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兴兰  华爱军等 《地震》1995,(2):182-186
本文利用1970-1992年山东及邻区11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同时对前兆震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时间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的成功率、虚报率、漏报率进行了贝叶斯估计。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云南地区近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从64个前兆台站168个观测 ,优选出了2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时、空、强“预测的骨干前兆指标群。  相似文献   

4.
焦明若  张国民 《地震》1998,18(2):112-118
针对前兆复杂性的种种表现,作从震源、构造应力场、断裂力学、前兆监测等方面探讨了前兆复杂性产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前兆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与共性一起构成前兆的二重性,因此在研究前兆时,既要研究共性,也要研究复杂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或认识前兆。同时从复杂性中再寻求普遍性,进一步完善孕震理论和开发新的分析预报方法;造成前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孕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孕震环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北京磁测预报地震是以压磁理论与感应磁效应为物理基础的,应用差值比较、图象演变、快谱幅比、统计参量等方法,分析地磁资料,研究震磁前兆信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1992 ̄1997年期间书面的预报意见为依据,分析了地震预报效能,结果表明,北京磁测的地震监测预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今后应当加强震磁前兆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震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地区地磁观测网由16条测线、150个测点与16个临时台组成,取得了大量的准确可靠资料。应用这些资料,消除了地磁正常变化背景,分析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并且讨论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桂铭  刘文锋 《中国地震》2013,29(4):528-536
对国内外45 例地震预测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进行查证与整理,总结、分析了震例中采用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短临前兆异常以及预报结果。研究表明,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均明确预测的概率较低,且仅为三要素的粗略预测,准确预测地震目前尚难做到。中国在地震预测过程中更注重对短临前兆异常的观测,在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地下水化学组分、地下水状态、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应变、电磁波异常、前震平静等前兆预测方法中,根据震前小震活动异常作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国外震例大多是对地震进行中长期预测,在中长期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以“防”为主的防震减灾策略,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比中国丰富。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江蓉  贺传富 《地震》2000,20(2):77-82
利用模糊数学中异常从属函数方法对1990~1997年华东地区16种前兆观测方法,近5万组数据的综合前兆场进行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从属函数u对发生在华东地区的Ms≤5.0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作为中期、中短期预报的综合指标,对地震三要素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矿震及其前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车用太  宁挺文 《中国地震》1993,9(4):334-340
本文通过对山东霜矿的矿震(冲击地压)发生条件、时空分布与某些征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利用矿震及其前兆观测探索天然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和邻区震群研究及其综合判定指标预报效能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平原  杨明 《地震研究》1993,16(4):379-383
本文采用信息熵方法,视地震系统为开放系统,将震源区内的各种地震前兆作为信源,求取地震孕震过程的熵值变化。通过对“滇西九○年地震短临预报指标评选及方案“中优选出的11项前兆指标的信息熵分析,表明在中强震前明显出现监视区地震短临预报的一种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华北震后趋势判断的前兆综合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华北邢台、渤海、海城、唐山、大同五大震例的各前兆学科震后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综合判断后续地震异常的3项定量指标与4项定性指标,还给出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并计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当评判有震时又给出预报后续地震三要素的经验性判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扼要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磁观测与预报地震方法清理工作在震例分析、研究与预报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结果。说明地磁异常变化是一种有希望的地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献智  李纲 《地震》1999,19(4):323-330
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周、月会商会和年度会商会所提供的综合前兆异常,即震前所提出的各类前兆异常,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内的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时空演化特征。该结果有利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进一步认识,并可从中了解大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和空间演化过程,为研究地震动力学、地震活动幕提供了前兆方面的资料。此外,由于是应用震前提出的前兆异常从大区域内进行的地震总结,不同于以往震例总结中的以具体地震为目标的局部总结,因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仍然是观测前兆异常的问题,为了发展包含物理过程的详细模式和估计个别震例之间的变化,需要各种前兆异常大量震例的坚实的资料基础。一旦有了这个资料基础,就可能去设计最佳预报成功率和运用预报来减轻灾害的程序了。高质量前兆异常资料基础正在缓慢地增长。首先,我们可以报告,由美国研究者对两个主震所作的长期预报已经成为事实。虽然这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四川地区地震和前兆观测台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了丰富的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包括观测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地震波分析,综合预报和现场工作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在9次中强地震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报;同时也存在不足和诸项困难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关于发震时间、震中和震级的预测方法.并提出了第一前兆震群和显著前兆地震的概念.对东北地震的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对模糊数学等其他预报方法,进行了实用性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李文英  陈绍绪 《地震》1994,(5):20-30
本文在分析了华北震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用化攻关结果和多种孕震模型对前兆的解释,提取具有物理意义的13个短临指标,建立了组合式短临指标体系,用信息集成方法计算短临群体异常综合信息量(Y),以此值作为判定是否进入短临阶段的定量标志。当此值达到阈值(0.10)时,结合中期前兆异常、地震活动性异常、异常台项比等因素,计算了短临预报综合指标S值,以S值作为是否形短临预报意见的定量判据。本文的方法把预测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