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西娄山关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有众多陆上暴露和溶蚀标志,表明其产生受寒武纪末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控制。它不仅形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而且恰与寒武-奥陶纪年代地层界线相重合,体出了层序界面,年代界线和事件界线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梅仕龙 《地质学报》1995,69(3):277-284
通过对层序界面的详细剖析,指明了层序地层系统是独立存在于地方性的岩石地层系统和全球性的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区域性、过渡性地层系统,并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通过将层序界面概念和界线层型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应该将全球层型剖面和点选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建立最佳自然界线的观点,为建阶工作指出了工程层位和地区;以二叠纪Guadalupian统和乐平统的分界研究为实例,对最佳自然界线的概  相似文献   

3.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分类和级别体系等地层学根本理论问题上给地层学带来了新认识、新概念和新方法。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可建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将传统的自然界线(或不整合面)、层序界面和GSSP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年代地层界线成为可在野外识别和追索的界线。论证了层序地层是独立存在于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之间的地层类别和包含这三个基本地层类别的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阐述用层序地层界线优化各类原有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界线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和阐述了新的地层学体系和建立新一代年代地层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建强  王训练  于炳松  林畅松  李兴武 《地层学杂志》2001,25(4):241-246,298,T001,T
以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古生代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和典型范例为基础 ,讨论了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年代地层方面 ,进一步强调以初始海泛面 ( FFS)作为优化年代地层“阶”的标准。从自然界线的观点 ,建议将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 GSSP)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优化至初始海泛面 ( FFS)。探讨了三级层序结构与生物宏演化阶段之间的可能关系。在岩石地层方面 ,强调以层序地层的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 )优化组、段界线。  相似文献   

5.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划分、对比、分类和级别体系等地层学根本理论问题上给地层学带来了新认识、新概念和新方法。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可建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将传统的自然界线(或不整合面)、层序界面和GSSP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年代地层界线成为可在野外识别和追索的界线。论证了层序地层是独立存在于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之间的地层类别和包含三个基本地层类别的新的三重地层分类方案。阐述用层序地层界线优化  相似文献   

6.
梅仕龙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9,24(2):167-172
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应尽可能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将地层的自然界线、层 GSSP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年代地层界线可在野外识别和追索,层序地层可以做为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而独立存在,构成新的三重地层分类,地层界线的优化应尽可能与层序界面相结合,以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损伤性,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在地层学和概念上取得了的创新和突破,有在新的地层学体系指导下建立新一代年代地层表,从而更加客观地反  相似文献   

7.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系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泥盆—石炭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宁  张仁杰  冯少南 《地质科学》2002,37(3):313-319
通过对新建立的海南岛上泥盆统昌江组及其下石炭统南好组多重地层的综合研究,并以首次发现的南好组底部的河流相砾岩和砂砾岩为标志,指出海南岛在泥盆纪末期曾发生大规模海退事件,这恰好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完全一致。不仅确认了昌江组与南好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而且两者以Ⅰ型层序界面相隔分别构成2个三级层序,因而认为海南岛泥盆—石炭纪年代地层界线已与层序界面重合为一个共同的分界面——平行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9.
二叠系-三叠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近年来二叠系、三叠来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趋势及最新的年代地层表与磁性地层表。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方面报道了新的底界方案及四个层型候选剖面,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地层学进展。界线事件地层学的总趋势是球外事件研究趋于沉静而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及火山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生物大绝灭的观点已占主导地位,其中界线缺氧事件的确立以及海侵始于二叠纪末的新观点是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层序地层学方面对于二叠系的全球海平面变化一般趋向于分四个旋回,但对于三叠纪则尚未统一。早二叠世的全球冰期—海平面升降旋回及三叠纪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均有可能发现和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层序地层界线与年代地层界线不一致所产生的理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黔南斜坡相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年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黔南斜坡相区的二叠系划分为16个三级层序,4个层序组,分属于2个中层序。大多数三级层序的底界属整合界面,有良好的牙形石和化石带控制。该区二叠纪有4次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它们分别出现在牙形石Swwhitei带底部,Swafhanzhongensis带下部,JXuanhanensis带下部以及Clyini带底部。已识别的海进事件中,有3个最具地层划分和对比意义,分别出现在牙形石Nexculptus带底部,Jnankingensis带底部和Jpostbiteri带下部,均伴随有重要的生物群替代。研究表明,沉积层序的关键界面对于进一步优化阶和生物时带的界线,使年代地层界线成为野外可识别的物理界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总被引:23,自引:1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03,5(2):129-141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或地史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或沉积古地理学)、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我国的古地理学有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定性到定量,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从理论到应用。《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2002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鸣,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第一手为主的和定量为主的信息资料,编制从长城纪到第四纪以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种比例尺兼有的、既有地学理论意义又能为生产实践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服务的、综合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长的古地理图,是时候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使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拟建的白鹤滩水电站的坝基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由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沉积火山碎屑岩类所组成。火山熔岩又可划分为斜斑玄武岩、块状玄武岩和杏仁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包括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而沉积火山碎屑岩类则由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所组成。不同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形成环境不同,导致它们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能也不相同。块状玄武岩、斜斑玄武岩和沉积火山碎屑熔岩的抗压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都比较大,因而具有很好的工程地质稳定性;杏仁状玄武岩、火山碎屑熔岩的抗压强度稍低,但抗风化能力很好,因此也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而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的抗压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都很低,往往形成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工程地质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苏文  徐树桐 《地球科学》2000,25(2):152-158
通过对大别山北部石榴二辉麻粒岩岩相学、矿物地质温压计和热力学计算, 获得4个主要的变质演化阶段的矿物共生组合、温压条件和相应的水活度条件: (1) 榴辉岩相阶段(M1), 以Cpx (含Jd) +Q +Ru +Gt组合为代表的残留矿物, 并呈包体的形式产于石榴石中, t=612~750℃; (2)麻粒岩相阶段(M2), 以Opx+Cpx +Gt+Q +Ti+Mt矿物组合为特征, 其相应的t =837~887℃, p=1.03~1.25GPa, 水活度为0.718~0.799; (3) 角闪岩相阶段(M3), 矿物组合为Cpx +Gt+Amp +Pl+Mt, t=530~660℃, p=0.85~0.95GPa, 其相应的水活度为0.2 3~ 0.2 4;和(4) 低角闪岩相阶段(M4), 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495℃, p=0.5 6~ 0.70GPa, 相应的水活度为0.11~ 0.13.石榴二辉麻粒岩变质反应、变质结构、矿物组合及其演化, 不仅受控于形成时的温压条件, 而且与形成时体系中水活度的演化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水活度的演化特征表明, 变质流体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对变质反应温度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偏高岭石的微观结构与键合反应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50~1050℃下热变高岭石结构,尤其是偏高岭石结构进行了研究。针对晶体高岭石和非晶体偏高岭石的结构特征,采用了XRD、SEM和IR等测试技术手段进行矿物组成和结构分析。采用热重GT测试方法对高岭石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矿物化学键合材料强度试验来表征偏高岭石的反应活性。结果发现:偏高岭石中的铝氧层是化学键合反应能力的敏感结构单元,IR谱中表征Al-O键共振的817cm^-1吸收峰与其化学键合反应能力相关联,存在该吸收峰的热变高岭石具有化学键合反应能力,相对吸收率越大,化学键合反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两种类型。东北 平原西部分布着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前者是全国五大沙漠之一。文章全面、系统地对该地区编制了 1∶1000000荒漠化图和量算出土地沙漠化面积。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为72280.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2.2%。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5%~3.7%的速度递增;自9 年代以来,沙漠化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就总体而言,沙漠化发展仍然大于逆转。东北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面积 33850.79km2,占土地总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面积为23329.19km2,占土地总面积15.2%,它是世 界上苏打盐碱化土壤的三大片之一,土地盐碱化每年以1.4%~2.5%速率正在发展。所以,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不仅制约着当地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周围和毗邻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 东北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有物源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后者有草原超载过牧、滥 垦、滥伐滥櫵、乱挖,河流上中游修建水库等原因,以及冻融作用的特殊原因,致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文章总结了 该地区沙漠化正、逆过程的演变,并提出荒漠化的治理应根据荒漠化  相似文献   

19.
澜沧老厂外围银铅锌铜多金属异常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澜沧地区1:10万分散流普查结果,利用澜沧老厂地球化学异常成矿模型,确定该区地球化学异常中Pb、Zn、Ag、Cu的成矿率。根据其它地球化学异常中蕴古Pb、Zn、Ag、Cu等元素的所有金属量,对异常所含Pb、Zn、Ag、Cu资源量作出初略评价。  相似文献   

20.
王竹泉 《地质学报》1936,15(1):87-104
INTRODUCTION The maganese deposit of Hsihutsun was first visited by Dr.V.K.Ting~1 in 1922.During the spring of 1932 while directing students of the Geolo-gical Department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field,the writer had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deposit.A detailed geologic map has been prepared,b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