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南海采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一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这也是首次在中国海报道威伦狭腹猛水蚤属。新种奇足威伦狭腹猛水蚤与同属其它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身体表面除尾节有小刺外,其余各节表面均光滑;第四胸足外肢第三节内侧具两根刚毛;雌性第五胸足內肢具4根刚毛和刺,外肢顶端具一根尖刺,尾叉长约为宽的六倍。  相似文献   

2.
单毛尖头水蚤Arietell usunisetosus n.sp.(桡足亚纲,哲水蚤目,尖头水蚤科,尖头水蚤属)模式标本(2♀)系采自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它有若干明显不同于本属其他已知种的形态特征,如雌性尾叉不对称,左叉外缘隆起呈瘤状;第5对胸足瘤状内肢顶端各具1长刚毛,宽舌状的外肢末端不具末刺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铠甲虾,沈嘉瑞、刘瑞玉著的“我国的虾蟹”中记述二种,1983《海洋通报》中我们报告东海近海的五种,1986《海洋科学》中我们报道了东海深海四种,南海水产研究所1981—1982在南海北部采得六种;它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歪尾派Anomura铠甲虾总科Galatheoidea。体虾形,头胸甲平扁,额角显著,螯足与步足细长,末对步足特殊小,基部具有侧鳃,尾节常有横纹,腹部对称钙化,多  相似文献   

5.
一、蟹之种种蟹,四时常有而秋后方盛。俗话说:“西风起,蟹正肥。”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是赏菊啖蟹的好时节。蟹为甲壳类动物,“身有甲壳,二螫八足,横行。腹部分叫脐,雄者尖脐,雌者圆脐。”它种类繁多,约有3千多种,多生活在海洋和淡水湖泊,有海蟹、河蟹、湖蟹、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海300米深处,生长着一种巨蟹。其蟹足就有3米长,此物凶猛,人惧称“杀人蟹”……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依据,比较研究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 Burckhardt,1913)和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 Sato,1913)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3个发育阶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而雄体成体比雌性成体敏感。2种海洋桡足类比较,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同样存有差异。在整个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太平洋真宽水蚤的敏感性都明显高于指状许水蚤。纵观整个发育过程,太平洋真宽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的时期是无节幼体NⅥ和桡足幼体CⅠ,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性时期为无节幼体的NⅣ和NⅤ。  相似文献   

8.
拟相手蟹属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相手蟹科分类中最有疑问的一个属。通过对中国沿海近亲拟相手蟹Parasesarma affine、斑点拟相手蟹P. pictum、三栉拟相手蟹P. tripectinis、P. ungulatum及褶痕拟相手蟹P. plicatum 5种拟相手蟹的形态对比发现,可从它们的螯足形状(包括螯足掌节背面的梳状栉,可动指背面突起数目)及雄性第一腹肢形状对其进行区分。对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拟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9%~9.3%,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近亲拟相手蟹与褶痕拟相手蟹汇聚成一支,随后与P. ungulatum聚在一起,斑点拟相手蟹与三栉拟相手蟹汇聚成独立支系。形态和分子证据均支持5种拟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南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标本,详细描述了腹突平头水蚤Candacia varicans Giesbrecht,1892的雌雄个体形态分类特征。本文报道腹突平头水蚤雄性个体是中国海的首次记录。腹突平头水蚤雄性在形态上与武平头水蚤和短平头雄性个体相似,但腹突平头水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与上述两个物种区分:1)头胸部:末胸节后侧角尖锐,左右对称;2)生殖节:右侧下缘具一个指向后方的小突起;3)第五胸足:右足第3节近末端背面具1片状突起。  相似文献   

10.
堪察加蟹,又名鳕场蟹,以其肉质洁白、口味鲜美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日本人,更是爱之有加。他们昵称堪察加蟹为“皇蟹”。堪察加蟹分布极为广泛,从白令海峡的堪察加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远东水域,以及日本海、鄂霍次海、北太平洋的高寒海区,都有堪察加蟹栖息。堪察加蟹虽属甲壳纲,石蟹科,但它那惊人的个头,可称为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大哥哥”。一只成年的堪察加雄蟹,背甲宽26厘米,如果  相似文献   

11.
选取日本沼虾5月龄同生群雌、雄虾各90尾,分别测量其体重、体长、头胸甲长、胸宽、胸高、腹节长、腹节宽、腹节高、尾节长、尾节宽、尾节高、眼窝距、额剑长等13个表型性状,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雌、雄个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1雌、雄测定群体各形态性状测量值间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等足目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等足目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等足目动物简介等足目(Isopoda)是甲壳动物软甲纲的一个目。这类动物一般背腹扁平,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体节呈板片状,无头胸甲。复眼一对,无柄或具不能活动的小柄。深海种类及寄生性种类其眼往往退化或缺失;第一触角小,单枝;第二触角多为单枝,有时有小的外枝。成体胸部为7节,腹部通常为6节,其中最末一节称为尾节,有些类群腹节或多或少有愈合现象。胸部具7对附肢,单枝型,用于行走、捕捉、游泳或附着。腹部附肢6对,尾节附肢称为尾肢,均为双枝型,常为呼吸器官,雄性第二腹肢多具雄性附肢,少数位于第一腹肢。心脏位于腹部,具1~2对心孔;…  相似文献   

14.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15.
王博文  郭东晖 《海洋学报》2019,41(6):93-102
记述了采自九龙江口桡足类1个新种——沈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sheni Guo&Wang,sp.nov.),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拍照、绘图和描述。形态上,新种头部钝尖,雌性胸部后侧角内缘乳状突起明显、生殖厣末端突起呈长倒刺状、尾叉外侧第2和第3尾刚毛基部膨大、第5胸足外肢第1节内末角突起尖细,雄性第5胸足左足第2基节后缘中部三角形突起狭尖,与火腿伪镖水蚤[P.poplesia(Shen,1955)]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两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I)基因片段的遗传差异为17.4%~19.5%。沈氏伪镖水蚤的命名旨在纪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分类学家沈嘉瑞(1902-1975)研究员,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选取本实验室群体选育的F3代一龄幼蟹216只,逐个测定头胸甲长、头胸甲宽、体高、Ⅳ步足长节长、体重等性状,应用通径分析原理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性状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明确影响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中华绒螯蟹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5984**)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35.8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体高、Ⅳ步足长节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12837*,0.23698**)相对较小,主要通过头胸甲宽的间接作用(0.55280,0.56598)影响体重。所选性状对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8955,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重点性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指标值估计体重的回归方程:y^=0.5727X2 0.2284X3 0.3473X4-15.0664。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螃蟹,已爬进寻常人家的菜篮。螃蟹肉质鲜美,蟹黄肥厚,营养丰富,是好多人爱食的海产佳肴。尤其是野生蟹,其口味更上一层。螃蟹是美食,但挑选和食用却很有学问。挑选螃蟹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精心选择鲜活膘肥的。挑送时主要有“五看”:一看蟹壳。壳背呈墨绿色,一般都体厚坚实,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二看肚脐。肚脐凸出来的,一般都膏肥脂满,凹进去的,大多是膘水不足;三看螯足。螯足上刚毛丛生的,一般都膘足老健,反之,是体软无膘;四看雌雄。俗话说,农历八月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是有个中道理的。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期性腺成熟,营养和滋味最佳;五看活力。若将螃蟹翻转身来,腹部朝天,能够迅速用螯足弹转翻回的,活力强,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时间短。通过这“五看”,就能把好蟹选出来。其次是食用。食用的门道很多。民间有“生吃螃蟹活吃虾”之说。因此,有人喜欢生吃螃蟹。其实,生吃螃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中,北部的蟹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少华 《台湾海峡》1991,10(4):351-355
本文根据我所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蟹类已鉴定到种的有112种,其中以梭子蟹科(30种)、玉蟹科(25种)和长脚蟹科(23种)占优势,优势程度较高的种类依次为红色相机蟹、双斑(虫寻)、模糊新短眼蟹和刺足掘沙蟹。全区蟹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55g/m~2和13个/m~2,其分布以近岸水域高于调查区东侧水域;在季节变化上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细颗粒沉积区蟹类生物量高,粗颗粒沉积区种数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扇蟹科Xanthidae在西沙群岛蟹类区系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约占总种数的50%以上,其中以中、小型的个体居多。它们生活于潮间带的珊瑚礁中,多数具有美丽的颜色。其中有的种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如花纹爱洁蟹Atergatis floridius (Linnaeus)、铜铸熟若蟹Zosimus aeneus (Linnaeus)及颗粒扁足蟹Platypodia granulosa (Ruppell)等;经研究证实,所含蟹毒是一种麻痹毒素paralytic toxin,食后会引起四肢麻木,昏迷,严重者导致死亡(Hashimato et al.1967; Inque et al.1968)。本篇记述扇蟹科蟹类40种,隶于24属,其中31种为我国新记录(文中种名后具有*号者);有两种系采自中沙群岛,在此一并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中华拟阮水蚤Paramisophria sinica n.sp.(桡足类,哲水蚤目,尖头水蚤科)的正模(♀)与副模(♀)标本分别采自南黄海东南部和南海北部海域。与本属以往己知种比较,它有若干明显的特征差异,如雌性末胸节后缘每侧各具2个尖锐刺突;生殖节不对称,愈合线明显存在;第5对胸足内肢具4羽状刚毛,外肢具3~4外缘刺及1末端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