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6,21(3):235-242
在地球过程中存在着35Ma的旋回周期,它不仅表现在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生物集群绝灭,构造运动幕,岩浆旋回以及古气候变化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古地磁倒转和陨击事件方面,反映了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重鄄质事件明显地集中于特定时期,形成自然临界,其可能主天体运行周期的控制,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35Ma的旋回周期,它不仅表现在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生物集群绝灭、构造运动幕、岩浆旋回以及石气候变化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古地磁倒转和陨击事件方面,反映了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重要地质事件明显地集中于特定时期,形成自然临界,其可能主要受天体运动周期的控制,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有关  相似文献   

3.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Ⅰ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Ⅱ个周期波至第Ⅳ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新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对反转构造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正相位Ⅰ(寒武纪—早奥陶世)和正相位Ⅱ(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负相位Ⅰ(中奥陶世—晚泥盆世早期)与负相位Ⅱ(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演化具有100Ma周期的原因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B型俯冲触发的地幔羽的上升流及地块的拼贴导致的地幔羽的休眠状态息息相关,从而周期性地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过程、成藏旋回及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4.
100Ma—塔里木盆地演化的重要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京昌  金之钧 《地学前缘》1997,4(4):312-317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幻以来共细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幻为第Ⅴ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并至少控制了古生代的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5.
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大陆边缘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的广阔地带.从六十年代以来,它一直是海洋地质的重要研究对象.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其位置特殊,又成为大陆地质和海洋地质的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
陕西地质自然历史遗迹及其特殊保护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陕西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应珍惜保护和进一步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7.
麻坪花岗岩体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600Ma。所有样品高SiO 2(70.51%~75.69%)、富碱(K2O+Na2O=7.42%~10.27%,K2O/Na2O23),贫MgO(0.24%~0.58%)、CaO(0.06%~0.12%)、P2O5(0.04%~0.08%)和MnO(0.01%),以及Eu、Sr和Ti负异常,表明它们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铁钛氧化物等的分离结晶作用。它们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1.11),显示强过铝质特征。然而,麻坪花岗斑岩高的Ga/Al比值以及高的锆石饱和温度(870~953℃),显示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因此,麻坪花岗斑岩为强过铝质A型花岗岩。麻坪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组成以及二阶段模式年龄表明其来自太华群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同时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为之提供了相应的热源。麻坪花岗斑岩的产生是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8.
压溶是岩石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与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是岩石变形的三个重要机制。压溶是岩石在差应力(differential stress)的作用下,可溶性物质(通常是石英和方解石)的溶解、运移和再沉淀的过程(Sorby,1853;Ramsay,1967;Elliott,1973)。理论研究表明,压溶是一种粒界扩散过程(grain boundary diffusion),并遵守扩散定律(diffusion flow law),(Elliott,1973;Rutter,1976)。Elliott(1973)认  相似文献   

9.
孙广忠  孙玉科  许兵 《地质论评》1983,29(5):458-459
地质科学的实践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找宝”;一是“防灾”。到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在资源和能源开发等“找宝”方面已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防治灾害方面十分被动。目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沉降、施工岩爆以及洪水泛滥等灾害,有的来自于自然,而愈来愈多的则属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人为灾害;而且  相似文献   

10.
白斌 《甘肃地质》2008,(4):38-44
礼县上坝金矿是通过低缓异常查证发现的,本文在叙述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控矿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西秦岭其它金矿的类比,探讨了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特征显示,断裂构造、中三叠统下部建造层是主要的控矿因素。矿床所处区域地质背景、断裂控矿特征与鹿儿坝金矿相似,但矿石物质成分与鹿儿坝金矿明显不同,却与另外一个Ⅲ级构造单元——碌曲-武都古生代裂陷盆地的大水金矿类似,属于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1.
大跃进以来,地质部門的广大职工在党的領导下,在双革运动中,創造了一种新的地质工作方法,即地质、物探、化探和探矿工程相結合的綜合地質普查勘探方法。也就是在地質普查勘探的各个阶段中,在地質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質矿产条件,合理地、有目的地利用各种工作手段,并使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便更迅速、更准确地达到地质填图、普查找矿和矿产勘探所应該达到的目的。这种方法一經提出,就受到各級地质部門的普遍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 °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3~9.011 A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上述伊利石矿物学参数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主体属于中-低压相晚期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伊利石b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伊利石b值的逐渐增大(压力升高),伊利石结晶度逐渐减小(温度升高),暗示伊利石形成于一种正常的与埋深有关的成岩-变质环境,继而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两个相互无关的地质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内蒙、吉林等地伊利石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并未遭受大规模的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出现的某些绿片岩相(或更高级别)的变质岩应是动力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浆喷发火山事件从48 Ma~32 Ma,每1 Ma内至少有一处或数处,以K-Ar测年数据记录了其活动的存在.唯44 Ma/42 Ma间,火山事件间隔时间超过1 Ma,即全区该时段近60个测年数据,未发现有43 Ma±的测年记录.此时,正是太平洋板块由NNW向运动转向NW-NWW向运动,也是太平洋天皇海岭-夏威夷海山火山链活动从NNW向转向NW-NWW向活动的转折时间.东北大陆边缘从拉分-张裂的区域应力场转换为NW向的拉伸(或伸展)应力场.陆缘裂谷或叠加于早期的拉分-张裂盆地之上,或出现新的裂谷盆地,形成了晚始新世石油、油页岩、煤等含矿岩系,并成为古近纪沉积盆地该类资源的主含矿层.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特征,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分类及其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类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与"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环境;植被的持水与蒸腾作用反过来改善空气湿度,促进区域降水,因而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体措施:一是封山育林,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率;二是保护湿地资源,修建水库和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三是"三江"并流区水电与矿产开发过程中要严把环保关,防止植被进一步毁坏.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论述了金的一般地球化学特征,接着简要描述了含金矿床的一般类型及世界金的产量概况。最后以金矿床成因的扼要章节结束本文。后生的脉型、复脉型、网脉型和浸染型金矿床主要是通过变质分泌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金及其有关元素的源岩主要赋存于火山岩的和/或沉积岩的堆积体内。现代的砂金矿均属沉积成因,是在风化和后成沉积作用期间,作为化学(增生)和物理(重力)作用过程的结果,金被簸选进入砂矿富集带层中而成。含金石英砾岩型矿床可能起源于砂矿,在后成成岩作用和变质事件期间,金及其许多相关的元素经历了根本的化学再造。  相似文献   

17.
许涛  孙洪艳  田明中 《地球学报》2011,32(2):211-216
为使地质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科学化,本文首先对地质遗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对国内外代表性的地质遗产分类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因-可保护属性为分类依据的新的地质遗产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博格达造山带作为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准噶尔和吐鲁番—哈密地块之间,是天山—准噶尔洋俯冲消减后洋盆及其弧间、弧后盆地陆缘增生带与中朝—塔里木古陆再次拼合的结果[1-4],在转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有大量的辉绿岩脉。哈密地区七角井—巴里坤一带广泛发育的辉绿岩脉主要呈岩墙状、细小岩株、岩脉(以下统称辉绿岩脉)侵位于下石炭统七角井组的火山岩和砂岩之中。辉绿岩脉发育较宽者宽5~10 m,长约200 m,而发  相似文献   

19.
辽东半岛滑石——菱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半岛滑石——菱镁矿矿床呈带状分布在辽宁省海城至营口,大石桥一带,长达40公里。目前已探明有六个大—特大型(1—5亿吨以上)优质菱镁矿矿床,一个大型滑石矿床,几十个中、小型菱镁矿、滑石矿矿床。 矿床赋存于早前寒武系辽河群大石桥组镁质碳酸盐岩中,层状产出,经受多期变质,多期形变作用,形成变质层状菱镁矿矿床,热液交代滑石矿床。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断裂带8 Ma左右的快速走滑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的抬升、变形密切相关.阿尔金断裂中段旁侧岩体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年龄结果集中在8 Ma±.区域资料显示,沿阿尔金主断裂带旁侧普遍存在8 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此推测,阿尔金断裂带在8 Ma±经历了一期快速的走滑变形事件.结合青藏高原抬升、变形研究资料,表明8 Ma±是青藏高原抬升、变形等重要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