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形变速率、静压订正及固体潮调和分析等方法从多种形变资料中提取粤闽交界地区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信息,并据此研究了形变异常的特征。最后,从形变机理、异常信息合成及信息可信度评估等方面讨论了该区地震形变前兆的可信度。认为该区震前形变速率及地壳物性等反常变化可视作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震兆异常具有准同步群体性、发展阶段性和空间分布密集性等异常时空分布特征,震兆可信度达0.5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异常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地壳形变异常是地壳构造变动中直接的表现,也是物理含义最为明确的地震前兆之一。地下水异常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构造活动过程(包括地震)。这两类异常能够以不同的力式和特点反映出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前兆信息,并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而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对两类异常关系的研究对于识别地震前兆特别是短临前兆至关重要。归类了地震孕育模型及其前兆异常机理,并对前兆异常机理进行归纳整理和简述,然后从机理和前兆方面综述了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异常关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1年道孚6.9级地震的地面形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中区并未发生明显的、前兆性的连续形变,前兆信息在震中外围,以非连续形变——破裂面蠕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呈中、短期前兆蠕动图象。 震时形变表明,这次地震是鲜水河断裂上又一次继承性的水平剪切破裂活动。它与道孚宽谷盆地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自单项资料处理到信息合成的一套方法,利用形变、应变、地电中的五个单项资料进行了信息合成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前兆信息水平,产生了信息增益,对用各种前兆手段进行综合预报地震的研究以及用信息合成的理论进行各种灾害预测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我国地震预报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只有加强以形变为主的前兆观测 ,才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目前前兆观测的主要问题在于可信度差 ,应把重点放在仪器探头上 ,只有探头提供的信息“源”可靠了 ,后续的采集、传输、预报的“流”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建立以形变为主的前兆台网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建议建立全国高精度的高、中、低频衔接的前兆物理信息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共和地震后所测到的源兆型大地形变异常,讨论了异常出现的时间、空间及异常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指出形变测量手段有能力捕捉到此种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潮汐形变资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识别与提取   总被引:30,自引:17,他引:13  
将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对近年来云南地区的3次强震前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发现在地震前2~5个月,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一个频段相同的异常信号,且它们之间是相关的,相关系数达80%以上,由此可以确定信号是由同一个源发出来的。出现在多个台站的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很可能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大姚6级双震前的地震前兆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连续形变观测资料中除了存在于整个时间域的短周期潮汐信息(固体潮)外,还有出现在某个时间段的长周期非潮汐信息.如何从时间或空间上认识和提取这些信息.成为认识地震过程和进行地震预报关键和迫切的问题之一。利用小波分析的时一频特性和奇异性检测特性,对大姚6级双震前的连续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提取潮汐资料中的非潮汐信息。发现在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了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出现在各个台站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在震前具有一定时、空分布的信息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1.
为从现今庞大的GNSS观测网络中快速检测断层蠕滑形变,精细反演蠕滑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提出集GNSS网络滤波、地表形变信息提取和地下断层蠕滑时空分布反演三者于一体的方法。该方法同时采用整个GNSS网络的时空观测阵列,利用断层形变高空间相关的特点,对覆盖断裂带地表的GNSS位移时空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信息快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过程。以2005年苏门答腊MW8.6地震震后余滑和2006年墨西哥Guerrero州慢滑移为例,本文方法可成功检测并反演蠕滑断层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与相关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12.
对Savage走滑位移公式加以改进,使其在反映走滑断层特征的基础上包含断层的倾角信息,体现断层倾角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当断层不是直立时,结论如下:1)震间形变曲线的中心不在断层出露地表处,而在断层闭锁与滑动分界线在地表的投影处|2)断层倾角δ、断层闭锁深度d之间存在几何关系:tanδ=d/doffset|3)由于同震沿断层面破裂,其位置与震间形变曲线中心不一致,导致同震时上下盘位移不对称。此改进同样适用于倾滑断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跨断层及邻区地壳形变资料,结合板内断层震间、同震错动变形活动、多断层错动变形活动实际,构建从单一断层震间整体视错动变形分析模型、沿断层视错动变形空间分布分析模型、同震视错动变形整体与空间分布分析模型,到多条平行断层视错动变形整体分析和沿断层视错动变形空间分布分析等系统性分析模型。实例表明,该系统分析模型可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震间断层及邻区视错动变形活动的整体与细部特征、变形活动状态或阶段、多断层系统彼此间的关联性活动以及同震及震后调整视错动变形等。  相似文献   

14.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大地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短边GPS点阵、短基线标石阵和精密激光测距 ,在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裂带垂直的剖面上和构造盆地内进行构造大地测量 ,获得了断层软弱带和断层蠕变带上的最佳形变分布。综合利用相关地学成果和理论 ,揭示了构造形变所隐含的动力学信息 ,识别了断层应变带、塑性流变带和主断面在地面的分布范围。用外围GPS远场联测成果探讨了该断裂带的驱动力机制 ,匡正了其“左旋”运动和现今活动速度的含义。最后 ,评估了该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获取地铁网络沿线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线路沿线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形变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西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35 mm/a。对池河-西山驿断裂形变场进行宏观分析,并结合时空同步的跨断层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认为2种数据的垂直形变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推测数据的垂直升降变化可能受断层拉张和挤压交替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跨断层形变测量近场信息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可供开发的新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研究了断层列线阵信息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可能的图象,给出了新信息资源利用的经验合成公式。以金县短水准为例,结果表明,近场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合成),使其地震预报效能较传统方法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近场新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前兆手段地震预报效能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鲜水河走滑断层主形变带与地震形变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主形变带和地震形变带与老断层面的关系,指出主形变带与地震形变带不能简单地看成一致或重合,二者是随时空变化的。把断层形变测线布置在地震形变带最大剪切形变段上,不一定能测到断层带上平时的最大剪切形变值。鉴于鲜水河走滑断层两盘同时运动的事实,建议把形变测线布置在老断层带非闭锁段上,并向两侧延长80—100m。  相似文献   

18.
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倾斜面的形变特征,分析表明震前区域地倾斜面在水平形变变化上呈现由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向中央挤压特征;垂直形变变化呈现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后山断裂持续抬升隆起,东南侧前山断裂的雅安等区域持续下沉特征;震源附近的汶川区域地倾斜面从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出现了垂直和水平形变显著加速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南端近十五年来大面积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及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处理。认为本地区七十年代以来以继承性构造运动为主。八十年代以来有加强的趋势;孕震区附近存在高梯度形变带,且高梯度带在断裂带附近发生偏转;形变速率等值线在其偏转处的切线几乎与断裂线正交。随着观测点的震中距及观测点与发震构造的位置关系不同,断层形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还对地壳形变与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 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