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豫西太华群混合岩特征及其与金钼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太华群(变质年龄20—26亿年)出露于华北地台南缘的老牛山、小秦岭、崤山等地,它自吕梁运动成为地台的结晶基底以后,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产生了相应的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混合岩。在豫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金矿床(点)直接产于太华群中,与混合岩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在东秦岭,全部大、中型钼矿床和大部分小型铝矿皆产于栾川—固始断裂以北的地台边缘,矿床可直接产于太华群(雷门沟)中,也可产于其上的地台盖层(金堆城、南泥湖、黄龙铺)。而断裂以南的秦岭褶皱带钼矿则极少,地层含钼背景也较低。这两个构造单元的最重要差异就是后者没有太华群基底。这就表明该区金、  相似文献   

2.
太华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台西南缘,长约700公里,由晚太古代太华群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其同位素年龄约26亿年,已变质到铁铝榴石角闪岩相。在舞阳发育有与大洋拉斑玄武岩共生的科马提岩。这套岩系金、银丰度高,形成紧密的线状褶皱,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岩浆岩以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为主。金矿分布于该绿岩带的西北段,主要产于近东西向的复背斜轴部断裂中。金矿化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蚀变岩型。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华群下部变质岩中,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石成分复杂,组构多种多样,金品位不均匀。金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多阶段性。矿石铅同位素为古老弱异常铅,模式年龄为7~9亿年。金矿床,花岗岩和太华群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但它们的年龄相差甚远。这显示了硫同位素的继承性和层控性。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变质水特征。成矿流体来自太华群。成矿模式:火山—沉积—区域变质—混合岩化—扩容成矿—改造—叠加作用。作者提出四个成矿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都产于太古界太华群中。太古界太华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对金矿田的形成有极为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在太华群变质岩系中自西而东分布有华山、文峪、娘娘山三个花岗岩体。含金石英脉围绕岩体有规律的分布,与花岗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许多太古界地层中的金矿床,附近往往有花岗岩体出现,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因此,除研究太古界地层的控矿作用外,探讨金矿田中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对研  相似文献   

4.
姜能 《地质与资源》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5.
姜能 《贵金属地质》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康山金矿田控矿因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山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花山-龙脖背斜南翼的马超营断裂带内,出路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太华群及中元古代熊耳群,太华群为矿田的矿源层,基底隆起控制了矿田的范围,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床分布,四级及三、四级断裂的交换处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为矿源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和热液背景。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金矿田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与金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变质岩是由表壳岩经过区域变质、深部重熔、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太古宙TTG岩石特点.Au元素在太华群岩层、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多重母体分布是造成现今太华群金丰度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Au元素在太华群地层和侵入于其中的花岗质岩石遭受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曾经历了非均一化作用并产生早期活化转移,在一些部位贫化,在一些部位富集,富集部位就可能形成矿床.硫、铅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证实了成矿物质来源于该套古老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黄沟金矿床中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探讨太华群地层对于该区金矿床成矿的作用。研究表明(1)本区的片麻岩原岩主要为火成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且金矿石一般都明显贫钠而富钾、富钙,SiO2含量普遍较高,Au品位随SiO2的含量增高而呈正相关变化;(2)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石样品以Rb、Ta、Ti等元素强烈亏损,Ba、Sm和Y元素强烈亏损为特征,与太华群片麻岩和熊耳群安山岩的标准化分布曲线型式接近,说明金矿化可能与太华群片麻岩和(或)熊耳群安山岩具有成因上的联系;(3)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多数金矿石的轻稀土略亏损、重稀土略富集,弱负铕异常与矿区出露的各类岩石的稀土元素标准化分布曲线(右倾型)不同,而具深源特性;个别金矿石的标准化曲线形态一定程度上具片麻岩或(和)安山岩的特征,呈弱负铕异常的右倾形态,暗示了太华群片麻岩和(或)熊耳群安山岩也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
陕西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地质构造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东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北侧,新华夏第三隆起带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东翼南侧之复合部位。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约54公里;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较好。金矿是区内优势矿产之一,也是陕西重要的黄金基地之一。 (一) 金矿资源概述区内地层北部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岩系,并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南部主要为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变质火山岩及蓟县系海相碳酸盐地层,东南部有古生界碳酸盐及中新生界碎屑岩分布。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之 《现代地质》2010,24(1):11-17
根据小秦岭地区太华群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和演化,通过太华群主要地层及岩浆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析,对金的演化和成矿地球化学、物理化学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本区太华群是金的矿源层,与金矿空间关系密切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体是太华群及其以下壳幔物质重熔形成的,它控制本区金异常及金矿的分布,但是岩体仅作为驱动金富集成矿的热动力,而没有提供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小秦岭金矿床为热液型矿床,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混合天水成矿。成矿热液属于弱酸-弱碱性,成矿温度为中偏高温。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南缘由华熊地块、嵩箕地块和中条地块等组成,其中的华熊地块由太华麻粒岩地体(含舞阳、鲁山、熊耳山和小秦岭等)和崤山花岗岩-绿岩地体组成。80年代以后,太华麻粒岩地体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大提高。过去认为华北克拉通拥有统一的结晶基底,现确定华北克拉通南缘并无铁板一块的结晶基底,而是由不同地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的。太华麻粒岩地体的变质岩系曾被作为地层,统称为“太华群”,现已区分出大量花岗岩类侵入体。剩余的表壳岩系自下而上解体为背孜群、荡泽河群、水滴沟群,前两群为经历了深变质和强烈改造的绿岩带,水滴沟群为典型的孔达岩系,三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被分为两种类型,一是TTG侵入体,二是由混合岩化、花岗岩化造成的混合岩-花岗岩杂岩。有关太华麻粒岩地体的测年数据约有80余件,但高质量的数据却不多,就现有的数据而言,只能厘定背孜群形成在3000~2550Ma,荡泽河群为2550~2300Ma,水滴沟群为2300~2200Ma。  相似文献   

12.
太华群出露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段,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化的关键地区,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对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形成的3类混合岩开展岩相学研究,发现深熔作用对岩石的改造是不均匀的,明显受到了原岩的物质成分、岩石的结构构等性质的制约.通过对岩浆锆石及深熔锆石进行LA-ICP-MS定年,确定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混合岩原岩年龄为早古元古代,深熔作用发生时间约为1.8 Ga.研究区混合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与区域同时期形成的大量基性岩墙群及A型花岗岩共同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在1.8 Ga前后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拉张事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太古界太华群为华北地台南缘出露的最深“结构层”。阜平期是影响深刻的变质作用期,使太华群矿物成分、岩石组构均发生了强烈的改造,达到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混合岩化较为强烈,属低压相系的变质作用。由于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壳早期的演化特征,加之其中产有金、铁、铅、锌等多种矿产,历来为地质工作者们所重视。本文从地质学、岩相学(或矿物、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其原岩性质进行恢复。有错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熊耳山矿集区金矿控矿地质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概述了前寒武纪地层划分(表1),同时对板块构造进行了综合对比,表现板块多次碰撞和俯冲。太古代绿岩系属金矿的矿源层:包括迁西群、鞍山群、胶东群、太华群和阜平群等地层。晚太古代至元古代地层共同特征是:遭受多次旋回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它们均与金矿关系密切,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变质热液型等。  相似文献   

17.
小秦岭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隆起北部的太华台拱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区内太古界太华群地层既是赋矿地层也是矿源层,矿体严格受脆韧性构造带控制,燕山期岩浆岩为金的活化、运移提供了热动力。  相似文献   

18.
涂绍雄 《地球化学》1998,27(5):412-421
河南鲁山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分布着两类斜长角闪岩:一类为正常斜长角闪岩,主要产于晚太古代下太华群荡泽河组;另一类为富钠斜长角闪岩,产于古元古代上太华群雪花沟组,两类岩石外表特征和矿物成分相近似,但化学成分明显不同,正常斜长角闪岩具较低的Na2O(1.96%-2.86%),K2O(0.24%-0.64%),Ti,Y,Zr,Hf和∑REE含量,而富钠的斜长角闪岩以较高的Na2O(3.31%-5.50%)  相似文献   

19.
河南鲁山地区太华群铁山岭组与荡泽河组之间存在确凿的不整合和超覆接触关系。以此发现为基础,结合太华群的建造和构造,以及众多年龄资料等,太华群的层序应重新厘定。将原太华群统归为太华超群,以不整合面为界:上部称上太华群,包括雪花沟组、水底沟组和铁山岭组;下部称下太华群,包括荡泽河组和耐庄组。两者均属太古宙。  相似文献   

20.
在小秦岭仓珠峪山神庙南150米处的矿区公路东侧山脚下的太华群中,我们发现厚不足半米的钾质碱性玄武角砾岩和钾质角斑岩露头。向西被公路切断,向东延伸几米即被覆盖,实为太华群上段灰白色中粗粒厚层状石英岩夹层。此处地层倒转,产状为10°,倾角83°。沿石英岩顶层面与火山岩底层面之间有一米厚的辉绿岩脉侵入,脉中有火山岩捕掳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