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咏梅  王少俊  秦爱民 《气象》2010,36(9):55-59
首先分析了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探讨了影响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同期、前期因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山西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上升趋势仅为0.04℃/10a。夏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偏暖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则为偏冷期,90年代后期进入偏暖时期。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区域差别较大,北部、中部是增暖趋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则是变冷趋势。冷、暖夏年同期和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差异显著,极涡、高纬地区的阻高和副高是影响山西省夏季气温异常的关键系统。前期冬、春季的LaNina事件可作为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3.
贵州冬季气温异常特点及其高空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庭艳  林易 《贵州气象》1997,21(3):20-22
对贵州冬季温度与各旬气温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冷冬暖冬的发生与同其12月下旬、1月上旬及2月各旬相关性最好。并根据贵州15个代表站历年冬季气温历史资料,选取明显暖冬年及明显冷冬年,对其高空环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80°~115°E之间500hPa高度距平场上,前者于高纯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槽区,而后者为明显的脊区;低纬地区却为相反的消形。两者对应的西太平洋到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东北地区99个测站近40年(1960~2000年)的春季3~5月气温资料与同期全球范围的温度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春季冷、暖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及要素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冷春年.东北地区处于高度场的负距平中心,中层以上高纬地区有阻高或暖脊维持;东亚大槽指数的高值年对应东北高温,而低值年则对应东北低温;冷、暖春年的温度场的垂直分布十分深厚,冷春年东北地区主要受偏北气流影响,从地面到对流层顶均处于温度负距平中心内,纬向风在东北地区呈正距平分布,西风带势力较强,暖春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10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1961—2018年春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美国国家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环流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内蒙古春季气温异常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500hPa高度呈现"两槽一脊"型分布,乌拉尔山附近高度场为负距平,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控制,有利于内蒙古春季气温偏高;此外,东亚大槽偏弱、亚洲纬向环流异常偏强、青藏高原高度场异常偏高及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容易造成春季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小龙  王谦谦 《高原气象》2006,25(2):309-318
针对东北地区汛期(7~8月)的情况,分析了造成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汛期多(少)雨年,低层850 hPa蒙古东南的气旋(反气旋)式距平环流、我国大陆东部的西南风(东北风)距平气流及日本南面的反气旋(气旋)式距平环流的共同作用加强(减弱)了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地区的辐合;多(少)雨年,中层500 hPa中高纬西风带经向运动加强(减弱),从贝加尔湖以北的高纬地区到日本附近的高度场呈 - (- -)的波列分布。8月的环流形势比7月更容易造成严重旱涝,下游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减弱是造成8月降水异常的重要因子。考虑7月旱涝流型演变时,应着重关注南北向 - 的“波列”;而考虑8月旱涝流型演变时,则更应着重关注东西向- - -的“波列”配置。多、少雨年,高、低层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及水汽条件等物理量场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8年中国160个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文章侧重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气温异常特征,发现:58a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增加的,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为相对低温期,90年代以后温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华南前汛期气温异常存在2a、4a、5a、12a和19a的周期;在近半个世纪内,我国各地区都有变暖的趋势,但是华南地区是全国4~6月气温弱增暖地区之一,华南地区4~6月普遍增暖,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态势,其中增暖最强的中心在广州;两个增暖最弱的中心分别在梅州和浦城。华南前汛期偏热年:华南地区低层为负距平,中、高层为正距平,这种分布形势将有利于气柱变暖,另外850hPa南海的偏南气流以及来自太平洋的东南气流加强,有利于把暖气流带到了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升温。华南前汛期偏凉年:华南地区低层为正距平,中、高层为负距平,这将造成华南前汛期温度的降低,另外850hPa来自北方的偏北气流加强,有利于把干燥寒冷的气流带到华南地区,导致华南前汛期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内蒙古地区82个台站秋季(9-10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近52a内蒙古秋季气温变化特征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秋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最快为0.50℃/10a。本文对内蒙古秋季平均气温进行了异常分析,发现气温偏冷到异常偏冷时间段主要在80年代前期,在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气温相对集中偏暖。此外,针对内蒙古秋季平均气温的典型低温年大气环流特点归纳分析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呼和浩特市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夏季降水资料序列和美国NCEP/NCAR的1961—2017年夏季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场、700hPa经向风场和200hPa矢量风场再分析资料及南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气候特征及其典型年环流场特征,并对南亚季风与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2)夏季典型多雨年和典型少雨年具有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3)南亚夏季风与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ENSO 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利用1957-2002年欧洲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对ENSO年冬季的平流层环流进行了合成分析,分别从暖事件和冷事件年的温度场、高度场和风场,分析研究了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应El Ni(n)o年冬季,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温度场、高度场和纬向风场都有由大气低层的正距平转变为平流层负距平的特征;与之相反,在El Ni(n)a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大气低层的负距平到了高层变为正距平.同时,在纬向平均垂直剖面图中, El Ni(n)o年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从对流层顶到平流层温度场和高度场为正距平,而La Ni(n)na年出现相反的情况.在热带平流层,El Ni(n)o年冬季高空纬向风场在50 hPa到15 hPa左右为负距平,从15 hPa到1 hPa为正距平;而El Ni(n)a年则相反.在El Ni(n)o年冬季100 hPa以上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类偶极子结构的异常高度场和风场,El Ni(n)o年在极区主要为正距平,El Ni(n)a年在极区主要为负距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揭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均存在3-4年和准两年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通过时滞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以降水滞后海温约4个月的正相关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多级数字滤波器对两者的逐月距平序列进行了高通、低通和带通滤波,并对两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滤波分量进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只是在2-4年的时间尺度上两者相关最为密切,并以降水滞后海温4-5月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气候的长期变化及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研究了1885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四季及年降水量,四季及年平均气温的长期变化,指出长江中下游四个季及年的总降水量(平均气温)都是正的趋势,但有季节的差异,春季是升温同时增雨最显著的季节,还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与气温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6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变化的异常程度几乎比以前大了一倍,在冬季,近期在暖背景下的冬季气温变率变小的特征表明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持续发暖冬特征,还指出,80年代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存季降水处于高基本态与高气候变率时段,应注意频繁发生的夏季洪涝灾害,研究还指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印度季风的气候基本态反相关密切,印度季风及东亚夏季风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在各种尺度上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26  
利用1951-1998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月降水异常程度大,频数多,以7月为最;在近48年中,该地区的降水异常表现为3个明显不同的气候时段,可选出10个涝年和8个旱年。  相似文献   

14.
近49年来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  王谦谦 《气象科学》2002,22(2):149-158
本文在对淮河流域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周期性特征、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淮河流域多、少雨年的流场特征。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夏季降水70年代中期以前偏多,70年代中期以后偏少;在周期性特征上有2.3年左右的主要周期和8年左右的次周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印度西南季风、东亚副热带季风以及冷空气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凤英  宋巧云 《气象学报》2005,63(4):477-484
使用统计诊断的方法,探讨了近百年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尺度的空间分布结构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变化的可能联系.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的方法将1885~2000-全球海表温度场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百分比序列的年代际变化分量分离出来,在分析各自年代际变化特征基础上,研究了全球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尺度分布结构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尺度变化分量清晰地表征出气候背景的分布状态,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型态表现突出,特别是1976年以后太平洋的气候背景呈现暖事件增强的趋势.同时,印度洋及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海表温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2) 长江中下游梅雨年代际尺度变化趋势与全球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与PDO典型分布型态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当PDO暖事件趋势处于较强时期时,长江中下游梅雨为偏多的趋势,反之亦然.其中20世纪70胩代中期PDO出现暖位相增强的突变,长江中下游梅雨也在此时期转入增多的趋势.同时,印度洋、大西洋部分地区的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变化与梅雨的年代际变化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3) PDO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的统计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海洋的-代际变化最终通过副热带高压的变动影响梅雨的异常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根据我国近90年的气温等级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1月和7月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7月的气温变化都呈下降趋势,而1月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它地区呈上升趋势。然后着重讨论了1月与7月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小波变换的曲线图上,东北、华北、长江、西北和新疆地区1月与7月的两条曲线走势基本呈反位相,而西南和华南地区却几乎同位相。从各地区小波逆变换重构出来的序列曲线看,较大时间尺度(对应于α=32)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原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与环流关系分析及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用点相关和SVD方法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的异常与前期(5月)和同期(6~7月)80~140°E,0~50°N区域附近的环流场的异常有关。当梅雨出现正(负)异常时,SVD分解的风场出现有利于(不利于)降水的主要分布模态。在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初边条件的异常对梅雨降水的影响时,证实环流场异常对梅雨降水的影响比较显著。RegCM3模拟结果表明,1998年和1988年初边条件的异常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此异常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亚澳季风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850 hPa风场、200hPa风场、纬向风垂直切变、经向风垂直切变为左场,长江中游夏季(6-8月)降水场为右场,进行SVD分析.结果表明:亚澳季风环流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密切相关,主导的亚澳季风环流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系,依1月、4月、7月时间先后次序大致为亚洲冬季风偏弱(强),当年北澳夏季风偏弱(强)、北澳冬...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century is the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over contemporary times. Ding et al report generally similar warming trends in China as acros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1]. Study…  相似文献   

20.
CI指数及SPEI指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CI中SPI指数等权累积降水进行合理的非等权处理及MI指数的优化,得到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然后利用1962—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16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用性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物理意义明确,解决了原CI指数对干旱开始时间、旱情发展中不连续加重现象和旱情解除时间滞后等不足,特别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现象反映及时准确;设计的多时间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与SPEI指数相关系数平均达0.8以上,说明得到的多时间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旱情的分析评估能力较强。经过适用性对比分析证明,月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江苏和安徽省应用效果要优于SPEI指数,湖南、江西和湖北省月尺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10—4月间的评估效果更好,SPEI指数在5—9月更优。因此,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分析与监测、预报预警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