC205)、NGC185和NGC147①,以及一些没有NGC编号(因为它们的发现时间相对比较靠后)的更小的卫星星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星系有偏袒形成的冷暗物质模型框架下,假定星系都在红移~5时形成,研究了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形成对星系演化的影响。由示冷暗物质模型中各种不同尺度扰动的幅度相近,星系群和星系团的维里化与星系的维里化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星系群或星系团的维里化过程中获得巨大维里速度的星系仍然富有气体,因此,当它们因为频繁的互相碰撞,或者因为进入星系团中心区的稠密星系际介质受到巨大冲压,或者是被附近射电星系的喷流所产生的高压茧状体所包容,都可能激发活动性,造成恒星的爆发性形成.高红移星系团中观测到的B-O效应和高红移射电星系的光学像与射电喷流同轴向现象都可以据此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角度出发,对星系结构和动力学进行的粗略的评述,内容包括:(1)初步描述了星系中各主要成分的物理特征(空间分布,运行学和化学)及其形成和演化,(2)Damped Lyman-alpha systems(DLAs)是本地星系的化石,对其进行观测研究是HST的主要任务之一,对DLAs宽的谱线轮廓的物理机制和其恒星形成,化学演化进行了讨论,(3)目前已证明Lyman Break方法是发现高红移高恒星形成星系的有效手段,讨论了Lyman Break Galaxies的动力学过程和恒星形象,(4)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的Scaling Law是星系形成和演化所必须解释的问题,对近期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了介绍,(5)整体超星的反馈作用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评述了该物理过程对星系演化的影响;(6)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各种物体对河外背景辐射的贡献已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讨论了宇宙整体的星形成历史和化学演化,(7)银河系是进行星系形成和演化研究的归算零点,介绍了银河系的结构,动力学及演化。 相似文献
15.
纷乱的气流和庞杂的星际尘埃,以及恒星形成时的猛烈星风,宇宙中所有最纷繁的元素仿佛都被凝聚于大质量恒星的“育婴室”,所以我们才能欣赏到像猎户座大星云和船底星云那样极尽奢华而又震撼人心的宇宙风景。但同时,混乱而繁杂的环境对天文学家们研究这些大个子恒星的身世之谜平添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6.
该文简述了巡天观测和星表编制的历史和意义.介绍了天体测量星表与巡天观测的最新进展,如位置星表URAT、Pan-STARSS、LSST;自行星表LSPM、PM2000、BDKP;视差星表USNO,CTOPI、L和T型星的视差测定等.简略介绍了天体物理星表,其中包括测光星表GCPD、UBV、GSPC;光谱星表MSS、BDSS,SDSS和视向速度星表GCRV、CORALIE、RAVE.特别描述了恒星名至今仍在使用的20世纪初编制的Durchmusterung、Lowell、HenryDraper星表.描述了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联合星表编制的发展,如SKYMAP、距离太阳10 pc内的近距星表RECONS、描述了局部天区的HDF、双星星表等.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波段的巡天观测,如射电的NVSS、FIRST;近红外的IRAS PSC和FSS;X波段的WGCAT星表等.最后,对今后开展巡天观测和编制星表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1781年3月,查尔斯·梅西叶和皮埃尔·梅尚出版了梅西叶星表。星表共有103个天体,其中约四分之三由梅西叶发现,约四分之一由梅尚发现。当时可能为了赶出版时间,梅尚最新发现的天体中,M102和M103还没有来得及核对坐标就被编进了星表中,而另外还有四个天体却遗憾地错过了。进入20世纪,人们在重新翻阅梅尚的观测手稿及梅西叶星表副本时发现了梅尚对这四个天体的注释,之后才将它们加入到梅西叶星表中,其中就包括M106。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尽可能多的样本进行尽可能多的观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统计规律。不夸张地说,天文学的发展史实际就是一部巡天史。所谓“巡天”,就是对特定的目标天区或全部可见天区进行有目的的仔细巡查。这个看上去笨拙朴素的方法,恰恰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最佳途径。从第谷的肉眼观天到赫歇尔开创恒星天文学,从皮亚齐发现第一颖小行星到汤博邂逅冥王星,从声名赫赫的SDSS(斯隆数字巡天)到正在实施的“盖娅”(Gaia)计划,尽管目标大小不同、手段有高下有别,但是这些名留青史的天文学家和项目组付出了巨大艰辛所做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就是翻来覆去地一遍遍对宇宙进行各种普查,而我们今天获得的几乎所有天文知识也正来源于这样的普查。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N体模拟、射电辐射、红外辐射以及统计比较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棒在星系恒星形成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在这一问题研究中出现的互相予盾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