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碑刻题记谈华县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56年华县8.0级地震的碑刻题记资料分类进行了概要介绍,提出发震时刻为公元1556年元月23日夜12时前后;碑刻题记记载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及人口伤亡情况证实和补充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内容;简述了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余震、地震引起的火灾和避震经验.认为这些碑刻题记记载进一步验证了这次地震的震中、极震区和影响范围,指出这些资料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是研究这次地震活动和评定地震烈度的物证. 相似文献
3.
4.
1556年1月23日午夜,渭河盆地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历史地震之一。本文讨论了近年来对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研究了近代工程施工中发现的大量震害遗迹, 诸如断层、裂缝、喷水冒砂现象, 诱发滑坡和坠入地震断裂带中的木炭与文物.又经考古研究和 C14鉴定属明代之物, 证实这条在极震区延伸大于70公里的破裂带就是这次大地震极震区地面破裂带. 相似文献
6.
河套断陷带主要活动断裂最新地表破裂事件与历史大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对大青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及狼山山前断裂的最新破裂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古地震定年的不确定性,采取了序列采样、重点层位多采样等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大青山山前断裂应为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而狼山山前断裂最近1次地震破裂事件可能与公元前7年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几次7级大震的等震线、地震破裂带、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将大震发震断裂格架大致分为单一发震断裂和多组方向发震断裂格架两种类型。并对两种断裂格架类型大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早期前震、构造性前震和直接前震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汶川8级大地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异常低的比较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收集1900—2008年东亚大陆西部三角地震区内8次陆内逆冲型浅源大地震(M≥7.5)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基础上, 初步比较分析表明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孕震断层的缩短或垂直平均滑动速率≤12 mm/a;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异常低(0.2~1.0 mm/a)的龙门山活动断层上; 地震震级大小和滑动速率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线性的简单相关关系; 地震震级大小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断层的地质年代、 尺度(长度、 宽度和深度)、 活动速率和历史、 物性, 以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动力学环境等, 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研究太阳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问题仍很复杂。本文试图利用更长时间的资料,对太阳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再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质、地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晚第四纪地层的分析对比,探讨了台湾海峡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以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上述断裂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海峡中5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这些断裂附近或其交汇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在断裂扩展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逆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逆断裂一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