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简述了鲁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兵马沟组的特征,分析了地壳演化历程,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环境,并有向港湾到滨海过渡的迹象。燕山晚期三门峡-鲁山断裂带的向北逆冲推覆,导致兵马沟组呈倒转产状。通过对济源、伊川、鲁山、舞钢分布的兵马沟组进行对比,认为兵马沟组沉积时具陆在北、海在南的古地理格局。兵马沟组与上覆地层汝阳群云梦山组或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期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兵马沟组不宜归入汝阳群或五佛山群,应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这对完善华北乃至中国地层年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岳亮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17,35(4):752-762
中国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前寒武纪的沉积地层年代久远,缺少佐证的生物依据,对沉积环境的判断更多依赖于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等,导致前人研究有较多的争议。以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兵马沟组为例,通过精细分析岩石特征、古水流和沉积相,结合相关地层的区域对比及古地貌的重建,解释了兵马沟组的沉积成因和环境转换。汝阳群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变质结晶基底或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上,兵马沟组作为汝阳群底部的地层单元,受地形和断裂的明显控制,接受丰富的物源供给,发育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双层叠加”沉积地层,代表了从冲积扇沉积到砂砾质滨岸沉积的环境转变,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以海相为主控的沉积开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豫西鲁山地区汝阳群发育了形态特征多样的大量微生物成因构造,主要为多边形网格状脱水裂痕和纺锤形脱水裂痕。通过对微生物成因构造宏观特征的描述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微生物成因构造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微生物成因构造的总体特征演化规律与汝阳群趋于稳定的沉积环境演化一致,其形态特征与微生物席厚、暴露时间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郑伟  孙凤余 《华北地质》2011,34(3):170-178
豫西鲁山地区汝阳群发育了大量形态特征多样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简称MISS,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其他物理作用营力(如剥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和变形作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可被视为一种广义的遗迹化石,其最主要的两种类型是多边形网格...  相似文献   

6.
王淼  周洪瑞  张恒 《地质学报》2020,94(4):1027-1045
华北板块南缘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时代归属以及区域古地理格局和构造演化等是近年来地质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豫西鲁山下汤地区的汝阳群云梦山组和黄连垛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获得云梦山组年龄最小(年轻)的一批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58±63Ma,从而限定了汝阳群最早沉积年龄不早于1700Ma。结合洛峪群(上覆于汝阳群)上部洛峪口组近年的年代学标定(1611~1638Ma),将汝阳群—洛峪群的形成年代限定为1700~1600Ma,即中元古代长城纪的中晚期,对应于国际地质年表的固结纪。云梦山组与黄连垛组中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1644~3179Ma,呈现1850Ma、2100Ma、2300Ma、2500Ma、2670Ma和2900Ma六个年龄峰值,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中太古代-古元古代重要的地质事件。云梦山组与黄连垛组分别以1850Ma峰值年龄段与2500Ma峰值年龄段的地质体为主要的物源区。根据云梦山组沉积组合性质及形成背景、熊耳群火山岩及其对应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熊耳群沉积岩夹层的沉积特征和盆地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认为熊耳群及其上覆的汝阳群形成于与"岛弧"共生的弧后盆地地区。并且根据云梦山组"同沉积锆石"具"岛弧"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云梦山组沉积时期附近的岛弧火山仍在持续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几个中生代地层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有 《地质论评》2013,59(4):601-606
笔者认为潭头盆地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地层序列(由下而上)应为:秋扒组、高峪沟组、潭头组、大峪组。汝阳凹陷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地层序列(由下而上)应为:九店组、下河东组、郝岭组、上东沟组、石台街组。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沉积学等方面的探讨,认为潭头盆地K—T界线目前只能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汝阳凹陷含恐龙等生物群的郝岭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马市坪盆地的南召组与马市坪组的接触关系不是"假整合",而是"整合接触",其地层年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梦山组隶属于中元古界汝阳群,在构造古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层面发育了大量的MISS,且类型多样。MISS类型的分布特征对精细环境有良好的指示作用;MISS的大量发育表明了当时微生物群落的繁盛,揭示了当时的微生物群落对古环境具有的强大改造功能。  相似文献   

9.
河南鲁山地区太华群铁山岭组与荡泽河组之间存在确凿的不整合和超覆接触关系。以此发现为基础,结合太华群的建造和构造,以及众多年龄资料等,太华群的层序应重新厘定。将原太华群统归为太华超群,以不整合面为界:上部称上太华群,包括雪花沟组、水底沟组和铁山岭组;下部称下太华群,包括荡泽河组和耐庄组。两者均属太古宙。  相似文献   

10.
出露于河南鲁山地区的原"太华岩群"在地质研究和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年新进展的基础上,已将其分解为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为主的上部岩系和以新—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的下部岩系,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岩系地质特征很不相同,时间相隔5~7亿年,因此原"太华岩群"这一统一地质单位已不再适用,需重新厘定。建议以新—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70%)和伴生少量变质表壳岩(约30%)的下部岩系改称太华杂岩;上部的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系,因其标准剖面在鲁山,可以用"鲁山岩群"替代"原太华岩群上亚群",这一群级地层单位曾被涂绍雄(1996)建议过。重新厘定后的地层名称,将不再出现命名上的混乱,也便于对比。  相似文献   

11.
李猛  王超  王钊飞 《地质科学》2013,48(4):1115-1139
汝阳群分布在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位于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区,主要为一套未变质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于熊耳群火山岩系之上,其上被洛峪群整合覆盖。长期以来,其地质时代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汝阳群下部白草坪组4个石英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龄测定,获得的207Pb/206Pb年龄分布范围为3 000~1 800 Ma,主要集中在2 600~2 400 Ma之间(约占67%),年龄主峰值为2 550~2 500 Ma,说明其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新太古代末以及古元古代的地质体。其中,最年轻锆石的207Pb/206Pb谐和年龄值分别为1 817±22 Ma、1 838±23 Ma、1 924±17 Ma和1 829±28 Ma,说明汝阳群沉积时代不老于1 800 Ma,与其上覆洛峪群中近期获得1 611±8 Ma的年龄相吻合,因此其形成时代应为中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12.
河南嵩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其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由新太古代登封群表壳岩、TTG质片麻岩和古元古代嵩山群石英岩,以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花岗质岩石组成。五佛山群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登封群和嵩山群之上,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夹少量的粉砂质页岩和薄层灰岩,为该地区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分布广泛的第一沉积盖层。探讨其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对揭示华北克拉通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华北南缘前寒武纪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依据。本文对五佛山群底部马鞍山组两个石英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龄测定,获得最年轻的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732±11)Ma和(1655±22)Ma,说明五佛山群形成时代的下限为古元古代晚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之后的其他沉积盖层年代相当。五佛山群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2816~1655 Ma,主要集中于2100~1800 Ma之间(约占60%),年龄主峰值为(1.93±0.10)Ga,部分年龄分布于2500~2100 Ma之间(约占24%),说明其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的地质体,相比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同时代的沉积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本区来自太古宙的物源极少。五佛山群马鞍山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反映了嵩山地区在1.93 Ga左右发生过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发生的变质作用时间(约1.91 Ga)一致。碎屑锆石εHf(t)值为–14.3~4.6,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布于2363~3672 Ma之间,明显大于其207Pb/206Pb年龄,大部分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集中于2.50 Ga和2.80 Ga地壳演化线区域内,揭示了新太古代为华北克拉通南缘重要的陆壳生长期。  相似文献   

13.
通化地区珍珠门组并非老岭群的顶部层位,其上确实存在花山(大栗子)组、临江组.并且与珍珠门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一发现,为重新厘定集安岩群、老岭群的地层层序以及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也为老岭群的古地理再造以及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在这一地区寻找古岩溶型矿产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藏南康马地区石炭系及其下伏变质构造地层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康马地区位于拉轨岗日构造带南缘中部。前人对该地区的康马穹窿及周围地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长期以来对该区石炭系及以下变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及时代认识不清,致使拉轨岗日构造带前石炭纪的地质演化史成为空白。根据1∶2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地层学资料及古生物、岩石组合特征,对康马附近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厘定后的地层单元分别为前奥陶系郎巴群(POl)、奥陶系则果群(Oz)、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与上覆早二叠世破林浦组(P1p)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前奥陶系郎巴组(POl)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康马岩体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克拉通南缘结晶基底之上广泛发育中-新元古代(1800~542Ma)盖层岩系,但由于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工作在河南省栾川县龙家园组底部和下部各发现了一套凝灰岩,进而获得了1594±12Ma和1541±8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首次精确标定了该地区龙家园组的形成时限,该组底界的时代接近1600Ma。龙家园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蓟县纪最早期;在河南省汝阳、汝州、鲁山地区的洛峪口组凝灰岩中获得了1596±7Ma、1596±15Ma、1608±17Ma和1620±16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进一步精确标定了洛峪口组的形成时代,洛峪口组形成于长城纪的末期。结合汝阳群云梦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汝阳群-洛峪群的形成时限约为1700~1600Ma。官道口群应是汝阳群之后的地层系统,而不是早前认为的与之同期的地层。  相似文献   

16.
Paleo-to Mes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are represented by the Ruyang and Luoyu groups.We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unmengshan and Beidajian formations of the Ruyang Group and the Cuizhuang and Sanjiaotang formations of the Luoyu Group.Detrital zircon grains from these formations have U–Pb age populations of 3.64–3.31 Ga,2.96–2.86 Ga,2.72–2.59 Ga,2.56–2.47 Ga,2.45–2.0 Ga,1.99–1.85 Ga and 1.84–1.65 Ga.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ary rocks suggest that some of the sediments were sourced from intermediate to felsic magmatic rocks.The age groups of the detrital zircon are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CC.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etrital zircon from the sedimentary rocks in Ruyang and Luoyu groups suggest that significant crustal growth and reworking of the NCC took place during the Neoarchean and early-to mid-Paleoproterozoic,while crustal reworking at the Paleoarchean and late-Paleoproterozoic,and crustal growth at the Mesoarchean.We suggest the depositional times of the Ruyang Group and Luoyu Group are constrained to no older than 1.75–1.7 Ga and 1.7–1.65 Ga,respectively.Formation of late-Paleoproterozoic basins related to the strike slip and extrusion tectonics that cross-cut the NCC during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1.75 Ga),and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edimentation once isochronous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CC through the Taihang region of the interior NCC and linked the Yanshan–Liaoxi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NCC.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真核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新近在豫西汝州阳坡村洛峪群洛峪口组中获得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39±13Ma,结合熊耳群和汝阳群已获得的其他年龄数据,将这类形态复杂的真核生物群出现的时间限定在1.75—1.64Ga,即中元古代的早期。这说明,过去一直被认为的代表进化程度较高但仅属于新元古代的一些真核生物群,其实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应有更原始的微体化石出现,从而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1.60Ga)将成为探寻最古老真核生物祖先的重要窗口。同时,将这些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以后较长地史时期都存在的真核生物群用于标定地层形成时代或作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标志,值得重新考虑和商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