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及其形成的松弛带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建基岩体的岩体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建基岩体在开挖后必然产生新的爆破裂隙,同时伴随开挖卸荷、应力的释放,尽管岩体并未发生进一步风化,但因岩体发生松弛、卸荷,在浅表部形成松弛带,因此,确定松弛带厚度及其分布,更有效地对松弛、卸荷岩体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在现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原位声波测试及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地对一重力坝层状建基岩体的松弛带厚度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建基岩体产生深部松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建基岩体工程特性的影响,其成果对类似工程的坝基开挖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及其形成的松弛带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建基岩体的岩体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建基岩体在开挖后必然产生新的爆破裂隙,同时伴随开挖卸荷、应力的释放,尽管岩体并未发生进一步风化,但因岩体发生松弛、卸荷,在浅表部形成松弛带,因此,确定松弛带厚度及其分布,更有效地对松弛、卸荷岩体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在现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原位声波测试及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地对一重力坝层状建基岩体的松弛带厚度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建基岩体产生深部松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建基岩体工程特性的影响,其成果对类似工程的坝基开挖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某工程中将陆地声纳法作为主要方法结合超声波法测量松弛带厚度的一个实例。由于在这项工程中应用超声波法测量松弛带厚度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选用了陆地声纳法代替超声波法测量松弛带厚度。在全面应用陆地声纳测量之前先做了几组对比试验,确定了它用来测量松弛带厚度的可行性。通过在这项工程中的应用发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钻孔揭示,该水电站河谷谷底发育着深厚覆盖层及卸荷松弛带。深厚覆盖层纵向上可以分为3层:下部和上部为正常的河流相,中部为多成因堆积物加积层;谷底浅表部岩体结构松弛,完整性差,裂隙张开、泥质充填,裂面严重风化锈染。研究表明,谷底松弛是由于河流切至谷底时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岩体剪切破坏;并经过漫长的卸荷回弹及风化作用在谷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松弛带。  相似文献   

5.
公伯峡电站开挖边坡古风化岩松弛与工程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公伯峡电站泄水洞左岸边坡开挖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资料,分析、研究边坡在开挖后岩体松弛程度和工程特性的变化。分析表明,边坡开挖后,一定深度范围内边坡岩体将松弛,松弛带的厚度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地震波速、声波速度来划分。岩体发生松弛后,松弛带岩体力学参数明显降低。开挖后尽快支护是防止边坡岩体松弛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岩质高边坡岩体变形参数及松弛带厚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预测岩质高边坡开挖后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及松弛带厚度,是分析岩质高边坡在开挖后变形(位移)和作好防护设计的重要资料,运用波动力学关于平均应力与体积模量、岩体纵波速度与弹性模量、变形模量间的关系,通过部分实测资料及边坡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资料,分别建立了纵波速度与岩体变形模、岩体应力间的关系,研究了开挖边坡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预测了岩体松弛带的厚度。  相似文献   

7.
声波测试广泛运用于复核开挖岩体质量、检验开挖爆破效果等多个方面,本文针对开挖岩体爆破前、后波速对比时出现的波速变化异常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阐明产生波速异常的根结所在,并提出防止类似问题出现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下掩埋管道及其地下建筑物压覆矿产边界,是由建设工程本身抗破坏能力、工程重要性以及矿体特征、开采方式、工程与矿体的相对位置等因素决定的。对于地下矿体,按围护带宽度、上覆各岩层移动角确定压覆矿产边界;对于地表非爆破性采矿,按围护带宽度和地表岩层移动角确定压覆矿产边界;对于地表爆破性采矿,安全爆破距离一般取50m。  相似文献   

9.
冰凌爆破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工预先破冰是防凌渡凌工作中常采用的比较有效方法之一.在几个工程实践和现场实验的基础上, 对人工破冰河段的选择、破冰长度和宽度的确定、冰孔布设、单孔药量以及破冰的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提出了工程防凌渡凌的冰盖爆破的各项参数和指标, 以及爆破技术的施工措施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周永胜  戴文浩 《地学前缘》2022,29(1):403-412
大陆浅源地震密集分布层称为地震层,该深度处于石英脆塑性转化带,其变形除受温度控制外,地震周期各阶段变形随应变速率和应力发生变化,从间震期的稳态蠕变转化为同震破裂和震后松弛阶段非稳态蠕变。与间震期长期蠕变相关的野外塑性变形和稳态流变实验研究非常多,而与震后松弛相关的地壳深部脆塑性转化和非稳态蠕变研究非常有限,更缺少非稳态流变的本构方程。震后松弛阶段的断层滑动研究和基于GPS观测数据反演地壳形变研究都依赖于非稳态蠕变实验数据及其流变模型。本文介绍了野外断层脆塑性转化带非稳态流变和高温高压非稳态流变实验研究进展,分析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与变形模式,讨论了非稳态流变与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肖世国  周德培 《岩土力学》2007,28(8):1700-1704
介绍了楔形体与开挖坡体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确定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的弹性理论分析方法。阐明在用楔形体理论分析出开挖坡体的应力场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坡体材料强度条件(经过安全储备后的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和单轴抗拉强度准则),且考虑三向应力状态,计算搜索坡体在该稳定系数下的开挖松动区,由此计算出在坡体自上而下分步开挖过程中每一步开挖施工完成之后相应的松动区来。提出了分析计算坡体开挖松动区的主要步骤,说明在分步开挖过程中,计算搜索每一步开挖后的坡体松动区主要需通过讨论上一步开挖后的坡体应力场、本步开挖卸荷量及本步开挖后产生的松动区范围等问题来实现。最后,用算例较为详细地说明了用弹性楔形体理论解析坡体开挖松动区的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饱和岩石的时温等效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饱和岩石的低频共振实验 ,探讨了饱和岩石热激活的驰豫过程 ,获得饱和岩石的驰豫个性和驰豫共性 ,二者在找矿勘探和大型岩土工程中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肖宏彬  贺聪  周伟  肖果 《岩土力学》2013,34(Z1):22-27
利用四联装等应变直剪仪,对南宁非饱和重塑膨胀土进行一系列室内剪切应力松弛试验,探讨南宁非饱和重塑膨胀土的剪切应力松弛特性,得到诸多有益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剪切应力松弛曲线均属于不完全衰减型,剪切应力逐渐减少并趋于一个稳定值;膨胀土的松弛曲线都可以明显的分成3个阶段:瞬间松弛阶段、衰减松弛阶段、稳定松弛阶段。不同初始条件下不同时刻的剪切应力-应变等时关系曲线都是非线性的曲线,说明南宁膨胀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流变特性,是弹、黏、塑性体。膨胀土的含水率越高,或者竖向荷载越小,或者初始应变越大,或者时间越长,则膨胀土的流变特性及其非线性程度就越高。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通过改进剪切应力对数与时间对数的线性关系,建立南宁膨胀土在直剪条件下的非线性剪切应力松弛经验方程,能较好地拟合试验结果。非线性经验模型考虑了应变水平对应力松弛的影响,直观地反映出南宁膨胀土的非线性应力松弛特性,更加符合工程实际,可为膨胀土非线性应力松弛问题的计算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强  贾森  李鑫  武璧泽  尚艳亮  董俊 《岩土力学》2022,43(12):3484-3492
经典Green-Ampt入渗模型计算简单,广泛应用于土壤入渗问题的研究,但在湿润锋处理上采用明显的干湿分离界面,存在一定的理论假设。鉴于此,基于饱和区−非饱和浸润区分层模型,结合达西定律,推导出入渗过程中饱和区厚度与非饱和浸润区厚度关系的理论公式,提出了水分剖面理论模型,消除了饱和区厚度和浸润区厚度的关系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土壤水分剖面形状和非饱和浸润区等效参数的改进Green-Ampt模型,并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数值仿真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很高的精度,对不同类型的土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该模型求解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5.
常温层温度特征及浅层地温能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层温度及深度是浅层地温场的重要指标,工程实践中常用常温层温度来代表地下岩土体原始温度。研究表明常温层温度与年均气温和大地热流密度密切相关,浅层地温能是在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于地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岩和地下水里的低温地热能。据常温层温度特征,将我国浅层地温能分为tH≧15℃、tH=10~15℃和tH≦10℃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小杰  张三定  沈建 《中国岩溶》2018,37(5):650-658
为查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利用大量工程钻孔资料及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对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平均厚度为11~16 m,每米深度平均线岩溶率为3.93%~10.52%,最大为5.83%~17.25%,岩溶中等—强发育,带下岩溶微弱发育;带内约1/2的溶洞高度小于1.8 m,平均洞高1.50~2.18 m,具有规模较小、数量多的特点;2/3的溶洞全充填,无充填和半充填溶洞约占1/3,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表层岩溶带内岩体和土同存,作为建筑物地基均一性差;渗透系数平均为0.04~6.60 m·d-1,总体具弱—中等渗透性;岩土工程施工等级较高且跨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