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务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商务旅游列为专项旅游重点发展。商务旅游城市是推动商务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商务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热点。从商务旅游城市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选取人口、经济、商务旅游、环境以及科技等影响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因子,构建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系统动力模型,并对苏州工业园区2006-2020年商务旅游城市动态发展趋势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动力系统紧密联系,各子系统在仿真期间保持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不同子系统增长幅度有所差异;各子系统内部因子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幅度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以河北石家庄市为例,运用企业问卷调查和重点企业访谈等方法,探讨京津冀地区次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缺陷.研究发现,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资源缺乏直接导致次中心城市难以依靠内力实现自主发展.由于不具备集群优势和要素价格优势,次中心城市成为中心城市产业扩散的"真空地带",因而缺乏足够的外力驱动.然而,次中心城市还要受到中心城市极化效应的影响,有限的高级要素资源大量外流.这种内外乏力的状况具有深厚的文化制度背景,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制度安排不仅降低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还阻碍外部资源便捷通畅地进入.定向引进资本、推进制度创新、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及扶持焦点企业等是未来改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会展业是当前我国都市发展的新要素和明星产业。利用TOPSIS法从城市规模、外贸经济、对外交通、城市环境、旅游发展和会展业发展6个方面综合评价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26个成员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空间格局,进而探讨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等级分布上,京津冀城市协调分布较为均匀,长三角呈现"沙漏状"两极化聚集的层次分布。(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为"一轴(宁、常、锡、苏、沪)两点(杭、甬)"优良协调、北部和中部失调的空间格局;京津冀为核心(京、津)优质协调、协调度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协调机制是会展业子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同向发展过程,通过会展业子系统与相关子系统进行协调互动,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大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但同时作为资源型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失衡、基础设施不足、经济辐射力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先天性弱点。目前大庆市的石油开采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如何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培养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大庆市的当务之急。1983~2001年其生态足迹供需严重失衡,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见,无论在经济意义上,还是在生态意义上,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复杂,涉及到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区域经济增长是有着丰富时空内涵的动态变化过程,认识和定量分析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借助农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的学术思想、概念和术语,在量化定义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进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专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由城市增长极中心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大,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显著的衰减特征,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低谷地带。1993~2003年期间,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时空分异尤以京、津两市的极化增长最为显著;京、津两大增长极除对唐山方向有拉动效应外,对其它地市的带动辐射力度尚较小;都市圈内部的城市等级还未完全展开,尚未形成合理的梯度推移和梯级演化结构。 相似文献
6.
7.
要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4个子系统,设计维持现状、优先发展社会、优先发展经济、优先节约资源、优先保护环境以及协同发展6个情景,在对不同情景进行模拟仿真的基础上,探寻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协同发展情景中,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于2030年将分别增长10.93%和499.05%;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单位GDP水耗和能耗于2030将分别下降78.31%和68.16%;污染物的排放量可有效降低,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于2030将分别下降80.64%和80.17%。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是黄河流域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联系强度与城市流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化空间联系是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从区域和产业两大维度,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与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联系,但较为松散.京津之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与其他城市联系均相对松散,说明京津两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石家庄、唐山与京津空间联系最为紧密,唐山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城市流不如石家庄,两者依然是京津冀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主要候选者;其余城市与京津的联系强度及城市流都较小,说明其与京津的落差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导致了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较高难度,京津“孤岛”仍将进一步持续. 相似文献
9.
主成分分析在城市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以广东省所辖21个城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1995-1999年广东省所辖21个城市科技人口数量增长率,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率,耕地面积递减率,森林覆盖递减率,三废处理能力增长率,三废排放增长率,人平工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广东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众多PRED系统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PRED)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并从众多PRED系统因子中揭示出典型的敏感因子(主成分)。同时,也为城市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分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反馈关系进行分析,选取贵州省毕节地区做为研究对象,建立毕节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态模拟和综合调试,生成5种有效方案:传统发展型方案(方案1)、节水发展型方案(方案2)、开源与环保发展型方案(方案3)、GDP快速增长型方案(方案4)和协调发展型方案(方案5)。综合分析得出方案5是调控优化方案。对方案5对应的SD模型发展趋势做分析,为毕节地区及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路网分割的京津冀城乡空间识别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路网分割应用于区域尺度快速识别城乡边界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路网与城市空间格局的强耦合联系,通过城乡斑块地理分割与精度计算确定城市斑块的最优解,识别区域城乡空间。以京津冀为例开展方法验证,分析了区域城乡空间格局、路网特征及城市用地经济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精度较高,可用于低成本、快速、高效的区域城乡空间识别;京津冀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大京津、小河北”的差异性,路网密度特征呈现京、津、石3个显著的高密度区域,二者存在高耦合性;2015年该区域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总体良好,石家庄、保定、和承德3市综合效率值欠佳,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湿地蓄水量动态SD仿真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沼泽湿地水循环系统分析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探讨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的方法、步骤和过程;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实验站沼泽湿地为例,通过系统分析、函数建立、程序编写等过程建立了沼泽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模型,对模型反复检验和调试,直到获得较好的仿真效果;通过1997、1998、1999连续三年湿地水位变化实测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显示,仿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Boarnet公式的经济权重进行修正,以经济增长变化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代替绝对量值的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空间增长的联系强度,并将其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2—2005年和2006—2009年2个时段的要素量值变化,用ArcGIS 9.3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强,第二、三产业处于偏弱的态势;竞争力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呈现整体水平提升,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今后应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快速实现二、三产业结构效率的提升。加大投资和科技投入,保持第二产业竞争实力,逐步实现第一、三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SD)在情景模拟和宏观因素反映上的优势和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构建一个耦合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并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对模型的实证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这种耦合模型不仅能够对研究区域未来城镇土地扩展数量给予一个比较好的预测,而且还对其空间分布效果做了一定精度上的模拟,这使得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预测方面有一个相对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示着统筹区域和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探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是解决城市与区域问题,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提高城市与区域总体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对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来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进而为解决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以及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POI大数据的京津冀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京津冀地区的高德地图POI旅游景点数据,利用Geoda和ArcGIS软件对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并依次对照自然(地形、水文)、基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社会发展(GDP、人口)3类6种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旅游景点空间聚集特征突出,以“京津”为聚集中心的空间分异明显,景点总体密度呈“多中心,层级发展”分布。(2)自然属性类的旅游景点对地形、水文的依附性较强。其中3级分类中的宗教文化景点、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与水文的依托关系最为紧密。(3)基础设施方面,现代人文吸引物类旅游景点与交通关系最为密切;旅游景点供给与城乡基础设施供给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在县级城市及乡镇聚居点,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强于旅游景点供给能力。(4)旅游景点分布和地区经济优势产业有关,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区旅游景点相对稀少,未来其旅游发展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