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OpenGL和IGS精密星历的GPS卫星轨道可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GS精密星历提供的GPS卫星坐标,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对GPS卫星坐标进行拟合,最终在MFC的环境中运用OpenGL实现对GPS卫星轨道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GPS卫星轨道的可视化,为GPS卫星状态的监测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工具,对以后卫星导航定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研发虚拟林相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技术流程与实现方法,该系统研发基于目前较流行的以Visual StudioC++开发组件调用OpenGL三维图形库的方法,自主研发出虚拟林相三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按三角带组织DEM数据并读入VC,采用LOD、四叉树技术自主研发了标准真实DEM数据构建三维地形的导入引擎,实现了地形可视化以及一些基本功能。为还原真实的地形地貌.应用OpenGL中的纹理映射、光照、场景分割、反走样、八叉树、雾化等三维可视化特性,增强了三维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OpenGL的虚拟地表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penGL是一种多平台的3维图形开发标准,是从事3维图形开发工作的必要工具,其稳定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特点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OpenGL在生物、医学、地质、大气等领域已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本文就如何利用VC++结合OpenGL来开发虚拟的地表系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VC++中OpenGL的参数设置、高程数据的获取、地形的建模,在OpenGL中模型的渲染,纹理的映射.为了使观察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的地表建立后,笔者还为系统添加了飞行模拟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修复采集点云的数据缺失,设计一种根据隧道断面轮廓闭合矢量线修复点云孔洞的方法,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设计实现隧道轮廓线提取系统,并借助OpenGL实现结果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三维空间建模和可视化技术成为GIS研究的热点之一。可视化技术是当今表达和分析复杂数据的有力工具,将可视化技术引入到DEM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实现三维地形和地质体的生成与仿真。简要介绍了OpenGL三维图形工具包及其与高级语言结合编程方法,探讨了基于多轮廓线的地质三维体的建模方法,以VC++6.0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开发平台,结合OpenGL图形库,开发了地质三维体的建模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已有的包头至集宁GPS C级网测量的控制测量成果的GPS实测数据和几何水准资料作为已知数据,利用线性拟合法、曲面拟合法对GPS高程拟合,通过与水准高程的精度对比分析,论述该等级网GPS拟合高程可以达到四等几何水准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胡静妍  孙鹏  李霖 《测绘工程》2007,16(4):67-70,78
介绍平面地图上地貌的表示方法,总结了地貌晕渲法的基本概念、光照原理和设色原理,讨论研究了计算机地貌晕渲的地形建模、坐标转换和光照处理方法,提出地形数据分块的管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VC 和OpenGL实现了地貌可视化及晕渲图制作系统,最后论述了地貌可视化及晕渲图制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展示了部分系统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鹏 《北京测绘》2020,(1):92-95
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区域系统的建设,利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进行桥梁变形监测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北斗定位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的优势,并与GPS定位技术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区域内,北斗二号的可见卫星数要略多于GPS可见卫星数,卫星几何精度因子略低于GPS,数据质量与GPS相当,相对定位精度略优于GPS,平面定位精度在1~2 cm,水平定位精度在5~6 cm。  相似文献   

9.
TEQC数据质量检查和界面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EQC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地型GPS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数据预处理,可以对观测数据进行转换、编辑和质量检查,因TEQC最初是面向Unix系统,使用borlandC语言开发,因其交互性差,对其界面利用VC++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0.
GPS测量数据与计算机实时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接收机与计算机之间实时通信的NMEA-0183数据格式,并以Leica 500系列接收机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GPS接收机的配置。在VC++平台下,给出了3种实现方式,并讨论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编程时的注意事项,对于开发类似的实时通信及监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B/S模式的边坡监测数据分析及安全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三  颜奇  徐卓揆  徐敏 《测绘科学》2010,35(6):186-188
公路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多,且监测数据量大,传统的数据库系统难以有效地进行管理。为及时处理监测数据,充分利用其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用动态网页技术(JSP)和WebGIS技术,开发了基于Browser/Server模式的边坡监测数据分析及安全预警系统,为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利于对边坡工程的安全施工进行动态指导。  相似文献   

12.
LiDAR作为一种主动式对地观测系统,可快速获取地物的三维点云数据,显示地物特点。文中利用LiDAR系统平台,获取钱塘江海塘三维点云数据,通过点云处理软件,对三维点云进行后续处理,生成海塘工程三维模型;分析模型数据,对海塘工程进行剖面分析、沉降监测等,探索LiDAR技术在海塘工程安全监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沉降监测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沉降监测在工程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监测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的提高,对监测数据处理手段和预报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监测工作和预报决策流程一体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沉降监测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需求、特点、设计思想和主要模块功能,通过实例介绍了软件系统的操作步骤,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差处理、预报分析、灰色预测的有机集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对施工沉井几何位置等参数进行自动监测的方法,采用了Visual C 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施工沉井自动化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安徽省1∶250000、1∶50000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建设而成的。它具有视图工具、地图定位、基于1∶10000结合表的元数据信息查询、出行信息查询、地图打印、数据入库、数据输出以及矢量与影像数据的转换八大功能。主要从系统的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功能的设计与应用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小卫星数据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以监测采矿图斑变化为目标,通过对北京地区的2006年和2007年两期北京一号小卫星4m全色影像采用正射校正、配准和迭加对比的方法发现变化信息。结合1∶50 000影像图、野外调查和测量,确定变化图斑的边界、变化原因和规模,并对小卫星全色图像的变化监测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小卫星4m全色影像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其变化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网络舆情大数据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发展现状作了全面分析,结合舆情监测系统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和现有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空间大数据环境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软件架构,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数据采集及处理、地理空间专题网络舆情的可视化、地理空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网络舆情的时空关联性分析等功能。研究已得到一定的实践检验,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可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的高效性,能有效监测网络热点事件,做到科学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8.
地面控制点的选取是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中的重要环节。针对人工选取控制点的缺陷,根据控制点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控制点属性数据和图像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方案;设计了控制点库查询检索、匹配选点的使用流程;实现了一个控制点影像数据库的应用系统。系统的使用效果达到预期设想,大大提高了选点精度和效率。对控制点数据进行建库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已有控制点成果,并能提高选点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周天祥 《东北测绘》2012,(3):221-223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资料积累、技术基础和人才梯队,但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还需要科技创新和实践探索。目前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与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方面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思维,勇于探索,破解难题,为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0.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是一种高精密液位量测系统,用于测量基础和建筑物各个测点的相对沉降。通过静力水准在某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实例,充分体现静力水准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和优越性;但是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受气压、温度、施工振动等因素的影响,静力水准系统不同连通器液体密度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系统精度大大降低。分析压力、温度、振动等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总结静力水准系统的应用经验,提出不同影响因素的误差修正方法。静力水准具有自动化性能好、精度高、数据量丰富等优点,在工程监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