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李兴臣 《中国地名》2014,(2):69+72-69,72
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残本,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帖?它的历史价值如何?《淳化阁帖》是在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992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历史中,有的地方名称虽然相同,但所指的地方并不一样。这种“同名异地”的现象,在阅读古书时要特别留意。东汉以河南洛阳为都城,当时人们称洛阳为“东京”,东汉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就是以洛阳为描述对象的。到了北宋,以河南开封为都城,也称为“东京”。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作者追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盛景况之作。曾经风靡港澳及内地的电视剧《包青天》有《五鼠闹东京》,其中的”东京”也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可见,东汉和北宋都有“东京”之地名,而所指之处有异…  相似文献   

3.
文游台记     
文游台记文/周游不游文游台不能成为作家。文游台在江苏省高邮城北隅的土阜上,原为北宋东岳行宫后院园林,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旧传苏轼与秦观、王巩、孙觉载酒论文于此,“时守以群贤毕至,扁曰文游”(宋应武《重修文游台记》)。从此,文游台一直吸引四面八方的文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09,(2):34-35
蒙城县名源于东晋曾侨置蒙郡,县治所位于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千米处。梁、北魏或为侨置区划,或为军城,东魏复为蒙郡、县。唐代定名蒙城县。关于蒙城的名称由来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商代此处属北冢,“北”与“冢”上下相合为“蒙”字。二是为纪念庄子而得名。旧《蒙城县定动说:“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宋·苏轼所撰《庄子祠记》也说:“庄子,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清燕堂诗》中有“清燕新豫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相似文献   

5.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乾道元年(1165),升鼎州为常德府。《宋史·地理志》:“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军节度……。政和七年,升为军。”自此,常德之名,始见国史、地志。  相似文献   

6.
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125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名录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在区域上“北多南少”,建设时序上“先北后南”。(2)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最邻近指数为0.537,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尺度和集聚规模差异显著。(3)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上呈现“南疏北密、双核一带”的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显著。(4)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人文因素的解释力更强,自然地理与人文交互作用效果显著强于各自内部交互作用。(5)6个最佳作用因子对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呈现正效应不断提高、负效应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的作用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钮海燕 《地理研究》1985,4(3):96-97
1958年三联书店曾出版王庸先生的遗著《中国地图史纲》,该书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事隔廾余年,随着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和战国中山王墓中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前后出土,四川荣县文庙的北宋“九域守令图”的公开报道,不少有关地图学史论文的陆续发表,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再出版一本新的中国地图学史,来对新的地图珍品和新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商王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谈到商王仲丁迁都时,只说:“帝仲丁迁于敖。”裴■《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地名’。皇甫谧云:‘或云河南敖仓是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敖亦作嚣,并音敖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荣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51)关于敖之地望,各家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敖地望有四说: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沂蒙说;(52)一为仲丁迁敖地望河南开封说;(53)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境内说;(54)一为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55)在这四说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过程中,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邱桑村的古泉华沉积上新发现了由5个手印和5个脚印组成 “岩面艺术” (parietal art)。对这一“岩面艺术”进行解剖学测量、3D 模型模拟、铀系测年和手脚印形态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① “岩面艺术”是在泉华没有成岩之前由古人类有意压上去的;② “岩面艺术”所在岩层的U/Th年代为226~169 ka B.P.,这其中包含一个手指印岩层的表面直接年龄(207~188 ka B.P.);③ 这一发现是迄今为止发表的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活动的最早记录之一,也为古人类适应高寒、低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④ 此岩面艺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上面的手印也是古人类留下的最早的手印;⑤ 这一原始的岩面艺术表明,创作它的古老人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此岩面艺术的发现也将有可能改写人类艺术史,并且加深我们对已消失的古人类认知水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0):53-53
“碣石”之地,史书多有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千古诗篇《观沧海》。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那么,“碣石”之地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其中的150多篇为研究基础,并参考了部分专著,在回顾以长江三峡为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每个阶段各具特色。然后以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重点,概括了该阶段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研究视角的空间宏观性;(2)研究目标的应用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4)研究领域的多元性;(5)研究成果分布的脉冲性;(6)研究主体的地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长江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赣州“八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州大地 ,山川锦绣 ,风光旖旎。不少城市、风景名胜区、园林乃至村镇 ,有所谓“八景”、“十景”……因其文化内涵丰富 ,突出了这些景点的特色 ,而为人们所钟爱。很多人以为 ,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是中国八景文化的鼻祖。其实 ,千里赣江第一城赣州才是“八景”文化的发源地 ,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八景”的始作俑者。不过 ,潇湘八景四字一句的命名方式形象生动 ,取法自然 ,诗情韵味浓厚 ,为世人普遍喜爱和采用 ,从而推波助澜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八景”文化。据《赣州府志》、《赣县志》记载 ,北宋嘉礻右年间(公元1056—1063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1,(12):37-38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宁远”卫条目下有关于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的记载。《奏报关东情形疏》(明天肩三年(1623年)年间刊行)和《建同大纲》等文献均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  相似文献   

14.
打开《辞海》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可以知道豫北安阳是战国后期由“宁新中”更名而来的。在明清以来的《安阳县志》和《彰德府志》中还可以查到宁新中更名安阳的说法出自《史记》一书。《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月,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王)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卒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张)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这最后一句话,便成了安阳名称来源的根据。“宁新中更名安阳”之说被后来的史志书籍广为引用。然而若把《史记…  相似文献   

15.
骈邑故城考     
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曾评价: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其中“伯氏骈邑”即处今之山东省临朐县。当时属周朝春秋时期,惟有“骈邑”之称,尚无“临朐”之谓。 《续山东考古录》云:“临朐,周纪■邑”,“■,一作骈”,即伯氏骈邑。此说不妥。 据《说文解字》注解:“■,从缶,并声,簿经切”,即bing;“■,地名,从邑,并声,薄经切”,亦即bing;“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部田切”,即bian。《辞源》则注:“■同瓶,皮形切。”即读ping,三字读音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其含义也有区别,并…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在必修模块“地理3”的内容标准中,专门列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标题,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报》2006,61(12):F0002-F0002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10月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了2006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全国1652种科技期刊的统计结果:2005年度《地理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628次,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排名第29位,在地理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位;影响因子为2.136,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排名第7位,在地理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中国科技信息所根据期刊综合指标(总引用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刊引用率等),评选《地理学报》等100种科技期刊为2005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这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开展评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以来,《地理学报》连续5年获此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河南沈丘县新编《沈丘县志》在“历史沿革”一节中,讲临泉县在春秋时期为寝丘。而安徽临泉县的新编《临泉县志》也接受了这一说法,在其“历史沿革”中照抄无误地讲临泉在春秋时期是寝丘。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本人生在临泉,并在临泉县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临泉历史沿革多年,对“寝丘”一地略有涉猎。我认为,当时的寝丘,决不在临泉,应在今河南的固始(此见解得到固始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认可)。 寝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秦及前汉时称谓不一,或叫浸,或叫寝,或叫 在古代历史沿革中,它又与固始紧紧地连接着,可谓不可分割。《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