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兴安岭锡矿带是中国北方唯一成型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隶属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兴蒙造山带。该矿床为一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热液脉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区内锡矿化主要赋存于石英斑岩体顶部及其上部的石英脉中。矿床成矿阶段包括石英斑岩体内的滴状锡锌矿化阶段、石英斑岩体上部石英脉中的辉钼矿矿化阶段、石英锡石黑钨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尤其是富液相包裹体,其次为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斑岩体内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4~333 ℃,盐度为6.5%~7.5% NaCleqv,密度为0.73~0.74 g/cm3;石英脉型矿化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1~324 ℃,盐度为3.4%~9.9% NaCleqv,密度为0.73~0.92 g/cm3。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低盐度、中密度的特征。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两相包裹体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主要有H2O、CO2和CH4。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斑岩体上部石英脉矿化阶段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以及流体演化中的降温过程是该矿床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卡而却卡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祁曼塔格地区,通过最近几年找矿成果显示其找矿潜力巨大。此次研究主要从包裹体测温入手,探讨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意义。并且通过对包裹体进行拉曼探针分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说明了流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流体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卡而却卡斑岩矿化带和矽卡岩矿化带流体之间的关系。对卡而却卡矿区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研究表明,斑岩矿化带和矽卡岩矿化带成矿流体均分为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端元,其中斑岩矿化带绢英岩化阶段是成矿主要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区间为260~400℃,而矽卡岩矿化带矽卡岩期湿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也集中于260~400℃,该时期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阶段。可以看出,二者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吻合。并且各自温度区间均有很好对应。通过对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卡而却卡矿区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岩浆水,但斑岩型矿床流体局部存在着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显示出明显的“d18O飘移”现象。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卡而却卡成矿流体为一套以H2O-CO2-NaCl-CH4为主,含有微弱 H2S和N2的复杂组分体系。 综上所述,卡而却卡斑岩型矿化带和矽卡岩型矿化带二者属于同一成矿系列,即碰撞后伸展导致酸性岩浆活动而形成的斑岩-矽卡岩铜钼铅铁多金属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3.
拉陵灶火钼多金属矿床东昆仑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矽卡岩-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针对该矿床矿化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温压条件及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及富CO2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石英辉钼矿化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00℃~350℃,石英硫化物细脉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165℃~210℃。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 eqv)介于2.73%~16.72%,总体属中低盐度CO2-H2O-NaCl体系。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沸腾作用,压力急剧降低,可能产生沸腾作用主要因素。本区斑岩型钼矿形成于洋壳俯冲结束到陆陆碰撞开始的转折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是成岩成矿的主要物质源区,因此成矿流体具有富CO2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福建永定大坪铌钽矿化花岗斑岩体位于永定县城南部的大石凹-蓝地火山喷发盆地,对斑岩型铌钽矿床的产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等实验对大坪岩体ZK10001和ZK10401钻孔不同深度岩石样品中的流体和熔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岩体的熔体-流体演化过程,分析铌钽等成矿元素的富集机制。观测结果表明,大坪岩体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硅酸盐熔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5~225℃,盐度集中在3%~7%NaCleq,密度集中在0.75~0.95g/cm~3,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流体,总体属于H_2O-NaCl体系。熔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斑晶雪球结构的环带中,含有钠长石、石英和钽铁矿等子矿物。熔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较高,能够代表早期原始岩浆的组成。研究表明,大坪岩体的原始岩浆富铌钽等成矿元素和碱性组分,大坪岩体的铌钽矿化是岩浆高度分异的产物,铌钽的富集过程经历了斑晶阶段和基质阶段等两阶段结晶分异过程:在早期斑晶结晶阶段,少量铌钽矿物与斑晶一起结晶,并被斑晶包裹;岩浆演化晚期发生流体出溶现象,但未分异出大量流体,F等挥发分促进了铌钽在结晶残余熔体中富集,并在基质间隙中沉淀。大坪矿化岩体的存在指示出斑岩型铌钽矿床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钼矿床,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杂岩体及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内,其中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岔路口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花岗斑岩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 ~ 440℃和470~510℃两个温度区间,盐度分别介于0.7% ~ 53.7% NaCl eqv和6.2%~61.3% NaCl eqv两个区间;成矿早阶段钾长石-石英-磁铁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20~440℃、盐度介于4.2% ~ 52.3%NaCl eqv;成矿中阶段石英-辉钼矿脉和角砾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60~410℃、盐度介于0.4%~52.3% NaCleqv;成矿晚阶段石英-萤石-方铅矿-闪锌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170~320℃、盐度介于0.5% ~ 11.1% NaCleqv.成矿流体具高温、高盐度及高氧逸度的特征,总体上属于富F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流体的δ 18Ow值为-4.5‰~3.2‰,δDw值为-138‰~-122‰,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雨水的混合流体.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9‰~+3.6‰,均值为+1.6‰,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6.
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于近几年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一个矿床,目前规模已达中型。文章通过对矿区西北部受岩体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的铜矿体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铜矿化石英脉中发育气液两相、富气相、含子矿物三相、纯液相和纯气相5类包裹体;气液两相和含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差异明显,但它们的均一温度比较一致(320~440℃),反映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流体不混溶,对成矿起重要作用;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其次为CH4、N2、H2、H2S及烃类。综合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笔者认为矿区西北部矿化应为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化,它与区内强烈发育的铜铅锌多金属矽卡岩矿化均为同一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成矿斑岩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属于印支期产物。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粘土化-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工业矿体赋存于斑岩体中心强硅化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内。矿化类型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细脉浸染状矿化不发育。本文对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水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3类,子矿物主要为石盐、方解石、赤铁矿和少量CaCl2水合物及不透明硫化物。其中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420℃,盐度为33.48%~75.40%NaCl equiv.,密度为1.01~1.09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H2O和CO2。早期水溶液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共生,其均一温度相近,以及纯CO2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成矿流体存在不混溶现象,这种不混溶是由原始岩浆流体“二次沸腾”作用产生的。CO2相分离、温压条件降低和pH值升高是雪鸡坪斑岩铜矿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晚期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和,对矿化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冷水沟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是秦岭地区发现的与复式岩体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矿化类型可分为产于岩体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型铜矿化和产于斜长角闪岩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含少量Na Cl三相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Na Cl体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CO2-Na Cl体系,显示两种矿石成矿流体类型不同。H-O-S同位素分析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少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成矿流体受建造水或大气降水强烈交代,成矿物质壳源物质为主。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流体沸腾是引起铜钼沉淀的重要因素,流体不混溶是引起金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洋灰洞子铜矿床位于延边-东宁成矿带,兴凯-延边岩浆构造带北端。矿床发育在花岗闪长斑岩与三叠系黄松群阎王殿组浅变质岩系接触带内侧的角砾岩带内,矿体多呈透镜状和脉状产出。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围岩蚀变主要是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蚀变分带特征明显,以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石矿物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其次是毒砂、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等。成矿过程可初步划分为4个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Ⅰ)石英-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磁黄铁矿-辉钼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富液相(WL)、富气相(WV)、纯液相(L)和纯气相(V)以及含子晶三相(S)包裹体;其中Ⅰ阶段发育富液相包裹体;Ⅱ阶段发育富液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Ⅲ阶段发育气液两相、纯液相和纯气相以及少量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呈孤立和群体分布;Ⅳ阶段主要是富液相和纯液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380~417℃、304~368℃、171~310℃和116~189℃,与划分的4个成矿阶段相对应。Ⅰ、Ⅱ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分别为4.63%~14.52%和5.09%~14.63%;Ⅲ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分布在1.73%~10.37%和13.44%~15.35%两个区间;Ⅳ阶段包裹体的w(Na Cleq)为0.87%~9.08%。早阶段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含少量CO2;主成矿阶段以H2O为主,含少量CH4;晚阶段只有H2O;指示伴随着温度降低,成矿过程由含CO2的水盐体系逐渐演化为含CH4的水盐体系。结合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斑晶石英和各不同成矿阶段硫化物石英脉的石英H-O同位素及矿石矿物Pb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于花岗质岩浆作用或是出溶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成岩成矿过程经历了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流体出溶与含矿流体形成→隐爆作用→成矿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等过程,并先后形成以黄铁矿化为主的蚀变岩和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综合研究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属于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豫西吉家洼金矿成矿作用过程:来自成矿流体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西吉家洼金矿位于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西部,是一构造蚀变岩-石英脉混合型金矿床。其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矿化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和H、O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成矿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讨了成矿作用的机理。其结果显示如下:Ⅰ、Ⅱ阶段发育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Ⅲ、Ⅳ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从第Ⅰ阶段到Ⅳ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32~333℃、143~266℃、135~227℃和106~166℃;对应的盐度为3.76%~16.05%、1.74%~17.34%、0.7%~17.26%和0.35%~11.34%。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低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Cl体系,向晚期的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演化。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不同比例大气降水混合。流体混合作用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是促使金发生沉淀、富集的重要因素,水-岩反应对金的沉淀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合奇县布隆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阿合奇县布隆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是一个少见的金矿新类型 ,其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NaCl H2 O型、CO2 H2 O±CH4型和CO2 H2 O NaCl型。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 ,从 1 5 9~ 390℃ ,金主成矿阶段温度集中于 2 0 0~ 340℃ ,流体盐度为 2 .4 2 %~ 1 9.2 9%NaCleq ,但各阶段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盐度高达 2 9.0 2 %~ 4 6 .2 %NaCleq。成矿流体密度为 0 .731~ 1 .1 32g/cm3 。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中以H2 O和CO2 为主 ,含少量N2 ,CH4,C2 H6,H2 S等 ;液相成分以Na+ 、Cl-为主 ,其次是Ca2 + ,K+ ,Mg2 + ,SO2 -4。布隆金矿床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 3 CPDB值为 - 4 .6‰~ - 1 .4‰ ,δ1 8OSMOW 为 1 7.2‰~2 1 .1‰ ,δ1 8O水 值为 6 .7‰~ 1 4 .7‰ ,δD变化于 - 70‰~ - 5 5‰ ,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建造水 ,并混合少量岩浆水和大气降水 ,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组成的改变以及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胶东三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三甲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三甲金矿蚀变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富CO2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常与早期H2O溶液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接近,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b.TOT,至液相)为280℃至416℃,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富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210—330℃,同期的H2O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3~37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6—207℃。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CO2-H2O-NaCl型热液,成矿应力场转变导致的流体减压沸腾作用可能是三甲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德兴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热液演化过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大陆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三大矿床组成,其中的铜厂矿体以富金而别具特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详细的岩芯编录和全面的岩相学研究,厘定了铜厂矿床的脉体类型和形成顺序,系统地开展了各类脉体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再塑了岩浆-热液矿化过程.初步识别出德兴矿床3组脉体类型,分别记录了三个不同阶段的蚀变-成矿过程:早期A脉分为4类,形成于成矿早期斑岩尚未固结时,伴有大规模的钾化和黑云母化甚至磁铁矿化;中期B脉可分为7类,形成于斑岩体固结后的大规模裂隙事件发育期,B脉石英呈梳状对称生长、黄铁矿以中心线生长;后期D脉共有3类,发育于成矿晚期,系雨水大量加入和硫化物大量淀积产物.观察发现,所有A、B及D脉沉淀过程中,均伴随大量的岩浆流体出溶、热液蚀变、流体挥发等热液活动、各脉均捕获了同体系内富含的热液流体.详细显微镜鉴定表明,各类脉体的脉石矿物石英内发育的大部分包裹体与世界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矿化特征相似,从成矿早期A脉到成矿晚期D脉包裹体的类型发生如下变化:早期以LVH(含单子晶或多子晶包裹体发育,包裹体中还见有金属硫化物)+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中期以含单子晶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以及含有少量富液相包裹体→成矿晚期,以富液相包裹体+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总体上指示了温度、压力及热液成分在各类脉体的形成过程的变化规律,从早期到晚期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热液成矿作用明显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岩浆未完全固结,温度达到800~600℃以上,压力较高(140~50MPa),发生强烈的钾硅酸盐化;中期,由于岩浆冷凝结晶,岩体顶部围岩裂隙发育,静岩压力向静水压力发生转换,温度下降到450~550℃,压力陡然从55~40MPa下降至20MPa(B脉);而D脉形成时,发生大规模绿泥石-水云母化,温度下降至350~375℃,压力完全降低至20MPa以下;最后,与成矿作用无关的热液活动了两次,峰值温度分别是320~300℃和180~200℃,形成了无矿碳酸盐脉、石英脉及黑云母. 在成矿过程中,成矿热液也从形成A/B脉时以岩浆热液为主,转变为形成D脉时以雨水、地下水为主.与世界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德兴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化系统基本一致,都由强硅酸盐蚀变带--青磐岩蚀变带--泥岩蚀变带等构成,在不同的蚀变阶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不规则形状A脉、脉石矿物梳状对称的B脉及粗颗粒大脉型D脉.德兴铜厂铜金矿各成矿阶段内主要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类似于世界典型斑岩矿床.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在铜厂铜金矿的A、B及D脉都发育了少量CO_2包裹体,表明德兴铜厂成矿过程中CO_2参与成矿作用,世界其它斑岩型矿床或没有报道发育 CO_2 包裹体(杨志明等,2008),或者仅在其中某个阶段发现了少量CO_2包裹体(Harris et al., 2004).CO_2包裹体参与成矿是否有特殊指示意义,须进一步的工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The Kingking deposit is a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nd the southernmost deposit at the eastern Mindanao mineralized belt, Philippines. It is underlain by Cretaceous–Paleogene sedimentary and volcanic rocks that are intruded by mineralized Miocene diorite porphyries and by barren Miocene–Pliocene dacite and diorite porphyries. The main alteration zones in the deposit are the inner potassic zone and the outer propylitic zone. The biotite‐bearing diorite and hornblende diorite porphyries are the primary host rocks of mineralization. Two dominant copper minerals, bornite and chalcopyrite, which usually occur as fracture fillings, are associated with fine crystalline quartz veinlet stockworks in the mineralized diorites. Minor secondary covellite, chalcocite and digenite are also observed. The primary Cu‐Fe sulfide phases initially deposited from ore fluids consisted of bornite solid solution (bnss) and intermediate solid solution (iss), which decomposed to form the bornite and chalcopyrite. Peculiar bornite pod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dissemination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volcanic rock xenoliths in biotite‐bearing diorite porphyry are noted in a drill hole. These pods of bornit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quartz veinlet stockworks.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show three types of inclusions contained in Kingking samples: two‐phase fluid‐rich and vapor‐rich inclusions and polyphase hypersaline inclusions from porphyry‐type quartz veinlet stockworks. The liquid–vapo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TH) and the dissolution temperature of halite daughter crystals (TM) from the polyphase hypersaline inclusions predominantly range from 400°C up to >500°C. The wide range of TH and TM may be due to heterogeneous trapping of variable ratios of vapor and brine. For some inclusions, TH > TM and in some cases, TH < TM, indicating that some of the brine was supersaturated or saturated with NaCl at the time of entrapment. Calculated salinity of the polyphase hypersaline inclusions ranges from 40 to 60% NaC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and vapor pressure of mineralized fluid were estimated to be 400°C and 16 MPa.  相似文献   

16.
刘晓东  徐海江 《矿物学报》1991,11(4):413-421
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茅排金矿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环境。从成矿早期至成矿晚期,成矿温度和压力、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Eh、pH、fo_2以及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具一定的演化规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属H_2O-NaCl-CO_2(+CH_4)体系,富含CO_2、CH_4等挥发分。成矿晚期成矿流体出现不混溶性,有利于金的富集沉淀。流体包裹体中某些特征参数K~+/Na~+、CO_2/H_2O和含CO_2包裹体的丰度可作为金矿化贫富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花岗岩流体包裹体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质流体是在应力作用下迁移演化的,把它们割裂开来研究是不可取的。流体包裹体面就是把地质流体与应力联系起来的好途径。通过对花岗岩流体包裹体面的研究,可以揭示花岗岩在侵位冷却过程中经受的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受应力控制的流体运移和演化特征。统计了位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中的主薄原、天柱山和司空山三个花岗岩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产状,并对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数据显示,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特征相似,有NE和NWW两个优势方向,其中NWW向早于NE向,从NWW向到NE向均一温度、盐度降低,CO2含量下降;司空山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与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的明显不同,有SN和EW两个优势方向,EW向早于SN向。从早到晚流体的演化趋势为高温、高盐度、含CO2和CH4的流体演化为较低温度、低盐度、基本不含挥发组分的流体。司空山岩体与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侵位于不同的区域应力场下,流体的组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流体总的演化趋势一致:从高温、高盐度、富挥发分的流体向低温、低盐度、贫挥发分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体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等构成的火山通道相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内外。矿床从中心向外发育典型的热液蚀变分带: 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根据矿物组合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绢云母+ 黄铜矿± 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乌山斑岩铜钼矿床发育L 型富液相包裹体、V 型富气相包裹体、S 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以及PG 型纯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斑晶和早阶段石英内水溶液包裹体除H2O 外,多数含CO2,少数还含有 CH4,C4H6 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铜矿; 中阶段石英内只有少量V 型包裹体含CO2,多数只有H2O,S 型包裹体中子矿物有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再含有赤铁矿; 而晚阶段石英内包裹体只含H2O。成矿流体由H2O--CO2 --NaCl 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 体系。成矿早、中、晚3 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40℃ ~ 460℃,240℃ ~ 360℃和120℃ ~ 240℃; 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5. 32 ~ 53. 26 wt% NaCl. eqv,1. 65 ~ 41. 58 wt% NaCl. eqv 和0. 66 ~ 14. 05 wt% NaCl. eqv。初始流体是直接从浅部结晶冷凝的岩浆熔体中出熔的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普遍共生,流体的沸腾可能是早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中--晚阶段天水的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利 《地质与勘探》2012,48(4):663-676
[摘 要]劳家沟钼矿是西拉木伦成矿带东段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新发现的一个斑岩型钼矿床。矿床赋矿岩石为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矿化类型以细脉状和浸染状辉钼矿为主。成矿过程包括早阶段(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组合)、中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组合) 和晚阶段(石英-方解石组合) 三个阶段。早阶段的石英细脉中发育气相水包裹体(PV)、液相水包裹体(PL)、CO2-H2O 三相包裹体( C)、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V)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子矿物包括石盐、硬石 膏及其它不明矿物;中阶段较早阶段除缺少CO2三相包裹体外,其它相似;而晚阶段的石英-方解石细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较少,且类型单一,只有L 类和少量V 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劳家沟斑岩钼矿的成矿流体是以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和含CO2为特征的岩浆热液型流体,从早到晚其演化规律为:早阶段高温(320~>550℃)、高盐度(6~16wt% NaCleqv、52. 89~>66. 75wt% NaCleqv)、高氧逸度、富CO2→中阶段中高温(280~>550℃)、高盐度(5~>15wt%NaCleqv、>66. 75wt%NaCleqv)、含CO2→晚阶段中低温(160~250℃)、低盐度(0. 5~5 wt% NaCleqv)、贫CO2。利用含石盐子晶包裹体的气液均一温度ThL-V、石盐消失温度Tmhalite 和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其最小捕获压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成矿深度大约为5~7 km。根据区域成矿规律推测劳家沟斑岩钼矿的成矿时间大致为早白垩世,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强烈减薄。本文将劳家沟斑岩钼矿的成矿机制大致概括为:岩石圈强烈减薄诱发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在侵入晚期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含CO2的含矿气水热液,在地壳快速抬升期间流体多次减压沸腾,导致成矿物质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