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甘肃嘉峪关讨賴河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嘉峪关市西南约20km的讨赖河冰沟口一雄关段。为发源于祁连山中段的黑河一级支流讨赖河出山后,在河西走廊中段山前倾斜平原地带切割出的一条长约40km、深度30—80m、宽度10m—30m的"U"字型大峡谷。峡谷蜿蜒、狭窄,"S"型河曲发育;两岸陡峭,土林微地貌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信息和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嘉陵江古河道的分布;共发现古河道13处,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南充段.河曲参数统计表明,13处古河道的单个河曲的曲折率C值都在3.00以上,平均值为7.80;4段河曲带的C值在2.20以上;整个中游段的C值为2.75,远远高于弯曲性河型临界值的1.50,表明嘉陵江古河道具有蜿蜒性河型的特征.此外,通过将古今河道参数进行对比发现,古河流的C值要比现代河道的C值大(分析认为较大的C值,可能与较低缓的坡降J有关),即有更大的弯曲度.表明嘉陵江曾发生过一次自然截弯取直过程.   相似文献   

3.
嘉陵江古河道的遥感影像轮廓反映了自由河曲的河流形态信息,分析嘉陵江古河曲的发育条件对其区域古地理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地貌学研究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关于自由河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由河曲的发育条件.据此,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嘉陵江古河曲形成时,该区应为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河流纵比降较比现在更小;河流两岸为具有“二元结构”的松散沉积物.与长江下荆江河段的地理环境类似.且“三水汇流”(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格局已经存在.嘉陵江由自由河曲转为深切河曲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或地质事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内的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分布着大量深切河曲,记录了曲流河的原始形态,通过分析深切河曲的形态可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古曲流河的相关信息。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利用软件MStaT从遥感影像中提取了深切河曲的干支流交汇角、小波功率谱、弯曲度、弧波长和振幅等参数。与现代曲流河进行对比后发现:在深切河曲中,交汇角为钝角的情况较为常见,占比为30.3%;在交汇点附近,干支流交汇作用对小波功率谱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是远离交汇点的小波功率谱则基本保持不变;大部分河流的弯曲度、弧波长和振幅等参数呈现出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的趋势。从河谷形态分析上也可知:以嘉陵江为代表的深切河曲,其河谷形态以对称河谷为主,这表明河曲在下切形成深切河曲的过程中,河道的形态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测,河道交汇角为钝角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古长江流向发生倒转的证据;长江流域宜宾至宜昌段曾经是地形起伏度很低的准平原(或宽阔河谷),现今的深切河曲是古曲流河发生深切后而形成;长江在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应当为“叠置河”成因,长江在现今河道上并没有发生过倒流。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储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煤层气的保存条件。依据煤层顶(底)板的封盖能力,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盖组合划分为4种类型。优势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保德-临县地区太原组泻湖、潮坪相带以及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滨浅湖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强。次优势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保德-河曲地区太原组、石楼-三交地区山西组以及韩城-合阳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较强。一般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三交-吉县地区太原组浅海陆棚相带、保德-临县地区山西组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盆地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较弱。不利储盖组合主要发育于河曲以北山西组辫状河上游、冲积扇相带,对煤层气的封盖能力差;煤层气储盖组合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煤储层含气量分布,是煤储层含气性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干流奇特的"几"字形格局是其复杂发育历史的表现。由于流域内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分段开展深入研究是全面认识黄河的基础。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地段之一,河流阶地忠实地记录着河流发育的历史。文章选择山西河曲县城附近黄河阶地发育典型的河段进行研究,在实测河流阶地地貌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20个年代样品进行光释光(OSL)测年。依据地貌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定年结果,建立了该河段黄河阶地的演化序列,得出以下结论:1)河曲地区黄河曲流凸岸形成有4级阶地,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而T3,T2和T1阶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各阶地的年龄分别是T4为90ka,T3为30ka,T2为20ka,T1为3.4ka。2)河曲地区约140ka以来河流地貌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各阶段以下切侵蚀开始,结束于各阶地堆积面的塑造。约90ka以来,该地区河谷谷底下降速度和曲流可能最大侧蚀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mm/a和33.4mm/a。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大小变化及组合状况各异,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其侧蚀速度与气候和岩性条件有关。3)河曲地区的黄河曲流是在河流下切过程中逐渐侧蚀、演化而成的,具有内生曲流的特点。4)T4阶地的泥流沉积和加积堆积,可能记录了地方性气候变化,其范围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T3,T2和T1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的作用也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7.
尚晶 《化工矿产地质》2002,24(3):136-138
山西河曲刘家塔石炭纪地层剖面可以成为晋西北石炭二叠系研究的新地点,其生物群特征可以和保德扒楼沟相比较,与太原西山月门沟系则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青东中部,即指以东经101度,北纬35度为中心,包括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全境,西跨海南州黄河地域,东濒甘、青交界,南北各至黄河的地区。谌称黄河上游之河曲地区。一、沉积建造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前震旦系分布在北部尖扎-循化一带,岩性为一套深变质的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变粒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河曲、保德、偏关地区有极丰富的煤炭和地下水资源,是修建大型坑口电站的理想所在,目前电站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搞清地下水资源,为电站提供可靠的水量保证,为确定电站最终规模提供水资源方面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山西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应邀利用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马氏河脑压扭性断层 的破碎静(敦煌党河古河道)阿拉善右旗牛泉南东第四纪冲积层中的 宁夏固原和尚铺西六盘山下白垩统敦煌党河中段河曲与阶地张性断层岩层倒转背斜 甘肃北山红石山北第三系与侏罗系不整合接触甘肃北山岛兰陶古乌拉附近下更新统与铼罗系不整合接触敦煌南月牙泉,为党河残留的牛轭;鼹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地质摄影(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时洪清$中国人民解放军00927部队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下荆江河段古河道演变过程及特征,利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历史地形图、1954年航片、1968年美国KH-4B军事卫星影像及2016年国产GF-1卫星影像,结合古籍资料,全面分析了下荆江古河道的演变特征并反演了其明万历年以来4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下荆江河段的古河道横向摆动频繁,受河道坚硬岸坡和人工护岸工程约束,空间上为20~32 km的古河道平面摆动带,形态上分为沿主泓线侧向渐变式摆动和河道突变迁徙两种古河道类型,它们是反演下荆江河段古河道的定位依据.历史上,下荆江塑造经历了漫流、支汊分流、单一顺直河道形成和曲流演化发展等复杂过程.明弘治年间,曲流主要出现在监利-城陵矶段,石首至监利段仅微弯;明末清初,东港湖弯道和濠河弯道均自然裁弯取直,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已全面上溯到石首境内,并形成了一系列河曲弯;19世纪中叶,下荆江的河曲发展突出表现在横向移动、河曲颈变窄、凹岸环流侵蚀后退、凸岸堆积淤高推进等特点.此后,下荆江没有出现大的变迁.下荆江河段近代河弯的演变模式有凸岸淤积推进、凹岸崩坍后退型,凸岸撇弯切滩、弯顶消减型和心滩漂移并岸、凹岸串沟过流型.河流的本身作用是其演变的主要原因,但人工修建大堤与大规模围垸是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12.
《沉积学》36卷5期 1988年10月一、澳大利亚北部南Alligator河大潮河口湾和泛滥平原沉积模式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南Alligator河有一大潮河口湾,潮汐影响(河口处大潮差为5—6m)沿河道向上达105km。在潮湿季节(12月—4月)以淡水为主,靠近河口有一盐水楔,在整个干旱季节混合成为盐水。潮道可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河口湾漏斗、蛇曲河段、尖形曲流河段(尖形于河曲内侧)和上游潮道。河口湾两侧泛滥平原上每一级陆地内,按地  相似文献   

13.
鄂西清江的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受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构造运动等诸因素控制,其中后者是决定因素,通过对口鄂西清江地区构造运动发展演化研究,认为清江是在中更新世时期由江汉盆地水系袭夺恩施盆地水系形成的;其后一直处于下切侵蚀过程中,但不同河段表现为不同演变特点,既有峡谷型下切,也有曲流型侵蚀;并对清江下表一为平原型河曲的 成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运明 《古地理学报》2018,20(3):477-488
对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4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河曲地区共发现3级河流阶地,更高的则为唐县期宽谷;唐县期宽谷的海拔高度约1000m(拔河高度150m),而3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10m、80m和12m。黑峪口地区也存在唐县期宽谷,宽谷之下发育5级河流阶地,唐县期宽谷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970m和940m之间,5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30m,80m、50m、12m和4m。延水关地区共发现6级河流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期间形成,6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180m、130m、95m、50m、20m和4m。壶口地区共存在8级阶地,也全部为第四纪期间的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260m、210m、180m、120m、80m、60m、35m和15m。对壶口最高阶地进行了地层学研究,发现这一阶地上覆厚度约110m的黄土地层,黄土层的最底部为L13,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古土壤断代都指示了这一阶地的形成时间在距今1.1Ma左右。综合晋陕峡谷地区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3.3Ma之前,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古黄河在此夷平面上主要以侧蚀拓宽为主,下蚀极其微弱;3.3-1.1Ma,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黄河小幅度下切;而1.1Ma以来,受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的影响,黄河发生剧烈下切,1.1 Ma阶地和晋陕峡谷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区进行岩体调查时,在巴音诺尔公复式花岗岩体中发现一些球状体(图版Ⅰ—1),单个球体直径为10—14厘米(图版Ⅰ—3), 常有破裂和剥落现象。球体之间为花岗质岩石。 在通过球体中心的切面上,可以见到同心多环带构造,矿物呈辐射状生长。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少见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现象。并初步从区域地质、球体特征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6.
王军  何亮  陈胖胖 《水科学进展》2010,21(5):713-718
寒带河流在春季往往会由于水力和热力因素的剧烈变化而引发冰盖溃决,国内俗称为"武开河"。这一现象会导致冰坝形成,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通过冰盖断裂机理的力学分析,耦合热力对冰盖材料性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开河判别方法。应用黄河河曲段实测原型资料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准则判定结果与实际相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17.
对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4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河曲地区共发现3级河流阶地,更高的则为唐县期宽谷;唐县期宽谷的海拔高度约1000 m(拔河高度150 m),而3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10 m、80 m和12 m。黑峪口地区也存在唐县期宽谷,宽谷之下发育5级河流阶地,唐县期宽谷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970 m和940 m之间,5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30 m,80 m、50 m、12 m和4 m。延水关地区共发现6级河流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期间形成,6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180 m、130 m、95 m、50 m、20 m和4 m。壶口地区共存在8级阶地,也全部为第四纪期间的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260 m、210 m、180 m、120 m、80 m、60 m、35 m和15 m。对壶口最高阶地进行了地层学研究,发现这一阶地上覆厚度约110 m的黄土地层,黄土层的最底部为L13,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古土壤断代都指示了这一阶地的形成时间在距今1.1 Ma左右。综合晋陕峡谷地区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3.3 Ma之前,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古黄河在此夷平面上主要以侧蚀拓宽为主,下蚀极其微弱;3.3—1.1 Ma,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黄河小幅度下切;而1.1 Ma以来,受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的影响,黄河发生剧烈下切,1.1 Ma阶地和晋陕峡谷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详细研究贝加尔和地区,发现的大量片麻状和花岗-片麻岩穹窿的过程中,在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看见很多地区有非常奇异地和生动的褶皱图案(图1略)。在航照上可以清楚地见到黑色和白色条带和不大的斑点相互交替和奇异地弯曲。在变形实验研究中,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光学原理,获得了足以令人惊奇的相似的皱纹图案。  相似文献   

19.
陈克樵 《岩矿测试》1983,(4):282-287
在吉林陨石熔壳的形态和组构特征的研究过程中,偶尔在吉林江密蜂地区采集到的一块陨石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细脉。这种黑色细脉很象陨石体内经常可以见到的那种冲击玻璃。但通过双目镜下的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的形态和组构特征的研究,发现它是陨石表面的熔壳物质渗入表层的张裂隙后冷却所形成的。作者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这种细脉专门研究的报导,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将这种黑色的细脉称为熔渗脉。熔渗脉与熔壳连接在一起的现象在标本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图版Ⅱ—1,2)。 若沿充填张裂隙的熔渗脉打开,在裂隙面上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熔渗脉:一种为不完全充  相似文献   

20.
以三江源东部河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91—2015年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湿润指数和牧草产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地区干湿状况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2015年河曲高寒草甸潜在蒸散以3.5 mm·a-1的速率增加(P<0.01),在年降水量按2.3 mm·a-1呈非显著性(P>0.05)增加的趋势下,地区干湿状况基本保持平稳(多年均值为0.52),隶属于半湿润气候区。25年来牧草干重产量平均为303.7 g·m-2,并以3.0 g·m-2·a-1的速率下降。分析牧草产量与影响干湿状况的气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气温对牧草产量影响不明显(P>0.05),降水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说明该区域降水是牧草产量提高与否的主导因素;牧草产量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10),与湿润指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P>0.10);在生长季时期,牧草产量与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10),说明牧草产量在生长季对地区环境条件湿润与否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