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才是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的基础,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地方参与、地方情感、感知获益、风险承受能力、政府信任、支持度为前因变量的研究模型,探索居民回流就业的驱动机制与多元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单项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必要条件;(2)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7条,总体一致性为0.876,总体覆盖率为0.862;(3)在所有路径组合中,支持度和政府信任出现的频率最高,包含地方情感的路径覆盖率较高;(4)7条路径构成了情感主导路径、信任主导路径、支持主导路径,以及知—情—意—行综合路径4大类路径模式;(5)当同时包含情感、信任、支持和参与因素时,路径具有最高解释力;(6)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回流就业影响路径上显示出差异。研究结论可为鼓励和吸引乡村旅游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更广泛的乡村地区鼓励人才回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阻碍着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厘清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作用路径,对提高乡村旅游重游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研373名乡村旅游者,应用Process宏程序揭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机理和效应.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正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旅游者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在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与重游意愿间起中介作用;旅游者自我效能可调节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重游意愿间的负向关系,即旅游者自我效能越高,其缓解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负向影响力越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的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研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怡帆  何丹  范振杰 《地理科学》2023,(9):1598-1607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合的方法,在检验影响因素净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地居民高幸福感的条件组合,归纳引致居民幸福感的路径类型。研究发现:(1)情感团结、环境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与自我发展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简单的前因变量均不构成居民高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各变量均需依赖与其他要素的条件组合共同作用;(2) 7种条件组合对居民高幸福感的形成具有较高解释力。自我发展与经济获益感知依赖最为明显、经济获益感知在组合中呈现双向表现、社区参与的表现并不突出;(3)居民高幸福感存在4种作用路径,情感团结、社会获益感知在4种路径中均起到了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 n.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卢敏  陆林  杨兴柱 《地理科学》2016,36(3):431-438
借助于经济学供给需求分析视角,构建旅游政策变迁及其空间响应的理论框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探寻旅游政策变迁的路径和动因,揭示旅游政策变迁和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内在联系。并以安徽省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之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旅游政策变迁划分为形成期、密集期和协调融合期3个时期,其空间响应状态分别为点状格局、单一板块格局和多板块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旅游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旅游政策在不同时期通过其作用机制引导、激励利益主体投资建设旅游节点、交通设施等行为,推动旅游空间格局由点状格局向板块格局发展演化,旅游政策的空间响应强度取决于政府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政策对利益主体的激励程度。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就业机遇,社区参与能够提高乡村居民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为吉登斯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社会保障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为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效果提供了创新路径。洛阳栾川重渡沟村的社会保障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经历了3个阶段,1999年前未发展乡村旅游时受国家干预主义影响较大,1999—2004年乡村旅游发展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而2004年至今的实践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融合,实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的相对均衡,实践中已初步实现了以就业保障为基础、以养老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内容的乡村社会保障的全面提高。研究表明,西方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干预主义及经济自由主义在中国乡村市场经济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及呈现方式,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社区力量的觉醒及培育,其创新路径是实现“以旅游换保障”,即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锁定效应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破题窗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富裕的有效实践。锁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确保乡村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地域锁定机理,并尝试构建内部要素、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多重锁定机理框架。传统小农思想影响下,乡村的资源禀赋、运营管理、人才技术、村民参与、村集体战斗力、制度政策、市场需求等动力因素形成正反馈机制,使乡村旅游产业地域锁定效应不断强化。结合浙江磐安管头村旅游产业的认知锁定、市场锁定、旅游产品锁定、经营模式锁定特征,提出锁定市场专业化、反锁经营老龄化的服务质量提升路径,锁定产品差异化、反锁同质低质化的文化价值盘活路径,以及锁定模式统一化、反锁封闭个体化的共建共享共赢路径3条特色化路径,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陆林  陈慧峰  符琳蓉 《地理科学》2022,42(5):874-884
以黄山市传统村落西溪南村为例,通过对多元利益主体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微观视角探索乡村功能演变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西溪南村发展规划明晰,乡村旅游业形态丰富,乡村多元功能价值体系日益凸显。西溪南村乡村功能演变是地方政府、外来旅游企业、外来民宿投资者、本地居民与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协作共生的必然结果。政府政策引导是促进由内而外要素流动、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基础保障,外来旅游企业是推动西溪南村旅游开发经营的主导力量,外来民宿投资者是建构乡村民宿与生态空间、引领乡风文明实践的关键先驱,本地居民是填补细分市场、实现居业协同的重要践行者,各利益主体间的协作共生推动西溪南村乡村功能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9.
从开发经营主体的维度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关于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比较研究中定量研究的不足,采用奖励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开发绩效进行评价分析,从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农牧民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切入,对于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农牧民主观幸福感知与生活满意度的乡村旅游开发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开发过程中的民主权利——利益分配机制与社区参与程度。因此要兼顾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就要思考以人为本的乡村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自治区申扎县的部分村落作为典型藏族社区,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从社区居民参与的5个方面分析典型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大部分居民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愿意参与生态旅游政策决策制定与开发,愿意参与旅游教育和培训。(2)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可促进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居民能力提升和提高居民对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意识,但部分居民认为开发生态旅游会破坏自然环境与本地民俗文化。(3)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水平还很低,但参与潜力较大。(4)大部分居民可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旅游开发的劳动力、提供藏族特色住宿餐饮、表演藏族歌曲和销售旅游商品。(5)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能力较差,缺乏资金与技术,居民普遍对政府是否会帮助与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出缺乏信心。(6)制约典型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障碍性因素为:语言障碍、资金与技术缺乏、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不足。最后构建申扎县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水平的提升机理。  相似文献   

11.
Local governance involves coalition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on policy issues. Actors participating in these coalitions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issue in question, even within the same city. Based on a survey carried out among actor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local political community in four Spanish cities, governance networks are analyzed across five different issues: public housing, cultural tourism, urban regeneration, social poli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Using network analysis and indexes in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20 policy networks, we show that variations across networks are explained by policy issue content and supra-municipal regulations, regardless of the cities’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
Individual stat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have taken leadership on climate change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unified national policy, a patchwork of state policies fosters geographic variation among climate action plans (CAPs) for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signatories. Correlation among indexes rating state climate policy and signatory CAPs and spatial analysis indicate that states with aggressive climate policy foster aggressive policy within their academies. Reflection on the national scale suggests that although state policies help combat climate change, they could be more significant if articulated within a mor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licy.  相似文献   

13.
韩国圣  吴佩林  黄跃雯  杨钊 《地理研究》2013,32(10):1948-1963
以安徽省天堂寨旅游区为案例地,运用深度访谈、制度文本分析、典型个案分析,研究中国政治经济背景下山区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对社区居民的去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区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空间、自然资源使用、信息获取、旅游获益与旅游参与五个方面产生了去权效果。②山区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去权的形成机制是政府发展战略与制度设计、社区精英关系网络与居民个人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支持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揭示多个社区利益群体相互联合对社区居民去权的过程与机制,政策建议是通过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式、加强行政监督、及时发布相关旅游发展信息、加强居民旅游参与的能力建设,使这种旅游发展政策发挥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国林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2)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递>周庄>同里>宏村;(3)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4)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达  张绍文 《热带地理》2022,42(1):113-122
为解决乡村振兴中乡镇政府如何选择正确产业和如何制定合理产业政策2个重要问题,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分析并提出乡镇“有为政府”产业政策演化的逻辑框架:1)选择产业,依据“两步六轨法”选择具备相似资源禀赋、约束条件的产业。2)政策制定,针对筛选出的产业制定合理的政策内容、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以支持产业发展。以该逻辑框架为依据分析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的产业现状、目标乡镇比较优势产业,发现勐罕镇领先型产业为菠萝种植业,应通过引进菠萝深度加工企业,建设营销网络、运输网络,提供市场信息支持产业发展;转进型产业为传统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应通过建立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培训农户种养能力,提高农户市场参与度;“弯道超车型”产业为酒类制造和傣药生产等,应通过联合农户开发制造技术体系,协助注册品牌商标,建设生产和成品制造基地等促进产业发展,从而完成了逻辑框架的实践检验。总体上,因势利导逻辑框架既结合实际又着眼未来,为乡镇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 complexity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requires understanding of interrelat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utcomes and achievements. For this reason, public sectors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designing policies as driving forc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policy effective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evolution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ecotourism policies. Ninety-one sample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ts departments from 1994 to 2016 are obtained to analyze policy number and content structure, policy intensity, policy tools, and participation of department in policy making. Results show: (1) polic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change of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patterns in Chines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2) ecotourism policies stably evolved and adjust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was core content in policies under a growing number and breadth of policies; (3) ecotourism policy tools transformed from micro-regulation to macro-control, but are not yet systematic; (4) the number of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policy design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value of policy intensity is rising.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Law, macro-control and micro-autonomy is the trend of future ecotourism policies; criteria system improvement may be important tools to regulat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cross-department coordination will act as a guarantee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welfare of stakeholders, behavioral regulation of tourists and business, and pattern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subject of future policy.  相似文献   

17.
湿地环境政策是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环境公共政策的简称。考虑了湿地环境政策的两类不可逆性,一是旨在降低湿地破坏的环境政策对社会施加了沉没成本(suck cost);二是湿地环境的破坏可能部分或完全不可逆。将P indyck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环境政策实施时机模型,结合湿地系统特点,经修正后引入到湿地环境政策分析中,并以红树林湿地环境政策为例,探讨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湿地环境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时机的影响,求出了湿地环境政策被采用时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考虑了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湿地环境政策,可避免传统湿地环境政策的缺陷和局限,保障其有效实施和运行,因而对近年来国家或地区层面湿地环境政策的制订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