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1976—2014年的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般高潮线法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结合RS遥感与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以海洋侵蚀作用为主,属于蚀退型海岸;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海岸处于进淤状态,属于强淤进型海岸.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频繁而快速,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行水期黄河三角洲岸线一般以淤进造陆为主,停止行河岸段,海岸侵蚀后退速率趋于缓慢,逐渐地变得相对稳定,在长时间不行水的海岸段,岸线基本保持稳定,随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该区域的海岸线演变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海岛岸线标志海岛的位置与大小,是海岛重要的自然要素。文章收集了1973—2015年间共5期遥感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典型岸段的影像与位置信息,提取福建海坛岛岸线并分析其近40余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海坛岛岸线类型包括人工岸线、基岩岸线、砂质岸线与红土岸线等4类,岸线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垂直于海岸方向的进退与岸线长度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岸线变迁产生显著影响。从维护海岸安全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的角度出发,结合海坛岛不同类型岸线的演变特征,提出海岸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40 a 来三门湾海岸线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岸线的变化对海岸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1973~2013年的4期三门湾大陆岸线,获取岸线长度以及陆域变化面积等信息,并以县级市(象山县、宁海县、三门县)为单位分段分析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新增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结果,对三门湾地区海岸开发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73~2013年三门湾岸线总体向海推进,总长度减少40.18 km,沿岸陆域面积增加155.89 km2,其中2000~2013年岸线向海扩张最为显著,近40 a来,在沿海三县中,宁海县岸段岸线变迁最为剧烈;海岸人为开发是岸线变化的主导因素,且开发方式时间异质性显著:早期以围垦造田、堵港蓄淡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偏重围垦养殖,进入21世纪,开发规模大幅增长,围垦造田和养殖依然是海岸开发的主要方式,同时城镇、工业建设等围填海规模迅增,港口码头建设也加快了步伐,海岸开发方式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近10年珠海海岸带海岸线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有效地研究珠海市海岸带海岸线的变化,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覆盖珠海市海岸带的高分辨率SPOT-5、GF-1和航空DOM遥感影像,建立了珠海海岸带岸线分类体系,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提取了3期12类海岸线信息。对海岸线长度及海岸蚀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珠海市海岸带海岸线总体长度从470.69 km增长到496.95 km,年平均增长2.38 km;(2)2005~2015年珠海市海岸带岸线中,人工岸线一直占较大比重,且10年间呈持续增长状态,总长度增长了40.21 km,而此期间的自然岸线却减少了13.95 km;(3)珠海市海岸带侵蚀面积为0.98 km~2,扩张面积为34.75 km~2。港口码头和建设岸线是扩张主因,养殖围堤岸线、砾石岸线、基岩岸线长度逐年递减并向内陆侵蚀;(4)珠海市高栏港区附近岸线变化最为剧烈,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港口从2008年开始建设并逐年向外扩张,至2015年扩张面积为27.65 km~2,平均扩张速率为3.4 km~2/a。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近10年珠海市海岸带海岸线变迁是海岸开发所引起的,港口码头建设是人类开发海岸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港湾淤泥质海岸的岸线变化数值模拟和平衡岸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邱建立 《海洋与湖沼》1991,22(4):369-376
本文对岸线变化模拟和岸弧分析的现有方法,作了沿岸输沙方程和海岸剖面厚度等特征要素取值方面的修正,使其适用于港湾淤泥质海岸的岸线形态与动态研究;并以舟山岛野鸭山岸段和北仑地区岸段的研究为例,证明了用修正方法预测岸线变化和对比岸弧轮廓的有效性;解释了淤泥质海岸平衡岸弧的成因;还为当地海岸规划与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岸线动态数据。  相似文献   

6.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变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监测和了解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海岸带防护、海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海南岛海岸线,获取岸线长度以及陆地面积变化等信息,分析了海南岛25 a年来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海南岛海岸线总长度增加33.58 km,海岸线总体向海推进,沿岸陆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岸线变迁主要集中在北岸和东岸,人工岸线长度增长显著,淤泥质岸线等自然岸线长度减少;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海岸开发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以围垦养殖、城镇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2、1991、2001年的Landsat影像和2012年的HJ影像监测了由福建入海的"四江一溪"(即赛江、闽江、木兰溪、晋江和九龙江)河口海岸变迁,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赛江入海口两侧岸线整体向海推进,30a来陆地面积增长了7.46 km2;闽江口海岸由基本稳定到稳定向海推进,30a来陆地面积增长了13.43 km2;木兰溪入海口海岸基本稳定,变化较小;研究时段内,晋江入海口海岸向海推进速度一直在增加,2001~2012年间岸线平均向海推进速率达到30.34m/a;九龙江口与晋江口的演变趋势相似,30a来海岸陆地面积增加了12.43km2,且变化主要发生在入海口两侧;5个河口中,闽江口、九龙江口和晋江口的变化比较大,木兰溪口的变化最小.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发现,上述河口的变化主要由围填海导致.  相似文献   

9.
渤海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重点区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渤海岸线长度、面积等要素,重点分析了渤海海岸线30年来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0年间,渤海海岸带岸线以向海扩张为主,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由1986年2 370.82 km到2016年3 437.59 km;人工岸线占比快速增加,其中最多的为围堤岸线;2006—2016年间各岸段终点速率变化最大,天津段和山东段的海岸线一直保持较高的终点变化速率,并以海岸线前进为主要趋势,表明天津、山东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向海洋拓展。研究期间,渤海各岸段的岸线利用程度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总体表现为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地,人类的活动对岸线的影响已经占据主体地位,围海造地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岸线变化速率计算方法及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算历史时期海岸线变化率常用的数学方法有端点法、平均速率法、线性回归法和折剪法。对于线性均变海岸,这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之间差异很小,反映的岸线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对于振荡性或过渡性海岸,计算结果之间有较大的差异。端点法和平均速率法能较好地反映长期岸线变化的总趋势;线性回归法有助于反映海岸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性;折剪法则可以发现并删除数据序列中的不稳定因素,减小这些异常值的影响。平均速率法在引入最小临界时间概念后,可以平滑突发事件对总计算结果的影响。若引入最小临界时间前后的计算结果有较大变化,则应引起对海岸变化过程中的短期事件的关注。对线性均变海岸,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从简有效的原则选择计算方法,而振荡性和过渡性海岸则应综合使用各种计算方法,尽量以多元回归法取代线性回归法来反映岸线变化规律。计算中使用的数据总量和取样频度、总采样时间长度及数据的精度均会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度。以山东日照的2个岸段为例,分析了过去20a间岸线的长期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影响2个岸段演化的因素和2个海滩的发育过程明显不同。第一岸段为典型的线性均变海岸,各数学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过去20a的资料计算得到的岸线变化率,可以作为未来岸线变化预测的依据。而第二岸段则明显受到人为海岸活动的控制,不同方法计算的岸线变化率明显不同,岸线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振荡性显著,根据历史观测资料计算的海岸线变化速率,仅可作为未来岸线变化趋势预测的背景资料,进一步的监测是科学预测未来岸线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海岸人工地貌建设是沿海国家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方式,海岸人工岸线的形成改变了自然岸线的格局,并影响着岸线的自然演替规律。基于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时相的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信息,对浙江大陆海岸线类型构成及人工岸线建设对岸线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近20 a来浙江大陆海岸格局以人工岸线不断增长为特征;(2)不同岸段的人工岸线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杭州湾、三门湾及台州湾沿岸岸线变化最为显著;(3)20 a间,浙江大陆岸线整体向海推进趋势明显,仅少数岸线发生了海岸蚀退;(4)人工岸线的建设通过对自然岸线的截弯取直,缩短了自然岸线的长度,降低了自然岸线的曲折度,却使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来海州湾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HJ-1A CCD1影像为数据源,对海州湾大陆海岸线1973-2013年的变迁进行了连续监测,定量获取了海岸线信息,解译了岸线摆动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对近40 a来海州湾大陆海岸线时空变化和海岸开发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岸线长度及类型动态变化显著,岸线长度整体增加,海湾面积不断减少,岸线类型以人工岸线为主;岸线整体向海推进导致陆域面积净增65.54 km2,变迁速率时空分布不均,变迁主要发生在岚山港、绣针河口至柘汪河口、兴庄河口至西墅、连云港港岸段,城镇扩张导致20t0-2013年变迁最为剧烈,速率达122.9m/a;海岸人为开发是海州湾岸线变化的主导因素,且开发方式时间异质性显著,早期以盐业、养殖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口码头建设比例显著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用于城镇建设的围填海规模大幅增长,尤其是2010年之后已成为海州湾地区海岸开发的首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上海市江海岸线全长464.4公里.其中岛屿岸线长293.6公里(大、小金山岸线未计在内),占全部岸线长度63.2%,大陆岸线长170.8公里,占36.8%.根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综合调查技术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具体领导下,组织了全市30余个单位,于1980-1981年开始,对气象、陆地水文、海洋水文、地质、地貌、化学、生物、环保、土壤、土地利用、海岸工程、遥感应用等十二个项目,按照全国统一规范及规程,陆续开展调查工作.本文主要根据这次调查的收获和前一阶段各专业项日的调查资料,就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利用现状、有效经验,扼要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硬式护岸、渔港工程和人工岛等3类典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泉州青山湾护岸、泉州崇武中心渔港、海口南海明珠人工岛等建设前后海滩变化为例,开展对海滩岸线形态及部分典型剖面形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临海硬式护岸岸前海滩发生明显下蚀,护岸下游海滩岸线侵蚀后退,发育侵蚀热点,剖面伴有下蚀;渔港工程拦沙堤附近岸线局部淤涨,下游海滩岸线大范围侵蚀后退,出现侵蚀热点,侵蚀热点处剖面明显下蚀;人工岛后波影区内海滩淤积,形成沙岬或连岛沙坝突出体,突出体两侧岸线均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退.通过分析典型工程案例,探讨了3类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的影响方式、影响尺度和原因,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海岸工程对相邻海滩的负面影响,可为海岸工程建设管理和海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岸线是海岸带的重要部分,对于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4年RapidEye、2010年QuickBird卫星数据,辅助以现场调查数据,建立海岸线的解译标志,基于自动与半自动的专家判读方法,提取三亚岸线信息,结果表明:三亚海岸线变化以人工岸线为主,增长较大;养殖区的岸线略有增加;砂质岸线的减少最为明显。三亚海岸线变化的总长为27 845.72m,其中人工岸线变化为15 691.18m,占56.35%;养殖区岸线变化为398.85m,占1.43%;砂质岸线减少2 132.12m,占7.66%。三亚岸线变化以人类活动为主,主要表现在由基岩岸线向人工港口变化,原有人工岸线的扩张,表现为围填海,部分为砂质岸线向人工港口变化,同时,岸线变迁变化主要分布于利于港口发展的区域。海岸工程建设较多,尤其是人工堤坝的建设,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岸线影响强烈。海岸线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应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进行岸线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2015年对大连李官华铜海岸、营口白沙湾海岸、营口仙人岛海岸以及营口鲅鱼圈月亮湾海岸的岸滩地形监测数据,依据海岸侵蚀灾害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对辽东湾东岸的4个连续砂质海岸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滩岸线发生侵蚀的岸段主要分布在营口仙人岛海岸和大连李官华铜海岸南部,其中仙人岛岸段岸线后退距离最为严重,达到了7.8 m/a;从断面地形监测结果来看,大连李官华铜海岸发育较强侵蚀,岸滩下蚀速率为9.35 cm/a.辽东湾东岸的华铜海岸和仙人岛岸段,侵蚀现象仍然明显;而开展了防护修复工程的月亮湾、白沙湾等原侵蚀岸段,都基本趋于稳定,没有再发生海岸侵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焚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对堆积海岸平衡岸线轮廓的三个表达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其中平衡岸线轮廓表达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潮流作用对岸线塑造的影响,适用于对凹岸和沙质海岸岸线轮廓的分析,同时也适用于对凸岸和淤泥质海岸岸线轮廓的分析,因而较基本平衡岸线形态方程和B.A.保保夫堆积岸弧方程适用范围更广。利用平衡岸线轮廓表达式,对舟山群岛金塘山和册子山附近水道的两段岸线轮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岸段均为堆积岸弧,且理论弧长与实测弧长、理论半径与实测半径的值接近,说明理论岸线与实际岸线形态吻合得较好,同时,金塘山西部岸段较册子山西部岸段岸线形态更趋稳定,但两岸线均未达到稳定状态,目前仍处于演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缪经榜 《海洋与湖沼》1981,12(6):479-488
二、海区类型Ⅱ——海湾、海峡 本海区的特点是邻近海岸、岸线变化复杂,不存在一致的海岸法向;流况的特点和海区类型(Ⅰ)基本相似。海湾、海峡、岛屿之间以及岸线多变的近岸浅海区域,均属于这种海区类型。  相似文献   

20.
2011—2014年于万宁东部海岸建立了海岸动态监测系统,包括120个岸线监测站位和30个岸滩剖面监测站位,收集了4年间岸线和岸滩的实时变化信息。以这些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收集的海岸资料和实地调查,对万宁东部海岸的侵蚀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在季节变化中,海岸呈现夏秋侵蚀冬春淤积的规律;在年际变化中,海岸总体呈侵蚀趋势,但相邻年份间又呈现侵蚀和淤积相间的现象。万宁部分海岸受前滨采砂影响严重,加上频繁的台风天气,致使侵蚀加剧,在两年时间内后滨侵蚀发育8m高的软质陡崖,造成难以恢复的地形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