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验证运用浮游动物图像扫描分析系统(Zoo Scan Integrated System,Zoo Scan)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可行性,作者利用Zoo Scan图像技术,对2013年8月在南黄海(30°—37°N,125°E以西)14个站位采集到的中型浮游生物网(孔径160μm)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浮游动物混合样品的体积生物量与实测干重、含碳量和含氮量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南黄海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混合样品的总体积生物量与总实测干重、含碳量和含氮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在500—1000μm和2000μm粒径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与粒径组的类群组成有关。南黄海夏季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四个组群:黄海中部组群、黄海近岸组群、黄东海交汇区组群1和2。其中,黄海中部组群和黄海近岸组群与历史研究中的稳定群落相一致。不同组群的地理分布受使用的浮游生物网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Zoo Scan图像技术为我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于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12日对菲律宾海上层海洋(0—200m)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站位分别位于受赤道逆流(NECC)、棉兰老流(MC)、北赤道流(NEC)和黑潮(KC)影响的海域。通过比较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用干重,灰分,无灰干重和含能量等指标表示),探讨不同海流中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水母类是菲律宾海浮游动物的三大主要类群。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为11—116ind./m3,NECC区平均丰度最高((96±28)ind./m3),然后依次是MC区和KC区,NEC区最小((26±9)ind./m3)。在浮游动物生物量(干重)方面,同样NECC区最高((3.25±1.11)mg/m3),其次为MC区,但是平均丰度最小的NEC区生物量超过KC区。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KC区的浮游动物具有更高的含水量以及较小个体所占比例较高。不同水团之间浮游动物灰分、无灰干重和含能量的分布特征与干重相一致。结合环境因子分析显示,上升流、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海流和温度等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武昌  王克 《海洋科学》2001,25(5):14-17
到20世纪70年代 ,大尺度的生物地理分布已经比较清楚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开始研究物理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较短时间内(1a以内) ,环境因子是在中、小尺度(分别为100~1000m和10~100m)对浮游动物种群(群落)产生影响的。因此研究浮游动物中、小尺度的分布 ,同时观测物理因子成为海洋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上通用的浮游动物采集网具为Bango网。在我国的海洋浮游动物调查中 ,使用浮游动物网(浮游动物大型网、中型网)采集浮游动物。用水平拖网和垂直拖网的方式研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 ,垂直分层拖网…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北部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以碳为基本 单位研究了胶州湾北部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及其周转率等。浮 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8.73 ~ 24.05 mgC/m3;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0.26 ~ 1.09 mgC /m3.d。二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其平面分布表现为不均匀性。海水中Chl a的含量、 初级生产力及盐度等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周转率 平均为0.047(0.019 ~ 0.13),其变化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干重呈负 相关。  相似文献   

5.
5%的甲醛,-20°C冰冻和液氮是常见的浮游动物保存方法。本文以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研究对象,以湿重、干重和碳、氮含量为生物量指标,研究了上述几种保存方法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华哲水蚤,湿重、干重、碳和氮含量,在用甲醛保存2个月后,分别下降为鲜重的81.03%、14.20%、7.02%和1.13%;冰冻保存2个月后,分别下降为鲜重的66.56%、22.34%、10.30%和2.14%;液氮保存2个月后,分别下降为鲜重的91.85%、26.65%、11.25%和2.41%。对于强壮箭虫,湿重、干重、碳和氮含量,在用甲醛保存2个月后,分别变为鲜重的104%、9%、3.49%和0.69%;冰冻保存2个月后,分别下降为鲜重的73.15%、12.39%、4.82%和1.02%;液氮保存2个月后,分别下降为鲜重的70.72%、11.22%、5.23%和1.13%。在保存初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变化较大,后趋于稳定。甲醛保存方法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液氮,冰冻的影响最小。中华哲水蚤的生物量受各种保存方法的影响要小于强壮箭虫。  相似文献   

6.
基于2020年8月至11月在南海北部获取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数据,利用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估算得到相对体积散射强度并用其表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相对大小,对相对体积散射强度的半月变化与具有半月周期的潮流动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天文大潮对声学估算的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月周期的相对体积散射强度与潮流动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天文大潮时,潮流动能较强,水体相对体积散射强度较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较小,天文小潮时则情况相反。初步推测其原因为:天文大潮时,强潮流一方面导致浮游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使其生物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特性,浮游动物迁移到近海底处使其难以被观测。  相似文献   

7.
利用ZooScan图像扫描技术,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长、面积和体积与干重之间的回归关系.比较了不同季节、不同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回归关系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三个体型参数中,面积拟合生物量的程度最好,是利用图像方法估算生物量最佳参数.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型-生物量转换关系可以分别表示为:lgDW=1.611gA+ 1.69,lgDW=1.541gA+l.32.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及其摄食生态,于2011年春季和夏季在黄海、东海,通过稀释法测定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同时应用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丰度及其类群组成.结果表明:(1)春季,黄海、东海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为1800~21833个/dm3,夏季的为67~6175个/dm3;春季,其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为8.71-60.58ug/dm3,夏季的则为0.44~30.25ug/dm3(其生物量以c含量计).(2)春季、夏季黄海和东海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其标准偏差分别为0.78±0.35、1.62±0.83d-1,而春季的显著低于夏季(P〈0.05).春季、夏季其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及其标准偏差分别为0.98±0.32、0.92±0.57d-1,无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现有生物量的61%±13%,占初级生产量的131%±58%;夏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现有生物量的54%±22%,占初级生产量的70%±44%.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摄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16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温州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进行研究,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探索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夏季共鉴定到浮游动物117种和浮游幼虫20类,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水性近海类群;春季的优势种包括中华哲水蚤、大西洋五角水母和百陶箭虫,夏季的优势种包括拟细浅室水母、齿形海萤、肥胖箭虫和精致真刺水蚤等;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春季高于夏季,水平分布大致为近岸低、远岸高;浮游动物样品的季节性差异与表层水温和盐度有较大关系,而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环境因子春季为盐度、活性磷酸盐、硝酸盐和氨氮,夏季为盐度、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  相似文献   

10.
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其4个季节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6.5 ind/m3和431.0 mg/m3,高峰期均位于夏季,低谷位于冬季。优势种共有19种(类)。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4),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在38%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4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组群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非相似性均大于50%,对组内相似性及组间非相似性起主要贡献的种类有37种。通过生物-环境匹配(BIOENV)分析,水温、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