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基础设施,希图构筑理想生存环境.但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认识基础设施在人类生存环境演化中的作用?本文从积极角度阐述了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透视了基础设施在活动空间扩展、资源共享和生存环境优化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显著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灾、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鸟的乐园”和“物种基因库”,并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而被称为“自然之肾”。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性增强了,强化了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真正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为人文精神培养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站在全球和未来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4.
安宁  杨宇  杨晓婷 《地理学报》2023,(12):2958-2972
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反映了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人地互动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跨境基础设施活动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开始显著增长,引发了学者对相关议题的密切关注。本文比较了中外地理学研究对基础设施相关议题的关注,反思了地理学视角下基础设施研究的重点议题,认为基础设施映射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目的与方式的变化。当前国内地理学研究更注重基础设施的经济功能属性,而国外更关注基础设施所涉及人地关系中“人”与“地”的异质性。本文认为这种学术边界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不同诉求所导致的,其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对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基础设施研究差异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从更加动态、多维、系统以及关系化的本体观讨论了基础设施如何对人地关系进行校正和调节,并探讨了这一系统基础设施本体认知背景下基础设施涉及的核心地理学议题。从学理上来说,本文整合了地理学中国内外基础设施研究的本体差异,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进行有效的对话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和本体基础。从应用价值来看,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基础设施先行的背景下,本文对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今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呈现一派荒废景象,其责任大半要归咎于人类的活动。荒废就意味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复生关系到地球自然状态的恢复。然而,复生和恢复并不只是恢复以前的状态,而是要以新的发展来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地理教育在国际上出现了不少新动态,其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与研究。一、多数发达国家的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更加注意教育思想的增强和学科内容的更新。他们普遍重视通过人文地理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全球观念、合作意识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重视通过各种地理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掌握与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出现了兼蓄多种学科知识的地理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温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肖建成 《热带地理》1997,17(4):378-384
本文广泛参阅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分析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汇及其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其增暖潜力,温室效应的强度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李涛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23,(4):596-605
本文以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相关文献为依据,在阐述了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概念内涵与评估内容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项目与宏观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评估技术方法进展。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在与区域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综合作用,贯穿于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既有空间效应评估的方法体系存在片面性,多维度综合视角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亟待整合与完善,提出加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评估方法与技术整合、构建面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标准与基础清单数据库、加强关联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格局效能集成评估方法与大数据在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遥感的角度看地球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资源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了解和认识这种变化,使全球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使地球环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是当今地球科学所面临的主要目标。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寻求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出路中提出的,并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域相应提出可持续利用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智轩  胡宏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712-1725
虽然国内外大量研究探讨了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但较少将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结合,从理性行为角度分析居住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机制。论文引入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居民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传统社区、单位社区、保障房社区、城中村和商品房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和健康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影响居民健身意向和健身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为知觉健身行为控制强度感知。消减居民健身的主观限制,包括为其提供健身设备、公共健身资源和对健身进行补贴,可提升其健身活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通过改善建成环境进行健康行为的主动干预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7):1356-1363
生存空间是指人类或其中某一群体能够控制、利用和管理的由物质和环境构成的地表空间范畴。认知与建构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一直是人类社会矢志不渝的行动,基本目的是通过对生存空间的不断再造实现某种人类价值的彰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动,探索空间与行为的双约束机制是促进人类发展生态文明转向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空间的工具价值与系统功能切入,阐述空间的工具价值特质、空间的系统功能与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解析生存空间的经济社会属性,以及空间约束的自然价值内核;提出人类利用生存空间所应遵循的空间公正、行为公益、社会公平的三大永恒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化的空间工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9):1761-1767
人类发展从要素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将是必然趋势,不得不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变为"空间的生产",以一个个规制性功效空间的构建规范现代社会,发挥着空间治理的作用,调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和国家是人类进行空间治理最基本的两类功效空间范式,直接决定着相应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行为,以及空间福利状态。城市是人类自行营造的物质空间和空间使役系统,是在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信息、资本的有效整合下人类建构生存系统的一种基本空间范式,承载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功能,形成了经济资本、政治生活、权力运作等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多元意义的社会空间,发挥着空间管理与治理、规范空间行为、提供持续福利等功效。  相似文献   

14.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11):2163-2169
空间既是一个生产要素也是生存的基础,“建构与充填空间”既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科学的空间组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发展转向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健康的持续增益是其基本出发点。本文系统阐释了人类进行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空间经济社会行为组织与空间福利的关系,剖析了空间组织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增益效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级联系统营造是维系空间福利的两大空间工具,前者体现个体的功效,后者体现整体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唐健雄  刘雨婧 《地理研究》2021,40(6):1803-1822
从“三生”系统切入,结合熵值法和HP滤波分析,按照“演化轨迹描述-周期阶段划分-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剖析”的逻辑主线,探索1989年以来以张家界为代表的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 基于“三生”系统内涵、关系及形成机理,分析得到旅游城市“三生”系统由自然生态、旅游生产和城市生活子系统构成,其人居环境由“原住民居环境”和“旅游者居环境”构成,两者在功能、目标、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契合性。② 结合熵值法,测度了1989—2018年张家界人居环境及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向旅游城市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系统逐步优化,雨涝灾害较频繁;生产系统向旅游业转型,易受重大事件影响;生活系统全面升级,生活水平及基础设施改善明显。③ 依据HP滤波分析,将张家界人居环境演变划分为“介入-分化-调控-共生”阶段,并梳理了三大系统的演化路径。④ 从内外驱动角度,提炼了包含市场需求、旅游资源、宏观环境、政策推动及自组织反应行为在内的五大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结合VAR模型,从长短期两个方面,量化各因素与人居环境质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后,针对张家界人居环境现有情况,从“三生”视角提出几点普适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类福祉视角下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科学》2018,38(10):1597-1605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对中国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生态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的特点,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生态效率相对较低;除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海南外,其余地区都需要调整配比关系来改善生态效率;人类福祉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制约生态效率的第一影响因素;中国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呈波动中缓慢上升的特点,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则呈下降趋势,除四川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完全得益于规模效率外,科技进步对其他地区均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邓羽 《地理科学》2017,37(6):817-824
以居住为导向的北部回龙观区域和产业导向的南部亦庄为区域,以时间剖面遥感影像图为基础,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数据、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判别、回顾并解译物质空间的基本变化过程,凝练物质空间的演替规律与组织模式,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方案提供支撑。研究发现:居住导向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以站域内居住空间持续扩大、居民数量不断增多为特征,伴随着城乡景观和生活方式的角逐。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产业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套建设,加之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大大降低了居住舒适度。产业导向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以站域内产业空间持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特征。但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建设的时滞性显著,造成了人气不足、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站域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知识库,将为交通导向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赣州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工业投资环境系统诊断与调控方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了能够基本反映沿线地区工业投资环境状况的区位条件、资源赋存、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市场发育与要素保障和社会服务状况6类因素共32个因子及58项指标,以沿线地区范围内的7个县(市)为地域单元,对区域内部的工业投资环境差异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显示沿线地区工业投资环境内部不同因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市场发育与要素保障3类因素的系统差异总体上大于社会服务状况、资源赋存、区位条件3类因素,同时表明改善工业投资环境的重点所在,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塑工业投资环境的调控方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流动,而且促进了劳动力、金融、资源及环境生产要素等的流动,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物质要素的可利用性.全球化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对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加深了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伞球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污染,造成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增长较快.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享受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并产生顺差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输入进来,并把大量资源输出去,从而造成中国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政治、文化等都会在全球产生更大影响,研究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余斌  卢燕  曾菊新  朱媛媛 《地理科学》2017,37(3):375-385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